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

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

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

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

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

它与农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

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

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

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

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

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

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

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

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

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一、汉族的丧葬民俗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

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

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

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

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

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

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

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

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送葬又叫出殡。

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

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

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

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

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

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

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一)传统的丧葬民俗1、丧俗:停尸、哭丧、报丧、招魂与送魂、做七与吊丧、入殓、出殡2、葬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下葬有隆重的仪式。

(二)新时代的丧葬民俗1、举行追悼会:从吊丧中发展而来。

(1)布置灵堂:正中挂死者遗像,地中央放死者灵床,化妆后的遗体置其上,周围放置鲜花、松柏树枝,两侧排列花圈。

(2)向遗体告别仪式由殡仪馆专门人员或亲友、有身份者或工作单位相关领导主持。

2、火葬与树葬全国普遍实行火葬。

近年来学者提倡一种新的葬俗-树葬,建立生态园林墓地。

(天人合一思想)二、少数民族的丧葬民俗(一)蒙古族丧葬习俗1、丧俗:(1)指路(“苏讷思穆日扎合”)人死后要请喇嘛念经、指路,让死者到“德娃珍”去。

(“德娃珍”: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

)(2)丧服有的地方死者穿蓝裤,白布衫。

蒙古民族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

布用平纹,不穿绵衣。

儿女不许伸手给死者穿衣。

死者遗留衣服,多赠给为死者穿衣服的人。

(3)入殓入殓时死尸不能从门过,要打开窗户,用秫吉三根拼成门形,尸体从窗户抬出去。

(平日里小孩子不许跳窗户,孩子跳窗户还要跳回来,再从门走。

)(4)出殡出殡时,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

(5)杀牲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不同,大至猪头,小至鸡。

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杀殉"、"血祭"的遗俗。

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

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

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与他族不同的是男在右,女在左。

(7)烧食物蒙古民族不烧纸,是烧些死者生前喜欢用的食品。

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

(8)服丧古时有守孝习俗。

《北史·室韦传》载:“父母死,男女娶哭三年”。

近代变为祭七(“首七”、“三七”、“五七”、“七七”)、祭百日、周年。

服丧期间,穿素服、禁娱乐。

有的地方的蒙古民族,未婚男女、孤身无子者、月子病(产期患病)患者或恶病(传染病、痨病、恶疮)患者,以及横死(凶杀、车祸等致死)者,均按火化后再土葬的习俗。

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入坛罐中埋入地下。

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有受其他民族影响的部分,也深受宗教影响。

一般说,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比较纯朴,礼仪节俭,多具有宗教色彩。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提高,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丧葬活动如念经等已经逐渐少了。

土葬正逐步发展为深葬;火葬也不再限于原有那些,逐步习惯于送火葬场火化(多见于城镇)。

在牧区,葬礼完后,为亲友们摆殡席,蒙古人称“宝音阿日哈”。

城市中的一般举行追悼会,以缅怀死者,寄托人们的哀思(二)回族的丧葬民俗回族的丧葬民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总起来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

回民实行土葬,传说是根据伊斯兰教关于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是由泥土造成,死后仍归于土中而来的,有“入土为安”之说。

回民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埋天下的回回。

”第二,主张速葬。

回族的丧葬根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

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在第四天埋的第三,从俭节约。

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回族当中有着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

”讲究生前竭尽全力抚养行孝,反对死后大操大办。

所以,现在回族人办丧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缠身。

有的阿訇带头从俭办丧事。

二是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缛节,禁止送花圈幛联,待葬期间不宴请,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一般不动用车辆,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

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女等纸火。

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奠。

第四,一律平等。

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

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公墓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

回族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

决不允许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

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

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

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第六,其他。

回族丧葬中的有些仪式和活动,是回族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的一种形式,并非伊斯兰教所规定,也不是必须遵守的圣行。

如亡人入土前的焚香、传经、做都阿,念七窍米、写护心都阿,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宗教活动,虽然都举行宗教仪式,也都有所托词,但主要表现了亡人亲属代亡人赎过,祈求安拉饶恕亡人生前过失的善良愿望,是回民在长期的纪念亡人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全世界穆斯林社会对丧葬都遵循以下基本过程:(一)、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并且获得了死亡的确认,首先帮助他把双眼闭上,用手巾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

然后帮助他脱去平常的衣服,把身体放平,双腿顺直,用白布把尸体盖上。

(二)、及时通知家属和亲友,说话要注意用词和语气,避免给亲人一次精神震惊。

发通告者,要表示深切同情和哀思,提醒人们这是真主的意欲,不论什么原因死亡,都应当表现平静,耐心地接受无可挽回的事实,祈求真主饶恕他生前的罪过。

(三)、亡人在停尸房安静地躺着,他是在等待尽快安葬,禁止喧哗。

家属和亲友应当为他的后事研究最佳方案,因为尽快速葬是伊斯兰的法规。

(四)、在计划和料理安葬期间,家属们应当为接待客人做些准备,例如这几天的饮食和外地来客的食宿。

需要有一位丧葬经理担任总指挥,一切都有条不紊,分工合作,按部就班,人多而不慌乱。

(五)、根据伊斯兰的法制规定,对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用水净身、穿上包裹尸体的白布(克凡)、为亡者举行站礼(哲那者)和入土为安最后埋葬。

(六)、给亡人净身最好是亲近的人,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但是配偶或子女可以不受限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