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第一节DM神经系统并发症DM并发神经损害有5%升至50%以上。
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主要学说:A、糖代谢异常:包括非酶促Pro糖基化、多元醇、肌醇代谢异常。
a、P ro的非酶糖基化是糖的醛基或酮基与Pro中赖氨酸或羟赖氨酸的氨基结合形成糖基化Pro的反应过程:1、髓鞘蛋白和微管蛋白糖基化明显增加——髓鞘破坏。
2、轴索结构和功能异常。
3、影响基质蛋白对周围神经纤维的营养作用。
b、高糖——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糖在神经细胞外浓度增高——经醛糖还原酶催化生成较多山梨醇和果糖——因神经细胞内缺少果糖激酶——果糖不能分解——山梨醇和果糖沉积——神经纤维内渗透压升高——神经纤维水肿、变性、坏死。
c、1、正常:肌醇是合成磷酸肌醇的底物——磷酸肌醇影响Na-K-ATP酶活性,还是细胞跨膜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
2、异常:糖与肌醇结构相似——竞争性抑制神经组织摄取肌醇——神经组织内肌醇下降——磷酸肌醇合成下降、Na-K-ATP酶活性下降——破坏神经纤维结构功能。
B、神经低灌注:a、DM——大血管病变——硬化。
b、DM——微血管病变——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样变性,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
c、随神经病变的加重——微血管结构改变加重——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A V吻合减少。
d、血管活性因子的作用,如NO是连接DM神经病变血管学说和代谢学说的桥梁。
C、神经营养因子: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促进神经生长和修复作用。
b、DM——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和IGFs作用下降——神经营养作用下降,其与血糖改变无关,而与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有关。
c、神经生长因子(NGF)——主要存在于交感神经元和部分感觉神经元分布的区域——营养神经作用。
d、DM——皮肤和肌肉组织中NGF下降。
e、NGF与RI结构和功能相似——发生胰岛素抵抗时——RI抗体与NGF发生交叉反应——NGF下降。
D、自身免疫因素:a、DM——抗磷脂抗体——与神经组织的磷脂发生免疫反应——损害神经和供应神经的血管。
b、活检发现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均有IgG、IgM和补体C3沉积,其机制:神经-血管屏障破坏。
c、RI抗体与NGF交叉反应。
E、炎症反应:DM的PI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基础值高。
F、遗传因素: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DM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G、其他因素:a、蛋白激酶C、必需脂肪酸、前列腺素等代谢失调——神经膜结构和微血管改变。
b、氨基己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维生素缺乏、亚麻酸的转化、N-乙酰基-L-肉毒素减少,Na泵失调——DM神经病变有关。
治疗:一般应控制LDH-C<1.03mmol/L。
一、DM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最常见,以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
临床表现:1、慢性起病,逐渐进展。
2、感觉症状常自下肢远端开始,可有手套-袜套感觉减退。
3、自主神经症状较突出: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
4、肢体无力较轻或无无力症状,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5、不典型的多发性神经病症状可从单侧开始,主观感觉>客观症状。
二、DM性单神经病指单个神经受累,可侵犯脑神经,也可侵犯脊神经,如果侵犯两个以上神经则称多发性单神经病。
常见脑神经受损:展N、滑车N、动眼N、面N。
常见脊神经受损:尺N、正中N、挠N、腋N、股N、腓N。
临床表现:1、病因:主要由于血液循环障碍所致,脊髓损害>轴索损害。
2、以急性,亚急性起病多见。
3、感觉,运动神经均受侵犯。
4、EMG:以传导速度减慢为主,直到侧枝循环建立才好转。
三、DM性自主神经病80%DM有自主神经损害,最易发生在病程>20年,血糖控制不佳患者。
影响:心脏、血管、汗腺自主神经、体位性低血压、DM性异常瞳孔。
类型:1、DM性胃肠自主神经病:胃肠功能低下为著。
2、DM性膀胱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低张力性大容量膀胱。
3、DM性性功能障碍:骶副交感神经受损——阳痿。
四、DM性脊髓病1、脊前动脉综合征:2、DM性肌萎缩:主要见于2型DM。
a、机制:代谢紊乱学说、血液循环障碍学说、免疫学说。
b、病理:运动神经节段性脱髓鞘——严重时可有轴索变性。
c、中老年患者,亚急性起病(急性或隐密性)。
d、主要累及骨盆带肌,特别股四头肌,肩胛带肌一般不受累,延髓肌不受累。
e、肌萎缩和肌无力不平行。
f、有肌束颤,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而踝反射正常,感觉系统正常。
g、EMG:近端和脊旁肌为主的神经原性损害。
3、DM性假性脊髓痨a、脊髓后根、后索受累。
b、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
第二节SLE的神经系统表现SLE是由于遗传、内分泌、病毒、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免疫失调引起的慢性炎性疾病。
发病机制:免疫介导机制1、抗体直接损伤神经:a、抗神经元抗体、抗神经胶质细胞抗体、抗淋巴细胞抗体——神经组织损伤。
b、膜蛋白抗体——只影响细胞功能,不造成细胞损害——解释EP发作、精神症状。
2、抗体对脑血管损伤:a、抗心磷脂抗体——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b、抗内皮细胞抗体——单核细胞趋化作用——破坏血管壁和促动脉硬化。
3、抗体对凝血系统的影响:a、抗磷脂抗体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磷脂结合——影响凝血机制。
b、β2-糖蛋白Ⅰ——促血栓形成。
c、与磷脂竞争性结合——延长磷脂依赖的凝血过程。
4、抗原-抗体复合物——抗体对脉络膜和血脑屏障的损伤。
病理改变:1、脑组织损害:脑梗塞、脑出血(主要为少量)、SAH。
2、脑血管受累——以小血管病变为主——透明样变、血管内皮增生、血管炎性改变。
3、白质为脱髓鞘改变。
4、周围神经以多灶性不对称的脱髓鞘改变为主。
临床表现:1、头痛:最常见:首见偏头痛,其次为紧张性头痛——激素治疗有效。
2、EP:常见:最常见于SLE晚期——抗EP药效果很好。
3、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SAH。
4、狼疮性脑病:表现精神症状,影像学上无病灶,可能为抗神经细胞膜表面抗体导致。
5、无菌性脑膜炎:常出现于SLE早期,表现急、慢性脑膜炎。
6、运动障碍:A、狼疮性舞蹈病:a、在急性发作期多见。
<30岁女性多见,多为一过性。
b、影像学无改变。
B、P D综合征:a、有影象学改变:PET和SPECT——早期脑内多巴胺转运载体(DAT)功能下降。
b、D2型多巴胺受体活性早期超敏,后期低敏,多巴胺递质合成下降。
7、脑神经病变:主要是:视N、面N、三叉N、后组脑N。
8、脊髓病:a、急性、亚急性起病,胸髓受累多见。
b、双下肢无力,受累平面以下感觉减退,括约肌功能障碍。
c、M RI:长T2信号。
d、病因为脊髓血管炎,1/4病人合并有视N改变。
9、周围神经病变:a、非对称性神经炎。
b、最常见为感觉异常,其次感觉性共济失调。
10、精神障碍。
11、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可逆性记忆力减退。
辅助检查:1、CSF:ICP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升高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抗神经元抗体和抗淋巴细胞的IgG抗体、OB(+)、C4补体和糖下降——提示活动性狼疮性脑病。
2、血清免疫学检查:a、抗淋巴细胞抗体——认知障碍。
b、抗核蛋白P抗体——神经症有关。
c、抗心磷脂抗体——脑梗死、舞蹈病、脊髓炎有关。
3、影像学检查:4、EEG5、EMG第三节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即为肿瘤的效隔效应,非直接损伤及非转移引起的神经和肌肉组织损伤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1、发病机制:癌相关神经抗原、某些癌与神经、肌肉组织存在共同抗原决定镞,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启动抗体产生高度特异性抗体,在补体的参与下,不仅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也对机体的神经、肌肉组织起损伤作用,破坏神经、肌肉组织,进一步刺激神经、肌肉组织中B淋巴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引起更强烈、更广泛的免疫应答反应。
2、常见肿瘤:肺癌(小细胞肺癌)、卵巢癌、食道癌、淋巴瘤等。
病理:炎症或免疫介导表现:血管周围间隙的炎症细胞、CSF——细胞增多、IgG合成增加、OB(+)。
常见的PNS:一、副肿瘤性脑脊髓炎(PEM):a、是侵犯CNS多个部位的PNS。
b、临床分类以主要侵犯某一部位进行分类,如副肿瘤性脑干炎。
c、最常见病因为小细胞肺癌。
d、1/2病例可检测到Hu抗体。
A、副肿瘤性边缘叶性脑炎:a、病变主要侵犯边缘系统,灰质重于白质。
b、亚急性、慢性、隐密性起病,侵犯颞叶、海马。
c、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行为异常,虚构,幻觉,抑郁,各种EP发作。
d、累及下丘脑时:思睡,体温升高,内分泌功能紊乱,最后痴呆。
e、60%患者检出抗Hu或Mai抗体,也可抗Mal、Cv2/CPMP5、Amphiphylin(+)、Ma(Ta)(+)青年男性——睾丸癌。
B、副肿瘤性脑干炎:病变主要累及下橄榄核、前庭神经核等下位脑干结构,特别是延髓。
C、副肿瘤性脊髓炎:任何部位,主要以前角细胞为主,上肢多见。
二、亚急性小脑变性(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CD)最常见的PNS临床表现:1、首先症状:头晕,步态不稳,恶心,呕吐。
2、亚急性或慢性病程,几月内达高峰,然后趋于稳定。
3、肢体及躯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震、复视、恶液质。
4、其他症状: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听力、语言、记忆力、精神、周围神经症状。
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2、CSF检查3、Hu抗体、Yo抗体——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输卵管癌。
4、PCA-Tr抗体、mGluR1抗体——霍奇金病。
5、Hu抗体——纤维细胞肺癌。
预后:乳腺癌合并PCD的预后较患其他妇科肿瘤的要好。
三、斜视性阵挛-肌阵挛(OMS)OMS是一种伴有眨眼动作的眼球不自主、快速、无节律、无固定方向的高波幅集合性扫视运动,同时伴有四肢、躯干、横隔、咽喉及软鄂肌阵挛和共济失调。
1、特点:当闭眼和入睡后眼球不自主运动仍存在。
2、当做眼球跟踪运动或固定眼球时眼阵挛反而加重。
3、间歇性或持续性存在。
A、儿童OMS:多见于神经母细胞瘤,多位于胸腔,抗Hu抗体(+)——可能性更大。
B、成年OMS:1、20%患者有恶性肿瘤。
2、女性Ri(ANNA-2)抗体——乳腺癌或妇科肿瘤。
3、男性Ri(ANNA-2)抗体——小细胞肺癌和膀胱癌。
4、亚急性起病。
5、成人OMS常合并小脑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肌阵挛、眩晕。
6、CSF:与PCD改变相似。
7、MRI示脑干内异常信号(T2WI高信号)。
8、对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较好,预后良好。
四、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病因与病理:1、病因:与抗Hu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有关。
2、病理:以胸段明显,脊髓灰质、白质对称性坏死为特点,白质较灰质损伤大,轴索和髓鞘均受累。
临床表现:表现亚急性横贯性脊髓损伤——数日内上升——累及颈段脊髓。
五、亚急性运动神经元病主要侵犯前角细胞和延髓运动神经核,非炎性退行性变。
原发肿瘤以骨髓瘤和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多见。
临床表现:多见亚急性进行性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