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柳先生传的意思,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赏析

五柳先生传的意思,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赏析

五柳先生传的意思,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

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

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 áo)屡(lǚ)空(15),晏(yàn)如(16)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p ō)(17)示己志。

忘怀得失(18),以此自终(19)。

赞(20)曰:黔娄(21)(qián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22)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3)?衔(xián)觞(shāng)赋诗(24),以乐(25)其志(26)。

无怀氏(27).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注音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黔qián俦chóu赋fù瓢piáo蔽bì屡lǚ晏yàn戚qī兹zī欤yú觞shāng汲jí颇pō注释⒈【何许】何处,哪里。

许,处所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因,因此,就。

以,把,用。

为,作为。

焉,语气助词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会,体会,领会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

亲,亲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

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

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舍不得。

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瓢,饮水用具。

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如:……的样子17.【颇】"稍微",或“十分"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义称赞、赞美。

21.【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戚戚,忧虑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2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辈,同类。

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觞,酒杯。

衔,含着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

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点评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

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

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

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

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

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

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

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

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

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扩展1.宅边有五柳树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并且有5棵。

2.好读书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

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第一首)3.性嗜酒“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人。

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

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

死时衣不蔽体。

其妻亦有贤德。

“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

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古今异义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2.亲旧知其如此古:旧交,旧友今:过去的,过时的3.好读书,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4.造饮辄尽古:到,往今:制造5.或置酒而招之古:有时;有的人今:或者6.因以为号焉古:以之为,把(它)当作今:认为,作为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8.颇示己志:古:略微今:很一词多义1.以: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用】2、以此自终【凭借或连词,不翻译】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3.言:1、闲静少言【说,说话】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4.如:1、晏如也【......的样子】2、亲旧知其如此【像】5.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左右】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7.志:1、以乐其志【志趣,志向】2、处处志之【标记】重点虚词1以因以为号焉"用",助词2因因以为号焉表顺承,"就"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字表判断翻译成是词类活用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的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为动用法,为……感到快乐.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特殊句式1、省略句:好读书,不求甚解。

(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

(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

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4、判断句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也”表判断。

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5、流传下来的成语: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改写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改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