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八讲)
美国模式(总统中心):权力制衡
美国两党政治:建国之初,美国就已出现了两大党派以汉密 尔顿为首的联邦派,这是现今共和党的前身;以杰斐逊为首 的反联邦派,这是现今民主党的前身。1874年美国著名画家 汤姆斯·纳斯特创作了一幅政治讽刺画,他用驴表示民主党, 象表示共和党。美国政党制度成为“驴象之争”。 美国政治核心是分权制衡。权力机构横向制衡(三权分立) 和国家体系纵向制衡(联邦制)的立体制衡模式。
第六节 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的概念
宪政(constitution government):要义是有限
政府--〉宪政=限政
宪政与立宪主义:秩序与原理
二.宪政的要素
制宪 民主 法治 人权
三.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保障宪法民主化 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 宪法是文本化的宪政〈--〉宪政是现实的宪法 宪法提供规则〈--〉宪政提供目标
宪法总论——“宪法”概述
宪法的概念 宪法的历史 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变迁 违宪审查
第一讲 宪法的基本知识
宪法的词源 宪法的地位与概念 宪法的特性 宪法的分类 宪法的功能
第一节 宪法的词源
一.西方国家宪法词源的演变
拉丁文:constitutio:组织、结构 英语:constitution:代议制法律--〉根本法
(四)以宪法形态论分类
安定〈--〉脆弱
(五)以国家体制分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立宪主义〈--〉专制主义 民族主义〈--〉民主民族主义
第五节 宪法的功能
一.宪法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
正当性(内容、形式、程序) 宪法文化(国家宪法传统、个人宪法意识)
二.宪法的具体功能
确认 保障 限制 协调
中国宪法
李长勇 lcyrty@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一)
导论——“宪法学”概述
基本特征、发展历史、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基本功能
宪法总论——“宪法”概述(五讲)
概念、历史、基本原则 变迁、违宪审查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二)
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宪法上的“权利” (八讲?)
一般原理 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
《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1923:曹氏总统 制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5:段氏
(三)南京政府:五权宪法和三阶段说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临时约法》1931:一党专政 和个人独裁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1936:总统 制
《中华民国宪法》1946:单方宪法
四.中共革命时期宪法文件
苏区(1927-1937):中央苏区(江西瑞金 ) 边区(1937-1945):陕甘宁、晋察冀 解放区(1945-1949):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 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国家权力的所有者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家权力的享受者
第二节 建国后的宪法史
一.共同纲领
新制度设计、新政权宣告
二.五四宪法: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
人大制度的产物 制度良好--〉实践走形
三.七五宪法
民主专政--〉阶级专政 人大制度--〉无政府主义
公民权利--〉四大自由=无自由 四.七八宪法
拨乱反正反被拨的结果
五.八二宪法
(一)修改背景 工作重心、指导思想、人民民主专政
二.清末立宪:目的不纯
《钦定宪法大纲》1908:固皇权 《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限皇权
三.民国立宪:真假混杂
(一)南京临时政府 《临时约法》1911:三权分立制、人民权利
(二)北京府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1913:内阁制-〉被废
《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1914:袁氏总统 制
二.非西方国家宪法词源的演变
古代:律令、诏书 近代:国家根本法
第二节 宪法的地位和概念
一.欧美国家学者的论述 政治体系组织化+权力的制约功能
二.非西方国家学者的论述
日本:国家组织的根本法〉立宪主义宪法 中国:国家意志的根本法
第三节 宪法的特性
一.宪法与法的共性(一般意义上的法)
“宪法”属于“法”
第四节 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
一.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的含义
*现代宪法制约国家权力的三种途径: 国家权力、社会权力、公民权利
*亚里士多德权力制约思想的核心:
选举、限任、监督和法治(法治优于人治、法律至上、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与政体的相应性以及法 治为主、人治为辅等思想,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基本 内容。 )
(2)新中国宪法学: 初创时期(1949-1957): 共同纲领、54宪法 曲折时期(1957-1965):屈服左倾政治 停止时期(1966-1976):文革 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82宪法 黄金时期(99、04)?:法治、人权入宪
三、宪法学的分类
1.容量:广义和狭义 2.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 3.规范与现实:实质与形式 4.历史:近代与现代
1.宪法学的概念
宪法现象----〉宪法规律
2.宪法学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 实践性 系统性 开放性
二、宪法学的历史变迁
1.西方宪法学
英国:戴雪为中心 德国:西方宪法学古典理论代表 美国:违宪审查--〉宪法判例
(宪法现象的实证分析) 非西方国家:历史与文化特点
2.我国宪法学
(1)旧中国宪法学: 输入与冲突期(1902-1911):西学东渐 形成时期(1911-1930):五权宪法 成长时期(1930-1949):德国--〉台湾
二.宪法与法的区别(其他部门法)
内容的根本性 修改的特殊性? 效力的最高性? 民主的统一性? 本质的政治性
第四节 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的分类
统一的法律文件存在与否:成文〈--〉不成文 制定主体:钦定、民定、协定 修改程序:刚性〈--〉柔性
二.现代宪法分类
(一)以宪法概念分类
社会学意义的宪法
法学意义的宪法------------------〉
*卢梭分权观的主要观点:
两权、立法权至上(“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
家的大脑……大脑陷于麻痹,人依然活着……但一旦心脏停 止了他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国家的生存绝不 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立法权。”)(卢梭提出的人民主权 论被认为标志着现代民主理论的诞生,但他没有继续深入思 考这种民主理论在实际政治中如何兑现,其中隐含着一个重 大缺陷,就是缺乏权力制衡、不能有效地防止权力被滥用。)
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监督权与请求权、特定主体的权利 基本义务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三)
国家机构——宪法上的“权力”(三讲)
概述 选举制度 中央国家机关 地方国家机关 审判机关和监督机关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一)
教材类
胡锦光、韩大元著:中国宪法,法律出版社 张千帆主编: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叶中主编:宪法(第二版),高教出版社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二)
著作类
宪法规范、违宪审查、基本权利、全国人大 许崇德、胡锦光、韩大元、季卫东、莫纪宏
焦宏昌、何永红、秦钱红
导 论——“宪法学”概述
宪法学的基本特征 宪法学的历史变迁 宪法学的分类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宪法学的体系 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宪法学的基本功能
一、宪法学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宪法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的体现
民主集中:人大--〉行政、审判、检察
中央和地方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 原则。
宪法内容的基本标准
二.共同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主权、人权、权力、秩序
三.特有原则
文化和任务
第二节 人民主权原则
一.含义
主权、主权在君-->在议会
二.人民主权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一)宪法确认:人民民主专政 概念 特点:民主专政、领导、基础、爱国统一战线、
多党合作
(二)实现途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宪法学研究对象:
理论结构:基本概念与原理 实践结构:宪法的动态过程
五、宪法学的体系
1.传统体系:国家机构与人权 2.普遍体系:原理、人权与国家机构 3.我国的进展:
学科分类:宪法经济学、宪法社会学 比较宪法学
内容扩展:本国、外国和比较
*西方分权制度模式
英国模式(立法中心):多数党掌握立法权
英国的两党政治: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围绕着是否 要求削弱皇上的权利形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分别被称为 托利党和辉格党(强盗和小偷的意思)。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由原来的保守派和改革派形成了以后 的自由党和民主党,再以后自由党又改名为工党,即现在 的工党与民主党两党制。
实质意义〈--〉形式意义 近代意义〈--〉现代福利国家意义
(二)以宪法的存在形式分类
成文〈--〉不成文
刚性〈--〉柔性
优越性〈--〉从属性
联邦制〈--〉单一制
权力分立〈--〉权力融合
共和制〈--〉君主制
(三)以宪法规范与现实的关系分类
独创〈--〉模仿 意识形态〈--〉形态中立 规范宪法〈--〉名目宪法
六、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1.基本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
2.具体研究方法
功能分析法 实证与规范分析法 价值分析法 宪法判例分析法
阅读—论据—条文—焦点—判断
七、宪法学的基本功能
1.宪法学与法学教育 2.宪法学与国家立法 3.宪法学与执法活动 4.宪法学与公民基本生活方式 5.宪法学与国家决策 6.宪法学与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