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作业整理课的启示
9月虽说以步入秋季,高温的天气却没有退去。
今天下午,依然是骄阳似火。
第三节是我的语文作业整理课。
当我拿着早已准备好讲解的作业内容,去讲解时,我有些犯难了。
这个班是我这学期刚接手的,早就听说这个班的学习态度不太好。
虽说,才当了班主任、任课老师没几天,但已领教了他们的各种“劣习”。
这不,这两天我正联系各课老师,在抓学生的作业不做和乱做问题。
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去讲作业的。
可是,现在是下午的第三节课了,学生本来就已经比较疲劳了,而且第二节体育课上,学生们个个都跑得满头大汗。
再加上现在天气这么热,三楼上就更不用说了,学生还会有精神听课吗?
我带着一份担心向教室走去。
刚到教室门口,便只觉得一股热浪夹杂着汗酸味扑面而来。
踏进教室门,果然不出我所料。
(如果是第一次来还会以为走错地方了)学生们横七竖八的坐着,有的靠着墙,有的两手捧着脑袋,有的趴在桌子上……个个脸上都“画”着同样的表情——无精打采。
看我捧着作业本走进教室门,部分同学(班干部)挺直了身子,部分学生却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不耐烦的叹气声——“哎…”
见此情景,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枯燥的作业分析或学生自学效果可想而知。
(还不如干脆让学生睡觉,或自由活动好。
)我决定调整我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该怎么办呢?”我的脑袋开始飞快地转起来。
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产生,这批学生的朗读、
写作水平比较差,我不正为这犯愁吗?不如这节课就来训练学生的朗读和习作吧。
对就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活”起来。
主意既定,我便把放在讲台上的作业本又捧到了旁边的桌子上。
我的举动引起了部分同学的疑惑。
我清了清嗓子,拿出十足的精神提高声音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
(因为刚好我平时找了些有关春天的素材保存在电脑里)此言一出,同学一下子来了精神,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感到十分惊奇。
有些人更是迫不及待地问:“去哪儿?”“走,去多媒体教室!”在我一声“令”下,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去了多媒体教室。
来到多媒体教室,我提了个要求在欣赏之前先找一找课文中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
很快小家伙们从第一课中找到了“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
于是,我就让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了一遍,让大家一起来评一评。
掌握了朗读方法后,自由练习、试读。
接着有意识地请平时朗读不怎么样,表现机会较少地学生来朗读。
配以一定地表扬,学生地积极性一下子高了起来。
不少人见这些同学也受到了表扬,于是都争着要朗读,这可是平时课上难得一见的场景。
在充分朗读之后,我让学生回顾说说“春意盎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么把春意盎然写出来的。
这当然难不倒他们。
于是,我顺势又问:“跟陕北比我们江南‘春意盎然’时哪个更美?”这下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小家伙们个个争着要回答。
“我们江南的春天更美。
”“我们这里到了春天,百花盛开美不胜
收。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江南的春天是最美的。
”……看着孩子们激动,兴奋的样子,连我也深受感染不禁动情地说:“是啊,我们江南的春天真是太美了,接着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美丽的江南之春!”一张张美丽的图片从大屏幕上展示了出来。
和着轻柔的音乐,欣赏着迷人的“春景”,似乎迎面吹来了阵阵春风。
小家伙们都陶醉在了旖旎的自然风光之中,还不时的发出“哇”的赞叹声。
当图片放完,不少人还呆呆地看着,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见此情景我便微笑着引导学生:“多美的景色啊,这就是我们的江南,我们的家乡。
同学们,让我们紧扣‘春意盎然’,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春天,来赞美一下我们美丽可爱的家乡好吗?”“好!”开学十多天来,我第一次在布置习作训练时听到如此异口同声的声音。
没等我说
“那让我们马上动手”早已有学生在动笔了。
不到十分钟许多同学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信的手,不少学生还写得十分的不错。
(见附例)在接下来地读和点评中学生也表现出了少有地热情。
点评的十分中肯,如“老师,我觉得她这句比喻句用得不太好,‘壶源溪像一条巨龙在水里游动’,溪都成龙了水在哪儿?应该说‘在故乡得沃土上游动’。
”“老师,我觉得他得文章文句写得很美。
可是,顺序比较乱,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
我自己也想不到,(这堂课真是大出我所料)本来以为一堂死气沉沉的课会上得如此有激情,学生的热情会如此高涨,下课了不少学生还围着我说:“什么时候在读我的文章片段?”“这次写作文一点也不麻烦,很有味道。
”我静下心来回顾,其实,这堂课我没有精心设计,可以说根本就没什么准备?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效果呢?仔细想来,主要是这节课我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思想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新课标强调地“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如第一个环节,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春的美,并了解了先概括后具体,和抓住主要景物来写的方法,这是朗读实践的结果。
在欣赏春天的自然风光这个环节,通过观赏家乡江南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又进行了一次视觉和情感的实践,为接下来的写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写作欲望。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接着前面的实践感受,再联系生活实践经验,进行写的实践,自然是水到渠成写得轻松了。
最后的评价,其实也是学生的又一次思维实践。
从节课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的生命力和课堂魅力,来自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地语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