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在手亿“折”成“直”—例析坐标系中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在近几年的各地中考中,与线段相关的最值问题频频出现,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其中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载体来设计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更是中考命题所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近几年中考题为例,归纳其类型与解法,供参考.1.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仅有一个顶点是动点例1 (2019年河南省,有改动)如图1,边长为8的正方形OABC 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以点C 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 ,点P 是抛物线上点A 、C 间的一个动点(含端点),过点P 作PF BC ⊥于点F .点D 、E 的坐标分别为(0,6),(-4,0),连接,,PD PE DE .是否存在点P ,使PDE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 存在.理由:易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88y x =-+.设21(,8)8P m m -+(80)m -≤≤,则2221118(8),2888PF m m PD m =--+===+,故2PD PF =+, PDE ∆的周长=2DE EP PD DE EP PF ++=+++.如图2,过E 点作EG BC ⊥于点G .当,,E P F 三点共线,即点P 为EG 与抛物线的交点时,EP PF +的值最小,此时214,(4)868P E P x x y ==-=-⨯-+=,所以PDE ∆周长最小时点P 的坐标为(-4,6).点评 本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点P 为动点,点,D E 均为定点.由于DE 的长为定值,欲使PDE ∆的周长最小,只需满足PD PE +的值最小即可.进而利用“点P 运动的过程中,PD 与PF 的差为定值”这一有力武器,将问题转化为“求定直线BC 上一动点F 与直线外一定点E 的距离的最小值”,最终借助“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确定点P 的位置.例2 (2019年山西省,有改动)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23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点D 是该抛物线的顶点.请在直线AC 上找一点M ,使BDM ∆的周长最小,求出M 点的坐标.分析 易知(1,0),(3,0),(0,3),(1,4)A B C D -,故4,10AB AC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33y x =+.如图4,作点B 关于直线AC 的对称点B ',连接B D ',交AC 于点M ,则BDM ∆即为符合题意的周长最小的三角形.(证明如下:不妨在直线AC 上取异于点M 的任一点M ',连接,,B M DM BM ''''.由对称性可知:,BM B M BM B M ''''==,于是BDM ∆的周长=B M '+,DM BD BDM '+∆的周长=B M DM BD '''++.而在B DM ''∆中,B M DM B D ''''+>,即B M DM B M DM ''''+>+,所以BDM '∆的周长大于BDM ∆的周长.)若BB '交AC 于点E ,则90,22cos 2cos ABE CAO ACO BB BE AB ABE AB ACO '∠=︒-∠=∠==⋅∠=⋅∠24=⨯=过B '点作B F x '⊥轴于点F ,则362133cos 355B x BF BB ABE ''=-=-⋅∠=-=-,12sin sin 5B y B F BB ABE BB ACO ''''==⋅∠=⋅∠==,故2112(,)55B '-, 易求直线B D '的解析式为4481313y x =+. 联立解方程组448131333y x y x ⎧=+⎪⎨⎪=+⎩,得93513235x y ⎧=⎪⎪⎨⎪=⎪⎩,所以M 点的坐标为9132(,)3535. 点评 本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点M 为动点,点B 、D 均为定点,且均位于动点M 所在直线AC 的同一侧.通过寻找定点B 关于动点M 所在直线AC 的对称点B ' ,将问题转化为“求定直线AC 上一动点M 与直线异侧两定点B ',B 的距离和的最小值”,从而可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似解决(当B '、M 、D 三点共线,即点M 为直线B D '与直线AC 的交点时,DM BM +的值最小,此时BDM ∆的周长最小).2.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有两个顶点是动点例 3 (2019年湖南张家界,有改动)如图5,抛物线2(0)y ax bx c a =++≠过点(0,1)C ,顶点为(2,3)Q ,点D 在x 轴正半轴上,且OD OC =.将直线CD 绕点C 逆时针方向旋转45°所得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另一点E ,若点P 是线段QE 上的动点,点F 是线段OD 上的动点,问:在P 点和F 点移动过程中,PCF ∆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 存在.理由:如图6,分别作点C 关于直线,QE x 轴的对称点,C C ''',连接C C ''',交OD 于点F ,交QE 于点P ,则PCF ∆即为符合题意的周长最小的三角形,此时PCF ∆的周长等于线段C C '''的长.(证明如下:不妨在线段OD 上取异于点F 的任一点F ',在线段QE 上取异于点P 的任一点P ',连接,,,,CF CP F P F C P C '''''''''.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P CF ''∆的周长=F C F P P C '''''''++,而F C F P P C '''''''++的值为折线段C P F C '''''---的长,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F C F P P C C C ''''''''''++>,即P CF ''∆的周长大于PCF ∆的周长.)如图6,过点Q 作QG y ⊥轴于点G ,过点C '作C H y '⊥轴于点H ,则CGO CHC '∆∆:,可得12CG QG CQ CH C H CC ==='',即2212CH C H =='.所以4,CH C H '==6C H CH CC ''''=+=.在Rt C HC '''∆中,C C '''===所以,在P 点和F 点移动过程中,PCF ∆的周长存在最小值,最小值为 点评 本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点C 为定点,点P 、F 均为动点,且分别在定直线QE 、QD 上,通过寻找定点C 关于两个动点所在直线的对称点C '、C '',就得到由三条与PCF ∆三边分别相等的线段组成的折线,然后借助“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化“折”成“直”(当C '、P 、F 、C ''四点共线,即点P 、F 分别为直线QE 、QD 与直线C C '''的交点时,PCF ∆的周长最小).3.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是动点例4 (2019年辽宁沈阳,有改动)如图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24233y x x =--+与x 轴交于B 、C 两点(点B 在点C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A .若点P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点P 不与点B 、C 重合),点Q 是线段AB 上的动点(点Q 不与点A 、B 重合)点R 是线段AC 上的动点(点R 不与点A 、C 重合),请直接写出PQR ∆周长的最小值.分析 易求(0,2),(3,0),(1,0)A B C -,故AB AC ====如图8,过点B 作BH AC ⊥于点H ,则BC OA BH BH BAC AC BA ⋅==∠==如图9,分别作点P 关于直线,AB AC 的对称点,P P ''',连接P P ''',交AB 于点Q ,交AC 于点R ,则PQR ∆是过点P 的ABC ∆的内接三角形中周长最小的三角形,且PQR ∆的周长等于线段P P '''的长. 若PP '交AB 于点,D PP ''交AC 于点E ,连接DE ,则90,ADP AEP DP ∠=∠=︒,DP EP EP '''==,故2P P DE '''=.连接AP ,取AP 的中点F ,连接EF ,则12DF EF AP ==,所以⊙F 为ADP ∆的外接圆,且点E 在⊙F 上.延长DF 交⊙F 于点G ,连接GE ,则90,DEG BAC DGE ∠=︒∠=∠,所以PQR ∆的周长22sin 2sin 2sin P P DE DG DGE AP BAC AO BAC '''===⋅∠=⋅∠≥⋅∠22=⨯=.如图10,当点P 与点O 重合时,PQR ∆. 点评 本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均为动点,应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先假设P 点的位置已经确定(即视点P 为一定点),容易得出结论:待求三角形周长最小时,其周长等于线段P P '''的长,然后继续探究点P 的位置后,发现线段P P '''长度的最小值即为点A 到x 轴的距离.因为,2AP AP AP P AP BAC ''''''==∠=∠,所以AP P '''∆为等腰三角形,且其顶角P AP '''∠为定值.由于本例对解答过程不作要求,也可以根据“顶角为定值的等腰三角形底边长的最小值由腰长的最小值来确定”这一经验来判定点P 的位置.然而,对该例的思考却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探索BR 和,AC CQ 和AB 的位置关系.参考本例分析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P BR CQ 为锐角三角形ABC 的三条高,以,,P Q R 三个垂足为顶点的三角形即为周长最小的内接三角形证明留待读者自行完成.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解决此类问题通常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把已知问题转化成容易解决的问题,即关联我们熟知的几何基本模型,构造一条以动点为转折点的折线,从而为性质的运用创造条件.如:解答例1时,需分析点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求定直线上一动点与直线外一定点的距离的最小值”问题,然后利用“垂线段最短”把折线化“折”成“直”.解答例2,例3时,则需牢牢抓住图形的几何特征,将问题转化为“求定直线上一动点与直线外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问题,借助轴对称变换使两定点与定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即化“同”为“异”,最后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把折线化“折”成“直”.例4题目的背景看似复杂,但图形上似乎可以捕捉到上述两个几何基本模型的“影子”,认清了这一点,便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几何基本模型的提炼,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模型的本质特征,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拓展模型,并在应用中彰显其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解题经验的积累和思维水平的提升,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9-2020学年数学中考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已知⊙O 的半径为2,点A 、B 、C 在⊙O 上,若四边形OABC 是菱形,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π-B.π-C.π-D.π-2.如图,等腰△ABC 中,AB =AC =5cm ,BC =8cm .动点D 从点C 出发,沿线段CB 以2cm/s 的速度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O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A 以1cm/s 的速度向点A 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动点也随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s ),以点O 为圆心,OB 长为半径的⊙O 与BA 交于另一点E ,连接ED .当直线DE 与⊙O 相切时,t 的取值是( )A. B. C. D. 3.已知反比例函数(为常数,)的图象经过点,则当-3<x<-2时,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 )A.B.C. D. 4.如图,将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点B 的对应点为点E ,点A 的对应点为点D ,当点E 恰好落在边AC 上时,连接AD ,36ACB ∠=︒,AB BC =,2AC =,则AB 的长度是( )A 1B .1CD .325.下面的统计图表示某体校射击队甲、乙两名队员射击比赛的成绩,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甲队员成绩的平均数比乙队员的大B .乙队员成绩的平均数比甲队员的大C .甲队员成绩的中位数比乙队员的大D .甲队员成绩的方差比乙队员的大6.如图,在ABC ∆中,5AB =,3AC =,4BC =,将ABC ∆绕一逆时针方向旋转40︒得到ADE ∆,点B 经过的路径为弧BD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1463π-B .33π+C .3338π-D .259π 7.如图,Rt △ABC 中,AB=9,BC=6,∠B=90°,将△ABC 折叠,使A 点与BC 的中点D 重合,折痕为MN ,则线段BN 的长为( )A .53B .52C .4D .58.下面四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对空都不可能看到长方形的是( )A .B .C .D .9.下列事件属于必然事件的是( )A .抛掷两枚硬币,结果一正一反B .取一个实数x ,x 0的值为1C .取一个实数x ,分式11x x -+有意义 D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10.如图,AB 是⊙O 的直径,△ACD 内接于⊙O ,延长AB ,CD 相交于点E,若∠CAD =35°,∠CDA =40°,则∠E 的度数是( )A.20°B.25°C.30°D.35° 11.已知a 2﹣b 2=6,a+b =2,则a ﹣b 的值为( )A .1B .2C .3D .412.如图,在△ABC 中,点D 是AB 边上的一点,若∠ACD =∠B .AD =1,AC =2,△ADC 的面积为S ,则△BCD 的面积为( )A .SB .2SC .3SD .4S二、填空题 13.若分式11x -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14.在Rt △ABC 中,∠C =90°,AB =2,BC sin 2A =_____. 15.如图,边长不等的正方形依次排列,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第一个正方形边长的2倍,第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第二个正方形边长的2倍,依此类推,….若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从左向右依次记为S 1、S 2、S 3、…、S n ,则S 4的值为_____.16.如图,∠APB=30°,圆心在PB 上的⊙O 的半径为1cm ,OP=3cm ,若⊙O 沿BP 方向平移,当⊙O 与PA 相切时,圆心O 平移的距离为_____cm .17.8-的立方根是__________.18.利用标杆测量建筑物的高度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若标杆的高为米,测得米,米,则建筑物的高为__米.三、解答题19.某贮水塔在工作期间,每小时的进水量和出水量都是固定不变的.从凌晨4点到早8点只进水不出水,8点到12点既进水又出水,14点到次日凌晨只出水不进水.下图是某日水塔中贮水量y(立方米)与x (时)的函数图象.(1)求每小时的进水量;(2)当8≤x≤12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从该日凌晨4点到次日凌晨,当水塔中的贮水量不小于28立方米时,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围.20.现在A、B两组卡片共5张,A组中三张分别写有数字2、4、6,B组中两张分别写有3、5,他们除数字外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