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分析
• 入唐以后,官僚贵族多施绘壁画于墓室. • 在各类墓葬中,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占 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所以称之为"陵" 或"山陵". • 据测,汉高祖长陵(在今陕西咸阳市窑店)底部 东西162米,南北132.3米,高31.94米;武帝茂 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南)底部边长231—234 米,高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5米.
• 古代墓地建筑主要有寝,祠堂,墓碑和神道. • 寝是用来供墓主灵魂起居,继续享受生前生 活的建筑. • 早期的寝一般座落于墓室之上,秦汉以后往 往设于墓侧. • 祠堂是用来祭祀死者的,祠堂中除了祭祀的 场所外,还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饮的 地方,往往建成有几进房屋的大院落.
• 南宋以后,祠堂多不建在墓地.墓碑最初是下葬时用 来悬棺的,有木质,石质之分. • 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 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 官爵姓名,从而成了墓碑. • 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碑身,碑座(又 叫趺座)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 墓主功德的长篇文字为主. • 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显考(妣)某 某府君之墓"类字样. • 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 石雕人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 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棺”.《说文》:"棺,关也,所以 掩尸.“ • 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 时形成棺椁制度. • 《荀子· 礼论篇》:"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 重"的说法.由《礼记· 檀弓上》考知,天子为五棺二椁,诸侯 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 棺是一层一层套在一起的,中间没有空隙,棺或套棺之外隔 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就叫做椁,棺椁之间的空隙用来放置 放随葬品. • 大型墓葬中的木椁一般是用长方木卯榫(sun3)相扣,直接安 放在墓室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故称椁室. • 由于用料太多,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再行世.
• 古代埋葬死者,还要随埋大量的随葬品. • 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 品和简陋的装饰品. • 商周时期厚葬习俗逐渐形成,帝王显贵纷纷用一些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的 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玩好之物随葬,大到车马小到金玉珠玑, 货币,玺印,简册,丝绸,衣物无不尽有. • 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随葬的各种青铜器210多件,玉器750多件;成都发掘 的战国船棺墓中,随葬品有数以百计的陶器,漆器,竹木器,青铜器,其中 包括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一个封邑仅 700户的列侯夫人,随葬品也数以千计. • 至于古代帝王陵墓,更是一座座地下宝库.秦始皇陵"宫观百官,奇器珍怪, 徙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上具天文,下具地利.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 久之.“ • 汉代规定,新君即位一年,即以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 • 厚葬之俗,由此可见一斑.
• 古代的封土以方形为贵,下大上小,整个坟丘 象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象一个倒 着置放的斗,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 • 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 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 • 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 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 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
• 墓葬制度 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 • 墓又叫茔,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指埋棺之处地面 上堆积而成的土丘. • 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出现于春秋时期,孔 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坟. • 土丘坟一经出现,便很快流行起来,而且坟头的高低 大小,种树的多少成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种标志. • 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象. • 秦汉以后,坟墓等级越加分明. • 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 高度都作了具体规定.
• 三国时乌程人吴逵家中父母兄嫂等13口人 在灾荒之年饿病而死,他和妻子九死一生侥 幸存活,而家徒四壁,已成赤贫. • 吴逵夫妻白天给人当雇工,晚上伐木烧砖,经 过一年的辛苦,终于修筑了多座砖室墓,埋葬 了全部亲属. • 这说明即使是贫家小户,也尽力以砖室墓埋 葬亲人. • 当时还有一种雕刻着画像的石室墓,后世到 称为"画像石墓".
• 母系氏族初期,人们一般把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作 为公共墓室,以土覆盖尸体,在尸体上撒上赤铁矿粉 屑,并以工具及简单装饰品作为随葬品. •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到了新石器时代,掘地土葬逐 渐成为普遍的葬法,有单人葬,同性多人葬,母子合 葬及专门埋葬儿童的瓮棺葬. •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一男二女合葬, 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侧身屈肢. •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习俗逐渐礼仪化. • 西周时期,传统丧葬仪制已经定型.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一、埋葬习俗 • 二、丧礼习俗 • 三、丧葬形式
•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 体的方式. •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 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 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 民间相沿成俗.
• 一、埋葬习俗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那时,死者 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而“他日过之,狐狸食 之,蝇蜹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血亲关系相对明确,人们经常梦 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相信人死 后灵魂不会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而且具有生 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 于是人们逐渐形成对死人的崇拜,开始有意识的埋 葬亲人并对尸体加以保护.丧葬习俗由此产生.
• 坟墓的地下部分是墓穴,称为“圹(kuang4)”,有竖 穴,横穴之分. • 竖穴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是先 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掏挖而成. • 秦汉以前一般为竖穴土坑墓和墓椁(guo3)室,平民 墓没有椁室,只有一个土坑竖穴. • 大约从战国晚期起,出现了用大块空心砖砌筑的墓 室.由于这种用空心砖筑成的洞室墓,颇适应于一夫 一妻制下的夫妻合葬,所以很快流行开来,西汉时期 尤为盛行. • 汉魏之际,中原和关中地区出现了一种用小型砖建 筑的墓,称为“砖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