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精彩语句摘录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精彩语句摘录

《做一个聪明教师》精彩语句摘录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科学。

u 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人,他们往往有良好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思维倾向、思维习惯等、思维脉络、思维策略等u 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了多种可能性,可是老师思考问题时候,常常只是主观地幻想单一可能性。

u 多数教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相互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思考,很不习惯假设多种可能性,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

他们思维方式是表面,孤立,片面,单项,线性,独断,非讨论性。

u 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

有一个著名口号:“认识你自己。

”愚以为这个口号深入人心之日,才是教育走向科学之时。

u 迷信管理、以管理压倒教育甚至代替教育,是教育界司空见惯工作思路,危害很大。

u 教育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u 越是纯粹教育,管理色彩越淡。

u 真正面对现实人,首先应该面对自己失误,面对自己思路僵硬与不合时宜。

u 在现在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

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u 教育根本目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u 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自我教育,就是纯粹管理主义,就是形式主义。

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自觉性,因为管得越严,自觉性越没有用武之地,渐渐地,人就会变成两面派。

u 所以迷信管理人,几乎都是自我中心者,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替学生成长着想。

他们考虑得更多,大概是自己“业绩”。

u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

学校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方便。

u 用适当管理来保证教育促进教育是一回事,把教育看成管理或者基本上是管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真正教育中,管理知识辅助手段。

u 一个名副其实教育者,最关注应该是学生本身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是完成上级布置任务。

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工具。

u 简单化管理其实是头脑简单教育者救星,这叫做教育者向管理者投降。

u 人活一辈子,先甭说活出多大光彩,即使要活个明白,也不是那么容易。

糊里糊涂教一辈子书人,可能大有人在。

难怪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也。

”u 我们干工作不怕累,不怕苦,怕是累得不值,苦冤枉,怕就是把宝贵精力用错了方向。

u 培养好习惯不是在空地上盖楼。

他原来如果已经有了一些不好习惯,你还得先做或同时做“清扫地基”工作。

难度是很大。

习惯是外部训练结果,也是自我主动建构结果,主体能动性不可忽视。

u 我感觉习惯可以分成两类:初级习惯和高级习惯。

一般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属于初级习惯,这种东西,通过管理式训练比较容易养成。

高级习惯,比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这种东西需要内驱力特别大,它活动主要在脑子里,用行为训练方式就很难奏效了。

你能强迫他做注意听讲状,却无法强迫他真正专心听你课;你能强制学生摘抄,却无法保证他抄时候真在“阅读”,你更无法强迫他喜欢阅读。

于是当你不强制时候,它本相就露出来了。

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它更是有好习惯人带出来。

这就叫“熏陶”。

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本质。

u 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表层,不要只抓住显性问题。

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灵魂。

u 该当医生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时候,你别当医生。

u 宽松环境下才能培养自觉性,过分严格管理是无法培养出自觉性。

对小孩子本来应该管得宽一些,要求低一点,等他们越来越懂事了,再提高要求。

越不自觉越严防死守,越严防死守越不自觉,成了恶性循环。

u 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

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时候,出现其它问题,只要影响不是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u 我总觉得多数教师嘴利用率太高了,而头脑则严重“开工不足”。

u 真正优秀教师话并不多。

他一开口,就能说出点新东西;他一开口,就能打中要害。

u 教育关键是体验,亲身体验。

一个真正优秀教师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是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上。

u 迷信“师爱”教师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好心糊涂人,他真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或者陷入绝望。

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是“权”,他们真正相信只是“管卡压”。

u 没有爱是不行,光有爱是不够。

u 你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

u 教师理智和情感是互相支撑。

但是爱有可能迷住人眼睛,教师对学生爱如果不加节制,就有可能失去必要理智。

理智过火也不行,认识有感情,学生绝不会喜欢过于冷静教师。

u 教育艺术在于找到情感和理智平衡点。

u 不要以为专家说都是对,要相信自己思维。

u 现在教育界流行做法是用廉价爱颂歌来掩盖自己教育专业水平在实践中大碰钉子仍不醒悟。

u 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u 教育不是简单哄孩子高兴,它本质上是一件严肃事情。

u 教育是老老实实事情,作秀是不行。

u 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态度。

u 调动集体舆论压人,必须非常慎重,这往往不能解决问题。

u 其实应激反应主要原因未必是教师脾气急躁,缺乏修养,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教师缺乏专业能力。

艺高人胆大,艺高人不慌,沉稳以胸有成竹为前提。

u 在学校里,我们原则上当然要反对动手打人。

但是涉及具体案例时候,一定要具体分析,不可以谁打人就一定从中批评谁。

老实人通常是在有理说不清情况下急了才会施暴,所以,公平对待,分清是非,惩恶扬善,才是防止校园暴力最好办法。

u 教师工作是有边界,有些事情你管不了,有些事情你根本就不该管,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u 越位老师往往都是很负责任、很热心人,可惜他们太自信了,太主观了。

他们竟以为,只要我是一片好心,干什么都是对,天下事情可不是这样简单!u 先学会读懂别人,再要求别人读懂自己。

爱不能强加于人。

u 教师对学生态度敏感常常超过对事情本身是非曲直敏感,这是教师一种职业病。

u 我发现许多老师非常不习惯连贯、追踪式、持续、刨根问底思考,他们浅尝辄止,思乡之车驶到了某个站牌,就“打道回府”了,殊不知离目地还远着呢!u “以学生认错”为终点教育是最表面、最肤浅教育,其实不过是管理而已。

他主要作用是用满足教师本人心理需求:学生认错了,低头了,教师就释怀了。

到底问题解决了多少?不再往下想了。

u 孩子每个举动都会有他理由。

老师,不能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管理而忽视了孩子真实想法,这是对生命一种不尊重,会遏制一个生命常态发展。

u 完美主义不但会造成教师焦虑,而且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大伤害。

家长和老师要注意,从来没有受过批评学生,生存能力是比较差。

人脸皮太厚固然不好,太薄了,却也降低生命力。

u 生活就是这样不完美地流动着,逝者如斯。

不完美生活才是真实生活。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追求完美过程,走向完美脚步,才是完美真谛。

u 小爱多彩,大爱无痕。

u 如果某种方法只对少数甚至个别学生有好作用,我们就不能把它当作一般规律来看待。

u 教师对学生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爱,而不是私人爱u 教师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爱献给学生,比爱更重要是尊重。

u 俊男美女往往上不了名牌大学,为什么呢?这倒不是他们智商低,而是因为周围人目光把他们注意力导向更多关心自己外貌了。

他们价值观趋向外包装了。

而那些外貌没有优势孩子,就只好反身发展自己“内秀”,结果往往事业有成。

受偏爱孩子眼前确能占点小便宜,但长远看,不容易有出息;有出息孩子往往是自己挣扎起来。

u 细节未必决定成败,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成败关键并不在于细节,而在于战略决策。

u 重点放在事情发生以后,我称为下游教育;重点放在事情发生之前,我称为上游教育。

u 只能站在自己角度想事情,不善于换位思考,我们把这种毛病叫做自我中心。

很少有人客观冷静地跳出自我圈子看问题。

要增加教育科学性,这是最大障碍。

科研前提就是跳出自我,尽量减少情绪干扰。

冷静客观思维方式,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逐渐形成,而且周围还要有踏实科研风气。

然而如今教育界煽情口号太多,总是引导教师热血沸腾,这成了教师自我中心外部诱因。

u 学生言行出乎教师意料时候,正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好契机。

可惜我发现多数教师遇到此种情况不是去研究学生心理,而是对学生表示失望。

这思路不对。

u 我主张,事实第一,态度第二,我认为这样才符合科学精神。

u 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了。

我要占人家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

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尊重,这是教师法制观念问题。

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休息权。

u 遇到问题不去研究问题,甚至有意避开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做文章,这是传统文化大毛病。

结果表面上似乎“安定团结”了,其实问题根本没有解决,早晚还要冒出来。

u 缺乏科技含量好心,办是糊涂事。

u 单靠学校,累死老师也不能解决问题,双管齐下,才能有效。

u 不研究学生成长史,不对他问题进行个案诊断,想用通常教育和管理方法改变问题学生,这是很多老师思路。

u 问题学生教育要有梯度,一步一步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u 急于求成是教师常见病。

恕我直言,急于求成主要原因是缺乏智慧,而不是脾气不好,然而这种老师往往用脾气为自己辩护。

u 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不动脑筋工作方式了,他们宁可把时间用在逼学生写检查保证书上,也不愿研究学生,不愿制定有梯度系统教育方法。

他们基本思路不是“帮助学生达到要求”,而是“你应该达到我要求”。

教师这种思维已是习惯成自然,无法立刻纠正过来,就像学生老毛病无法立刻纠正过来一样。

u 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我到底要是什么。

什么是主要,什么是次要;什么是当务之急,什么是不急之务;什么地方要抓住不放,什么地方可以暂时不管;什么事情必须弄得一清二楚,什么事情可以装糊涂。

缺乏通盘计划,缺乏战略思考,碰见什么事抓什么事。

这种现象在教师中很普遍。

u 教师是学生一生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承包者。

孩子又不是您一个人教育出来,有那么多人在影响他,凭什么他教育不好要您一个人负责任?这没有道理。

您只能负您该负那份责任,请您不要把别人责任也揽在自己身上,那样只能破坏您心理健康,对工作没有丝毫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