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日本在福岛核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国际法义务

论日本在福岛核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国际法义务

从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际责任的角度分析日本在处理
福岛核电事故中的国际义务
摘要: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核事故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核能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它造福人类却也意味着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的巨大危险。

在对受到核事故伤害的人们表示同情和对我们自身的安全感到担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现阶段我们还无法摆脱对核能的依赖。

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降低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这种危险很可能是国际性的,从国际法的角度规定相关行为人的预防责任和义务便很有必要。

关键词:核事故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跨界损害预防责任
2011年3月11日,里氏9.0级强震导致位于日本福岛县东京电力公司所属的福岛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

日本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最终于4月12日将福岛第1核电站的核泄漏确定为7级事故,属于国际标准规定的核事故最高级。

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东京电力公司4月4日宣布将把福岛第1核电站厂区内1.15万吨含低浓度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

随后,韩国《朝鲜日报》援引韩高官发言称,日本向海中排放辐射污水的做法涉嫌违反国际法,韩政府考虑向国际法庭提出起诉并要求日本赔偿损失。

而日本外相则表示,排放不会立刻带来问题,是否就此事先向有关国家通报,由日本自主判断。

那么,日本未事先向相关国家通报而排放辐射废水是否涉嫌违反国际法?在处理核事故过程中日本负有什么样的国际法义务?以下将运用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际责任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在传统的国家责任理论下引起国家责任需要两个条件:一、该行为违反了该国所负担的国际义务;二、该行为可归责于该国家。

传统的国家责任理论认为,国家责任的成立必须具备违反国际法规则和可归责于国际法主体这两个条件。

此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国家责任就不能成立。

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际责任是指国际法主体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时应当承担的责任。

不同于传统的国家责任理论,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际责任理论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引起国际责任的行为是不为国际法所禁止的,所谓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包括:一、国际法文件规定对此种行为不加任何限制,即不加禁止而允许的;二、国际法文件规定对此种行为没有明文规定禁止也没有明文规定允许。

①其次,从事这类行为不为国际法所禁止却要承担一定责任的原因在于这类行为存在着造成跨界损害②的风险。

跨界损害的特点使
①周忠海主编,《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页。

②所谓“跨界损害”是指在起源国之外的一国领土或一国管辖下或控制下的地方所引起的损害,不论有关国家是否拥有共同边界;损害包括对人身、财产和环境的损害。

详见赵建文主编,《国际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79页。

得有学者认为:只要受害者能够证明其所受损害与行为者活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可以得到赔偿,除非行为者可以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者的过错而引起的。

③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对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利用核能存在造成跨界损害的风险但是就目前而言利用核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

因此,利用核能本身是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

显然,在处理与核能利用有关的国际法问题时是可以适用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际责任理论的。

日本利用核能发电不违反国际法相关规定,但是在从事这项活动时包括在处理核事故时应当承担相应的国际法责任,履行一定的国际义务。

对于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际责任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对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可能造成跨界损害的预防责任;第二、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后,对仍然造成的跨界损害承担的责任。

首先,《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损害性后果所引起的国际责任》草案第三、第四、第五条规定了国家预防有害活动的跨界损害的三项一般责任:一、预防。

起源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以预防重大的越境损害或随时尽量减少这种危险;二、合作。

当事国应真诚合作,并于必要时要求一个或多个有关国际组织提供协助,以预防重大越境损害或随时尽量减少这种危险;三、履行。

当事国应采取必要的立法、行政或其他行动,包括建立适当的监督机制,以履行本条款的规定。

除了上述一般责任外,草案还规定了各国预防有害活动跨界损害的具体责任。

包括:事先许可、风险评估、向公众提供信息、通知和附送资料、预防措施磋商、公平的利益平衡涉及的因素、缺乏通知时的步骤、资料交换、国家安全和工业机密。

④上述一般责任和具体责任为国家在从事可能造成跨界损害的活动时所必须承担的预防责任,以预防引起重大跨界损害或者将其风险降至最低。

《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损害性后果所引起的国际责任》草案关于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跨界损害时的赔偿责任仅规定了不歧视原则。

借鉴国家责任的形式,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时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形式应当包括:一、终止损害行为;二、道歉;三、恢复原状;四、补偿损失。

此次日本核电事故发生后周边国家相继表示事故未对本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产生影响,就目前来看此次事故没有造成跨界损害,因此日本也就不承担以上提到的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跨界损害应该承担的责任。

但是,但是日本应当承担对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可能造成跨界损害的预防责任,其中包括向可能受影响国通知该危险和日本对此所进行的评估、与可能受影响国进行协商,以期为预防重大越境损害或随时尽量减
③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④王曦译,《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草案》,第三至第十四条,《法学评论》1999年第6期。

少这种危险所须采取的措施达成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基于此,日本在采取排放核辐射废水这种可能造成跨界损害的措施时应当向可能受影响国进行通报甚至是进行协商。

所以日本未向相关国家相关国家通报而排放辐射废水违反了其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

以上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可以由其他相关国际条约予以印证,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8条:即将发生的损害或实际损害的通知。

当一国获知海洋环境即将遭受污染损害的迫切危险或已遭受污染损害的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其认为可能受这种损害影响的其他国家以及各主管国际组织。

⑤《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对通报的内容和程序规定得更为详细。

综上所述,从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际责任的角度可以认定日本在处理福岛核电事故中应当承担预防跨界损害的国际义务,而日本事先未向相关国家通报而排放辐射废水的做法违反了其应当承担的义务。

1
参考文献(你找点有联系的书、论文写上去,我没找来,就把脚注抄过来了)
1、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2、周忠海主编,《国际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

3、赵建文主编,《国际法新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8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