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泄漏事故、全球干旱全球能源危机正在加剧阿拉伯国家政治动荡、福岛核泄漏事故、全球干旱,这三件事加起来对能源界意味着什么?我想,任何曾预言未来几年能源供应将不会出现问题的人都将大失所望,因为能源供应正面临着一个严酷的未来。
能源供应面临危机由于油价再次高升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石油需求的脚步得以放缓。
在5月石油市场报告中,国际能源署下调了今年全球石油消耗总量的预期,削减了每日19万桶,为每日8920万桶。
得益于这次的下调,全球油价也许不会继续攀升至之前所预测的高度。
但是,油价在今年保持高位仍是毋庸置疑的。
人们正承受着自2008年油价暴增后的又一次高油价压力。
坏消息是,全球正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能源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在不断加剧。
易于开采的石油、天然气及煤炭已经越来越少,地缘政治对能源供应的影响再次显现。
这些问题现在一股脑的摆在了人们面前,更是为全球能源供应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实在太过惊人。
要满足这样的能源需求已经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自然没有多少余地去挑选能源。
不论是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还是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量都在与日俱增。
另外,我们还得面对能源安全挑战以及燃料价格继续增长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更是增加了能源供应的压力。
2011年的上半年对于能源界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三件重大事件已经改变了目前的能源供应格局,同时也将影响到我们的能源未来。
政治动荡影响能源供应第一个,也是目前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动荡。
目前这种动荡正在持续,并有在阿拉伯国家中蔓延之势。
能源和政治历来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拥有丰富能源储备的国家。
由于不是主要石油生产国,突尼斯和埃及的政变没有给能源领域带来太多影响,但这股政治上的冲击波却波及了其他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包括利比亚、也门以及沙特。
虽然也门以及沙特政府仍在努力维持国内的政局稳定,但饱受战火洗礼的利比亚石油产量已从过去的每日170万桶降至几乎为零。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石油不可能一直占领能源市场,未来必将会被其他能源取代。
但就目前来说,石油仍是世界经济的命脉,石油供应不稳定带来的后果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的。
阿拉伯国家动荡带来的石油产量下降必须得到弥补,但是用什么来弥补呢?即便对像沙特这样的石油生产大国来说,增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增产,政府就得投入大量资金,用以开发更多石油资源。
而在易于开采的石油资源已经越来越少的今天,增产只能通过开发那些难以开发的石油资源来实现。
但是,这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以及更多的基础设施需求。
《华尔街日报》不久就指出,想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必须有赖于沙特等主要石油生产国开发更多过去较少开发的石油资源,如重油等。
当然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但目前的情况是,沙特已经被国内紧张局势搞得焦头烂额,埃及的政变让这个情况与其十分类似的国家坐立不安。
沙特政府势必要将更多资金投入在稳定国内局势以及军购上,自然不会有多余的闲钱用来开发这些“难啃”的石油资源。
这样的情况在中东石油生产国中并不少见。
尽管沙特政府已经承诺改善国内就业以及工资水平,但沙特国内的紧张局势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就算目前利比亚的石油产量下降可以暂时通过沙特等国增产来弥补,一旦沙特也发生战乱,那这个漏洞恐怕就无法弥补了。
沙特前石油部长扎奇·亚曼尼就曾表示,如果沙特爆发战争,油价将有可能暴涨至每桶200美元至300美元。
尽管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突尼斯的例子还不足以让我们提高警惕吗?核电恐慌影响深远第二件影响能源市场的大事就要数发生在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了。
这场恐怖的地震不仅造成了数十万人的伤亡,也严重破坏了日本的能源基础设施。
许多炼油厂被毁,管道被破坏,发电厂无法工作。
在这其中最糟糕的,就是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
大地震发生后,为了缓解供电压力,日本不得不进口更多的油气及煤炭,这在无形中也加大了全球能源供应压力。
据统计,日本震后每日石油进口量增长了23.8万桶,日天然气进口量增长了12亿立方米。
当然,这些能源进口量的增长只是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带来的短期影响,不久之后就能恢复正常。
但是,福岛核电站泄漏带来的这场全球“核震”,却给核电产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日本随即宣布终止14个新建核电站计划。
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今后日本会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
但是,放弃核电也意味着在短期内煤炭、石油等使用量也将增长。
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系天灾所致,但却带来了多米诺式的连锁反应。
以德国为代表的许多过去坚定挺核的国家立场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纷纷对核电说不。
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已经过去数月,人们已经开始重建家园,逐渐走出灾难的阴影。
但这场“核震”的影响,却还将持续下去。
干旱带来诸多问题第三个事件看似不像前两个事件与能源有这么密切的关系,那就是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遭受的干旱。
但干旱带会导致粮食减产以及食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更多危机。
统计显示,中欧部分地区今年2月至4月降雨量不足长期平均水平的40%。
法国气象部门统计,从北欧到中欧,今年3月至4月降雨量显著减少。
气象预报显示,欧洲多地干旱恐将继续,旱情最早到6月才能有所缓解。
法国西部和北部旱情严重,迫使28个省限制用水,几乎影响到全国1/3的地区。
粮食供应不足不仅会诱发南非、东非以及中东地区较为贫穷的国家发生动乱,对能源界也有极大影响。
受干旱最大的影响就是水电。
由于干旱,许多大型水电厂的发电量都出现了骤降。
粮食价格的高涨也给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无疑,任何认为能源供应增长将会跟上需求脚步的人都会因今年发生的这三件事而大失所望。
更大的需求缺口,更高的能源价格恐怕才会是能源界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如果我们不认清现状,抑制无止境的能源需求增长,真正投入精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那么我们恐怕就真要迎接一个悲惨的未来了。
组图:回顾世界历史上11大核泄漏事故 2011-3-17 16:35 中国江门网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发生爆炸。
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
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事故发生20天后,核反应堆中心的温度仍然高达摄氏270度。
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10倍于联合国作出的官方估计,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27万人因此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专家估计,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1961年7月4日,苏联海军最富核威慑作用的“K-19号”核潜艇在挪威沿岸北大西洋海域举行秘密军事演习时艇身密封装置突然发生漏气现象,反应堆过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当时“K-19号”核潜艇正好处于北约组织在挪威的一座大型军事基地附近,当时又是冷战高峰期,潜艇一旦发生核爆炸,将摧毁整个北约基地,并将促使北约动用核武器向苏联进行报复。
为了避免发生核战争,时任“K-19号”核潜艇指挥官的尼古拉·扎捷耶夫立即召集几十名年轻水手到核反应堆舱完成维修工作,其中就包括普通水兵尼古拉·巴塔列夫。
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作业,这群年轻的水兵终于将核反应堆的温度降到操纵台可控温度范围内,避免了爆炸事故。
由于这些水兵在核辐射和气溶胶极高的环境中时间过长,事后几天至数周内,共有8名水兵牺牲,还有14人回国不久后死去。
尼古拉·巴塔列夫随潜艇上岸后,接受了住院治疗并随后退役,至今生活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地区。
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
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实验之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
现场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Goiania Accident, September 13, 1987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过一起放射性事故,可评判使用放射源的恐怖行动可能发生的后果。
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未通知主管部门。
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
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污染。
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
整个去污活动产生5000m3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之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村旗。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现在的斯洛伐克)Jaslovské Bohunice的Bohunice核电站发生事故。
当时,核电站最老的A1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发生,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
A1反应堆也被称之为“KS-150”,由前苏联设计,虽然独特但并不成熟,从一开始就种下灾难的种子。
A1反应堆的建造开始于1958年,历时16年。
未经验证的设计很快就暴露出一系列缺陷,在投入运转的最初几年,这个反应堆曾30多次无缘无故关闭。
1976年初,反应堆发生气体泄漏事故,导致两名工人死亡。
仅仅一年之后,这座核电站又因燃料更换程序的缺陷和人为操作失误发生事故,当时工人们居然忘记从新燃料棒上移除硅胶包装,导致堆芯冷却系统发生故障。
排除污染的工作仍在继续,要到2033年才能彻底结束。
1961年1月3日发生在美国的核事故是最为早期的大型核电站事故之一,当时的蒸汽爆发和熔毁导致1号固定式小功率反应堆的3名工人死亡。
这座反应堆位于爱达荷州瀑布市西部大约40英里(约合60公里)的国家反应堆试验站,采用单一大型中央控制棒,现在已经废弃。
在对反应堆进行维护时,工作人员需要将控制棒拔出大约4英寸(约合10厘米),但这项操作最终出现可怕故障。
控制棒被拔出了26英寸(约合65厘米),导致核反应堆进入临界状态,随后发生爆炸并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共造成3名工人死亡。
其中一名工人被屏蔽塞钉在反应堆所在建筑的屋顶上。
当时释放到环境中的核裂变产物达到1100居里左右。
虽然地处爱达荷州偏远的沙漠地区,但辐射造成的破坏并未有所缓解。
在其中一幅照片中,起重机正从安全壳建筑中吊出遭到破坏的反应堆芯。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1957年前苏联Kyshtym核事故。
事故当时造成70-80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957年10月10日,英国的原子弹燃料基地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心过热,导致燃料起火。
导致整个系统完全失去了控制。
幸运的是,反应堆没有爆炸。
受到的辐射都不怎么严重。
1968年1月21日图勒核事故。
由于舱内起火,美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出弃机决定。
B-52轰炸机最后撞上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导致所携带的核武器破裂,致使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