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第二章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第二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周期波动一)经济增长1、增长与发展增长是量上的变化,而发展则是量与质都发生变化。

有关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究竟是处在增长还是发展,是有一定争论的。

这正如著名经济史专家汪敬虞先生所提出的近代经济史的线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的观点。

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基本形成如下几种观点:帝国主义论、冲击-反应论、中国中心论。

这些观点的背后,基本都是认同近代以前是停滞论的。

由此,我们必须对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做出解释,是发展的,还是仅仅停留在增长阶段?2、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所适用的理论1中西方经济在16世纪之后出现分化,按照诺斯的说法制度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而出现差异的起点都是一样,即面临日益增加的人口,进一步发展中存在马尔萨斯陷阱,即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所谓马尔萨斯陷阱,就是技术的偶然进步,引发生产力的提高,产出增加,最终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带来了人口的增加,直到生产力水平重新降落到人口的生存水平。

在此过程中,存在积极与消极地抑制人口方式,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就这两种方式来看,影响中国历史变迁的动力,应该是放任人口增加后,受社会财富多寡的约束,在寻求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引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从而打破了上层家庭核心所预期的相对平均的和谐社会。

在此条件下,下层社会结构在革命与饿死的博弈中,终将被迫接受以均贫富为幌子的农民起义,从而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方面达到了抑制人口、缓和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上层结构的分配格局,出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为下一阶段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该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处在内卷化。

而西方社会则与相反,他们虽然也主要采用积极因素应付人口增加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他们偏好于对外扩张与掠夺,以弥补国内财富的不足,从而导致了广大地域的开发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并最终在此推进过程中,找到了工业化的途径,在现代化的演进中获得了两者在更高层次的解决。

3、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类型按照上述增长理论,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斯密型增长,即受分工和市场规模的深化与扩大的推动,结果是产出总量和人均产量的同时增长,但市场容量有局限;现代经济增长,原因与斯密增长几乎相同,但其增长是指数式长期增长;粗放式增长,即只注重产出总量的增加而不关心人均拥有量提高的增长——量的增长,质的停滞。

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粗放式增长,目前在有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仍然没有超出粗放式增长的界限,迈向现代经济增长阶段。

总的而言,通过经济增长理论适用性的分析,我们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解决增长与发展的问题,故我们必须为此具备人口、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总量等几个数字,以此勾画近代经济增长的曲线或波动图形;第二,需要解决近代中国经济究竟处于那个阶段,传统、现代化,抑或过渡阶段;第三,与其他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究竟处于怎样一个状况。

二)周期理论1除古典增长模型外,还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经济增长模型、世界模型(人口、工业增长、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五种形态理论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五阶段理论(传统社会:在有限的生产函数范围内发展起来的、起飞前提:为起飞作准备的过渡时期、起飞:有效的投资率或储蓄率可能从大约占国民收入的5%提高到10%或10%以上、走向成熟:一个社会把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部分资源的时期、大众高消费时代:三条发展方面——追求国外的势力和影响,如两次世界大战、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目标、提高消费水平,使之越出衣食住的基本需求范围)。

经济增长有块有慢,这是一个规律,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的。

现在,我们研究的关键是如何避免资源的浪费、出现大的灾难,如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无法避开的经济危机,即大致每隔十年发生一次生产上的危机。

那近代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时期呢?其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一个周期波动吗?近代中国时期属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内部动乱不断、灾害连年,人民痛苦不堪、流离失所,外部受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国家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在此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纳入到世界市场之中,受内外因素影响,呈现出一个不断波动的发展趋势。

1、周期理论2的应用经济周期一般而言,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在实际应用和分析中,每个周期一般又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扩张、紧缩、危机、复苏等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之间,通常是把经济增长是否偏离一条确定的轨迹波动,存在上升、下降,以及波动幅度的大小差异。

具体到中国,则存在一个不同的发展周期,即古代部分大致是以政治性因素为推动力量,左右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而其波动时间的长短,则视每个时期政治性因素的影响力大小而有所差异,有的十几年,有的达几百年3;到近代后,则受到国际经济力量的影响明显,存在明显的经济周期波动趋向。

当然,在此之间有一个相对明显的过渡期,即1700-1883年之间,逐步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最终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建国后,则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力的不同,大致可以用政治经济周期加以概述,前期(1952-1992)完全受到政治性因素影响,而推动经济呈现政治性周期波动的趋向,以后则受到经济内部因素的影响加强,具有向经济周期波动转化的趋势。

2、理论的年代划分经济周期波动时间的长短,从理论上来说,一般有如下几种:波动时间在40个月左右的短周期,即基钦周期。

该类周期受季节性、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明显。

波动周期在9-10年左右的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

这类周期大致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发展中呈现的经济周期相吻合。

波动时间在20-30年左右的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

波动时间在50-60年左右的长周期,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此外,还有一种波动时间在200-300年左右的周期,即沃勒斯坦所说的特长周期。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具体呈现出那类周期,则视当时经济发展程度和影响因素而有所不同。

3、周期理论资料选用[注重长时段的资料]4、影响因素:重点讲述一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

其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阶段:引进新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

二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要研究经济增长与周期,我们首先必须拥有几个关键的经济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人均生产总值。

有了这些指标后,我们才能利用一些计量的手段,把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经济增长和周期描绘出来。

一)经济增长1、人口估算与经济内涵人口如何估算呢?目前采用的方法很多。

一般上,有政府的统计、根据土地推算人口:2经济周期的种类一般有如下几种:总需求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理论、货币主义理论、理性预期理论;总供给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政治性周期。

3其实,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期:秦以前为中国在中国时期,此时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因素众多;秦至明为中国在亚洲时期,在此之间还可以分为两个亚周期,即秦至宋为军事官员主导的时期,宋之后为文官主导时期;明之后为中国在世界时期,受前期形成的朝贡贸易、华夷观等优越性影响所形成的超稳定社会结构左右,在与西方各国接触中逐渐呈现半开放和闭关的发展趋势。

在已知亩产的条件下,我们知道人们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一口人的生存要多少亩地,那在总土地数的情况下,能够推出人口数;根据盐来推算人口,科学规则,一个人一天要多少盐才能依存,那在中国垄断盐的情况下,计算人口是方便的。

在总人口大致得出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勾画出人口发展的规律,基本上跟我们前面讲的政治周期的阶段相差不大。

在每个朝代初期,由于统治者实行了相对缓和的政治经济政策,推行“轻徭簿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先紧张的社会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社会生产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口逐渐增加。

到社会后期,随着统治者生活的腐化,以土地为财富的社会,人们在土地的买卖中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在土地兼并中成为大地主,通过财富融入到社会的超级大家庭中,而绝大部分人在财富的重组中沦为破产者。

这个过程的演进,大致上在古代中国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秦朝以前,社会要素的充分发育但尚未完成阶段;秦朝至唐朝,国家的出现打破了社会要素的发育,原先出现的货殖、游侠等社会阶层逐渐消亡,代之以意识形态为主的社会阶层划分,但此时早期的尚武精神仍然保留,导致社会结构的演进中中央集权阶层部分的军事型人员还占有很大的地位,影响了社会变迁的进程,出现分离的时期极为明显;宋朝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原先的尚武精神完全被文官制度代替,社会的规则基本按照科举进阶作为两个家庭沟通的桥梁,社会结构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农耕式的超稳定型偏向,朝代的更替更多地与前一个周期出现不同的演化,受到外部力量的变迁成为主流。

在此过程中人口的变化基本上属于下列阶段的第一阶段:多生多死。

以后,也出现了某些变化,开始呈现向现代化过渡的趋势。

几个典型年份的人口数(1600:5000万、1700:1.6亿、1840:4.1亿、1887:3.8亿、1914:4.5亿、1936:5.1亿、1949:5.4亿、目前:13亿)小资料:社会阶层的演化经济涵义:人口的演化,引致了社会阶层的经济变化。

一是可以衡量一个社会的妇女解放程度、独立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即由大到小,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的解放程度、个人经济的独立与生存性以及社会要素的发展程度;三是受教育程度,即教育的普及性。

2、国民收入指标的说明:(1949年以前、1949-1978年、1978-1992年、1992以后、2004年以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3月启动这一项目。

]估计方法:价值增值法(传统上)、物质平衡体系(注重生产和交换过程,而忽视了服务中的价值)、国民帐户体系(收入法、生产法、支出法)、深加工系数法(把价值和质量相对稳定的原材料、农产品列出来;然后确定一个虚拟的价格系数,每一个国家都可以通用的;上述两者结合,算出虚拟的产值;再跟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得到一个比值,该比值越低,说明该国的产品增殖越大)4、四个阶段:(1850-1883;1883-1914;1914-1936;1936-1952)二)中国周期波动1、近代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从前面经济增长的表格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近代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过渡性,其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1850-1883年之间,存在明显的由传统阶段或者早期的政治周期向经济周期过渡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