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技能
情境导入法
含义: 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 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 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 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 要求: 一是要善于创设情境;二是加强诱导,激 发思维。
一位老师在教学《骆驼与羊》一课时, 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动物的王 国里,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发生争论。今 天就有两位动物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 了,你们想知道是谁和谁争吵,又为什 么争吵吗?”这样提出问题,一下子调 动了学生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 的阅读中去。
板书的表现形式
————形象化程度的角度
要点式板书
只列出标题、要点和层次 高度概括,适合于高年级
总分式板书
主要用于包含从属关系的内容
教学内容彼此对应的两部分集中在一起而设计
对比式板书
线条式板书
选择关键性的词语,以线条、箭头等连接起来构成的流程图
图解式板书:以示意图的形式
会摇尾巴的狼
课堂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 学生回答的反应的方式,以促使学生参 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 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的一类教学行为 。
课堂提问的功能
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 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为。 因此,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
4 提示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或者当学生的回答 与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有一定距离时,教 师往往要对学生如何答问,从内容到方 法上给以指点,使其阅读、思考的注意 力相对集中到某些方面,从而得出教师 所期望的回答。教师的这种指点是提示。 提示的内容有:
(1)学生阅读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2)透过字面应该深入理解之处; (3)与理解课文有关的知识、资料; (4)某些重要词句; (5)语言表达形式; (6)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提示也就是给学生“铺路搭桥”,帮助他 们克服阅读中的障碍,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在 提问中不善于提示,不仅会浪费许多时间,而且, 最终往往以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提问 非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成了一种摆 设,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质上还是教师 “一言堂”。
《祝福》一课,教师提问:“鲁四老爷是 怎样杀死了祥林嫂的?”学生听后没有反 应。这个问题过于唐突、空泛,学生不知 从何说起。教师立即作了修正,改为: “祥林嫂的死和鲁四老爷有什么关系?” 经过修正后的题目明确、具体了,学生很 快便有了反应。
3 突出问题中心(焦点化)
所谓焦点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指教师要确定问题回答范围的大小。 回答范围大的问题,可以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 与;而回答范围小的问题,指向性强,能较有 效地引入一个课题或帮助学生回忆。像培养学 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就属于回答范围大的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展开想象 和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的见解。一 般说,这类问题的答案不限于~种。对答案的 判断,要根据提问的意图,看其是否合理。是 否有创见,而不能简单地判断正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傅才文
井冈山大学 教育学院
讲授提纲
课堂导入技能 课堂提问技能 课堂板书技能
什么是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 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相 关的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 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 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技能概略地划分为三 个范畴
导入要注意的问题
导入的内容要精选
导入的内容要同所讲的内容密切相关, 而不要离题万里、生拉硬扯。 导入的时间要控制:导入所占的时间 要短:最多不能超过5分钟;5分钟左 右;三五分钟。
师:同学们,谁是最可爱的人? 生:父母 生:老师 生:同学 师:同学们说得不对,志愿军才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们才是 最可爱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魏巍写 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6 停顿
由于学生在反应和表达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 教师提问时要有停顿。使学生做好接受问题和 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停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 有一定的意义。教师提问后停顿一下,可以环 顾全体学生,观察他们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 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而 这些反应给教师提供了信息。停顿同样也给学 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停顿时间短较,表明问 题简单,要求迅速做出回答;停顿时间较长, 表明问题比较复杂,要求仔细从多方面思考。
要求: 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 当适度。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 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 在一起,究竟谁怕谁?是谁吃掉谁?” 学生回答:“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怕 老虎,老虎吃掉狐狸。”老师接着说: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故事却是老虎 听从狐狸的话,听狐狸的指挥。这是怎 么回事呢?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
狼(伪善、狡猾、凶恶)
连忙招呼 装出 半闭眼睛 不耐烦 恶狠狠 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义花生
设计问题框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问题的设置要合乎教学的内容。不能为设疑而设 疑,搞形式图花架子。设计的主问题,能引导学 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关键问题,有助 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弄清课文的实质。设计问 题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课文的重点、难点处; 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 切处;文章画龙点睛处;能触发学生想象联想, 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以及“铺路搭桥”处等
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
1 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和学生认知实际,以提问的方式,将与实现教学 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 难的系列,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的问题 框架。使学生能了解到教学各个阶段所要解决的 问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时间联系、空间 联系、意义联系等),和解决这些问题与实现教 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沿着正确的方向, 去实现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问题框架,教师 必须提供一些特殊信息(资料。方法等),使用 板书。以帮助学生对提问做出适当反应,形成系 统的、全面的认识。
教学设计的技能 课堂教学的技能 教学评价的技能
一.课堂导入技能
导入的功能: 集中注意; 激发情趣; 联结知识; 明确目的; 沟通感情。
导入的几种类型
衔接导入法 1、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2、搭桥铺路、巧设契机 3、因课施教,方式多样
悬念导入法
目的: 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愤”“悱”)
(3)问题排列的顺序要合理
这里所说的合理,主要是指问题的排列 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又要 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
2 措词
措词是指问题设计的语言要准确、明白、 简洁,问题的表述要适合全体学生的心理 发展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使他们能较快 地做出反应。 措词准确、明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 一,要清楚学生中究竟有哪些问题,文章 中哪些地方应当设疑。问题抓得准,摸得 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其二, 是问题的表述要明白、确切,让学生明确 思维定向。
5 分布
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该 有意识地将问题在全体学生中分市,以此来鼓励 所有学生,使他们感到形成一个答案人人有责, 而不仅仅只是几个特殊学生的事。提问面向全体 学生,不仅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从而诊断出 共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查明某个学生学习的困 难。尤其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强迫性的提问 也是适当的。同时要查明不自愿应答行为的原因、 学生的背景、教学内容的特点等。 教师提问时的亲切和蔼态度,有助于帮助 那些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 参与到讨论中来。
实验导入法
要求 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 要善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 提问和启发,促使学生思考与探究。
实例导入法 典故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
有位教师在教《将相和》这篇课文时,这样导入: 师:板书《将相和》题目,接着问: 这个题目中, “将”、“相”的正确读音是—— 生:jiàng与xiàng。 师:“将”指谁?“相”何许人也? 生:“将”是廉颇将军,“相”是蔺相如宰相也! 师:那么,“和”又是什么意思? 生:他们俩讲和了。 师:是“讲和”了?还是—— 生:是“和好”了,和睦相处了。 师:不错· 请大家再想想:这一将一相都在赵王门下 做事,他们一直都是‘和’的吗? 如果不是,那他们 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和”了呢? 生:(表示答不出来) 师:同学们不要着急,课文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2)问题的设计既要从课文中心 内容出发,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问题的设计应从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搭 桥这一目的考虑。问题既是教学目标的 体现,又是指引学生思考的突破口。从 课文和学生两方面考虑设计主问题,既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带动对全 篇的理解 。一个班的学生其知识和能力 并不在同一水平上,因此,设计问题时 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置问题的 难度应与中等以上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 所设置的问题,能让学生“跳一跳”确 实能摘到“果子”。
有位教师在上第二册《乌鸦喝水》时,用演示 导入: 上课时,教师先出示自制的教具“乌鸦”与 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 一边讲述:“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突然,它看见了一个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连 忙跑过去想喝水,但瓶口太小了,乌鸦喝不着 水,怎么办呢?后来乌鸦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请解释“偃旗息鼓”这个成语的意思 请用“袅娜”一词造一个句子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写自然景物。山、树、屋三 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的空中楼阁》) 鲁迅为什么要以《祝福》作为小说的标题 《呐喊》的作者是谁? 在学习了杨朔的三篇散文(《香山红叶》、 《荔枝蜜》、《茶花赋》)之后,你们能否就 杨朔散文,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