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
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荒漠化大背景下是不容易理解分析,同时对于人为原因具体对区域发展的危害程度是难以把控的,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
另外,分析西北地区的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时,教材的知识点比较零散,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将其设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的自然环境及荒漠化已有所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对地理的不重视,所以他们只是获取了一些感性认识,而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原因及如何综合治理方面的知识还是很缺乏的。
而且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给学生分析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激发兴趣,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法1、图示法:在荒漠化的三种表现形式、对荒漠化的分布上、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等方面,用直观的实际图片展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深入。
2、列表法:针对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的三种形式的特点,利用列表的形式将这三种原因一目了然的串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程度,增加多样画的记忆方式。
3、典型法:针对联想已经学过的典型问题——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从而找出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的解题思路。
4、分解法:为了更好地研究荒漠化概念这个整体,把荒漠化的概念分解为五个部分(书中活动1),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再进行整合。
5、类比法:在讲解新课之前,将荒漠、沙漠与荒漠化进行一个类比,引导学生从已知推未知。
四、学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2.1,落实西北地区的范围和行政区域。
观察多媒体课件的西北地区风力、降水分布图和图2.2,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
2、分析归纳法:在本课时的第二个知识点—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时,通过图2.1 2.2 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的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的方法,对影响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3、讨论探究法:通过学生对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结合学过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所得所想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问题解决法:在提出为什么天山中部降水随高度为什么会呈现图2.3这样的分布?和思考题1题。
在这些问题中,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把握程度和接受状况。
五、教学过程(说过程)(一)视频引入:视频中国减灾(设计意图:以动态材料让学生明确荒漠化的危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钟)(二)新课学习过程一、荒漠化1、荒漠化的概念理解2、分布现状首先图片展示PPT荒漠化,阅读课本找出荒漠化的概念和分布现状。
让学生明确:荒漠化是一种形成过程,是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最终形成荒漠化景观。
以及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设计意图:以图片和以“关键词”增强学生对荒漠化含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大致范围2、地形特征3、形成干旱的原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气候异常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以上两点用PPT展示西北地形图,让同学们明确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和地形特征。
(设计意图:以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以“关键词”增强学生对荒漠化含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以上第三小点结合教材的知识框架和扩充资料让同学们对其干旱的原因有一个直观并深入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权威数据和课外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于西北地区荒漠化干旱气候的原因分析方法。
)问题探究:1、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是什么?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2、判断天山中部降水量最多的位置在南坡还是北坡?大约海拔在多少米?为什么会在天山的这一侧降水偏多?(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探究的形式可以了解学生对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堂练习有利于巩固强化学生的条例性知识。
)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自然原因启发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给出的PPT资料来进行分析。
人为原因以其危害结果用图表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最主要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自然因素提供学生分析一区域环境建设的自然基础条件,而这也是较难的一点,再者,通过分析人为原因,是学生树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布置作业:书本课本20—22的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设计意图:)六.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形成过程2、概念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大致范围2、地形特征3、形成干旱的原因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内容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
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
如:1、参与式2、讨论式3、互动式4、体验式5、研究性学习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三、说学法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
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
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五、说板书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
如果时间很紧张,你可以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可以。
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
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说课应遵循的四个原则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
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
3、教学目的的确定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说课是说者向听者战士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
因此在说课活动小中,说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
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
3、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核心任何活动的开展,考试大都有其鲜明的目的。
说课活动也不例外。
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实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
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
2、针对性强大。
3、准备充分。
4、评说准确。
四、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想转化为教学活动之前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研究性说课,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
另一方面更要借助有同行、专家参与评说众人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为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在说课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使说课活动永远“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