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认同人的生物属性同时,兼顾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
3.三级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脑血管病。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五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疫情早报告,病人早隔离,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的主要措施。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
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
高血压。
3.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4.人类与环境
统一性,对立性,可持续发展
5.环境污染物发生放大条件
A.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b.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c.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损害d.在生物放大过程中,通过食物链进行
6.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其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汞。
二次污染物:排入到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形成理化性质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事件:甲基汞,水汞事件;镉,富山事件(痛痛病)
7.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8.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
9.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胃肠道中的酶所消化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
10.三种能量供给比例:蛋白质占总热能,10%~15%;脂肪供能占总热能,20%~30%;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55%~65%.
11.必须氨基酸EAA: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如: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12.优质氨基酸:动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较接近
13.参考蛋白质: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为接近,在比较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时常作为参考蛋白质
14.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使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氨基酸
15.蛋白质互补作用: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从而达到以多补少目的,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16.蛋白质来源:主要来源;粮谷类食品(米.面);良好来源,(优质蛋白)蛋、奶、禽畜鱼肉、豆类。
16.脂类食物来源:a.动物性,动物的脂肪组织和肉类b.植物性,油料植物和粮谷累
16.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粮谷累和薯类食品
17.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18.膳食纤维食物来源:膳食中淀粉的来源主要是粮谷和薯类食物
19.钙缺乏症状: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质松软化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抽搐等
铁缺乏症状:缺铁性贫血,冷漠呆板
缺碘症状:大脖子病,呆小症(克汀病)
20.维生素缺乏症状,食物来源:
脂溶性
A夜盲症,毛囊过度角化症;肝脏,鱼肝油,蔬菜,水果,胡萝卜素
D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鱼肝油,强化奶,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E红细胞脆性增加、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食物,菜子油
K儿童:新生儿出血性疾病,成人凝血障碍;肠道细菌合成,绿叶蔬菜,大豆,动物肝脏水溶性
B:1(硫胺素)脚气病;动物内脏,瘦肉,坚果,蛋类,豆类。
2口腔-生殖综合症;动物内脏,无脂牛奶,绿色蔬菜
5糙皮病,腹泻,痴呆,皮炎,“三D”症状;海鱼,牛肉,蘑菇,鸡胸脯肉
6.皮炎,舌炎;肝脏,豆类,水果,奶类
叶酸.DNA合成受阻,精神萎靡,健忘,失眠,阵发性欣快症,胃肠道功能紊乱,生长发育不良;肝,肾,马铃薯,豆类,麦胚
12(抗恶性贫血病维生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肉类,鱼类,贝类,家禽,奶类
C(抗坏血酸)牙龈出血,坏血病;木瓜,橙汁,甜瓜,草莓,花椰菜,辣椒,柚子汁
21.职业性有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
22.职业病: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出了人体代偿能力,产生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性损害和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相应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病称为职业病。
23.职业病的诊断:a.职业使,b.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危险评价,c.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24.亚健康:是机体没有器质性病变指标,但却呈现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低下、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心理状态,是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
25.食物中毒:是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6.食物中毒的主要特点:a.发病潜伏期短,呈爆发性。
短时期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
b.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c.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患者有食用同样食物史,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食物的人群,不吃者不发病。
d.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27.食物中毒的处理:a.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询问病史和体检)b.现场调查(中毒情况调查,现场卫生调查,确定中毒食物,采样检验)c.现场处理(针对病因,销毁食物,隔离病原携带者,现场消毒)
28.原发性高血压:躯体因素和心理因素引起,愤怒不安全感为诱发因素
恶性肿瘤:发生和病人存活时间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忧郁失望悲哀等恶劣情绪
29.传染病流行过程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30.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
31.传染期:感染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32.潜伏期的临床意义:a判断传染源与续发病例之间的关系根据潜伏期可判定受感染的时间,以追踪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b.决定预防措施:确定使用免疫血清预防临床疾病的时间,如狂犬病的特异性预防,当严重咬伤时,于72小时内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效果较好。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对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
c.潜伏期长短影响流行特征: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常呈暴发,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可能很长。
d.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如实施某项预防措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后病例数下降,可认为有可能与该项预防措施有关。
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一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所需这段时间称外潜伏期
33.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进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34.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35.人群易感性增高原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迁出或死亡
降低原因: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可以增强免疫屏障,阻断或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病流行过后或隐性感染也可降低人群易感性。
36.疫源地:指传染病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
范围较小的称为疫点,范围较大的称为疫区
37.疫源地消灭条件:传染源已被移走或消除病原体状态;传染源播散在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或新感染发生。
38.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传染病的目的
*:部分地区18~24月龄儿童做第一次复服,4岁第二次复服
4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突发事件的一种,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41.伤害:指使身体组织或思想感情受到损害,包括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伤害
42..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中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43..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水平。
44.疾病的三间分布
1.人群分布
a.导致疾病年龄分布差异的原因:
取决于接触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免疫水平、预防接种及其有效性等。
b.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
(1)男女两性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2)男女两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代谢等的不同;(3)男女两性行为生活方式不同。
2.时间分布:a.季节性b.周期性
疾病出现周期性的条件是:(1)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传染源及易感人群多,特别是新生儿的积累提供了相应数量的易感者。
(2)传播机制相对容易实现的疾病,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易感者,疾病便可迅速传播。
(3)疾病可形成病后免疫,所以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
46.自然疫源性:一些疫病的疾病不依靠人而依靠自然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传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