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易发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
加牙小学宣讲人:铁国承
秋冬季气温变化比较大,此时正值各种病原微生物容易生长繁殖和作祟的时候,每当人体抵抗力减弱或对外界环境适应性欠差的时候,则容易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感染。
学校人流集中,接触密切,一旦人群中有病人出现,极易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造成疫情扩散,甚至引起局部暴发。
因此,秋冬季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几种常见的秋冬季节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供给大家,让我们大家健康每一天。
一、一般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一)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等。
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
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二)肠道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和甲型肝炎等。
这类传染病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用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进食后发病。
(三)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
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传播,如蚊子,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二、常见易发传染病及症状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很急,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
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
开始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病人感觉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
部分病人可有咳嗽、喷嚏、流涕、鼻塞。
有的可见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有的以肺炎症状为主,发病1-2天后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有:
1. 发热、全身不适、倦怠、乏力。
不能坚持日常学习或工作,容易烦躁,有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女性月经不正常等轻度毒性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2. 盗汗。
在入睡或睡醒时全身出汗,严重者衣服尽湿,伴随衰竭感。
3. 咳嗽、咳痰。
早期咳嗽轻微,无痰或有少量黏液痰。
病变扩大,有空洞形成时,则痰液呈脓性,量较多。
若并发支气管结核则咳嗽加剧;如有支气管狭窄,则有局限性哮鸣。
支气管淋巴结核压迫支气管时,可引起呛咳或喘鸣音。
4. 咯血。
约1/3-1/2的病人有咯血,咯血量不等。
病灶炎症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痰中带血或夹血。
小血管损伤时可有中等量咯血,空洞壁上较大动脉瘤破裂,可以引起大量咯血。
大量咯血后常伴发热,几天的低热是小支气管内血液的吸收所引起的;高热则是病灶扩散的表现。
5. 胸痛。
部位不定的隐痛常是神经发射作用引起的,不受呼吸影响。
固定部位针刺样疼痛、随呼吸和咳嗽加重等,是因为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所引起的。
如果膈胸膜受到刺激,疼痛可放射到肩部和上腹部。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急,同时有发烧、怕冷、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除上述一般症状外,最大的特点是口腔周围的唾液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边缘不清楚。
张口或者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疼痛,尤其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会加剧,肿胀会在4-5天消退。
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禽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
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
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
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病人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
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道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是成人病毒性腹泻和胃肠炎的首要病因,是引起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第二位病原体。
所有年龄段人群对诺如病毒均易感,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及器官移植者属于高危感染人群。
该病一般高发于秋冬季节。
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泻,通常持续1-2天。
儿童病人呕吐普遍,成人病人腹泻为多,24小时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
但病程较短,一般为2-3天,病情多呈自限性,不需用抗菌素, 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部分病人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流行特点为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20世纪曾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
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广东、香港、澳门、海南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
三、如何预防秋冬季传染病
搞好环境卫生
要搞好室内外卫生,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经常晒洗衣物及被褥。
搞好粪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蝇滋生地,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四害。
搞好饮食卫生
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食物;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河鲜或海鲜;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蒸透;生食瓜果
蔬菜要洗涤消毒;生吃瓜果要削皮,喝开水不喝生水,碗、筷等餐具要严格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传染病人和带菌者要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岗位。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讲究个人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归来和拿钱钞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不到被污染的河、塘中取水、洗澡。
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勤洗手、勤洗澡、常刷牙,纠正不良习惯。
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
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病人的餐具、用具要严格消毒,粪便和排泄物更要用漂白粉等消毒处理。
对肝炎病人要严格进行隔离治疗,待无传染性后才能回到集体中来。
加强个人防护
1.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尽可能避免与确诊的呼吸道病人接触。
2.随时关注天气预报,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淋雨、受凉。
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原体容易侵入。
3.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锻炼,如早操、晨跑、气功、散步、游泳、太极拳等。
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
高免疫力。
平时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强体质,提供机体抗病能力。
4.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补充营养。
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解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每天适量的蛋白质、淀粉、脂肪、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多喝温开水或茶水,保持鼻黏膜和咽喉部的湿润。
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秋冬季肠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