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200)一、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
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
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
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3、具备基本学术能力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
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认识等能力。
二、研究方向1、历史文献学2、中国古代史3、史学理论与史学史4、专门史5、中国近现代史6、历史地理学三、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三年。
实行弹性学制,提前毕业者按照《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执行。
四、课程设置注:《历史文献学》为中国古代史方向选修课;《数字化时代古籍整理的理论与方法》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方向选修课;《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为专门史方向主干课。
五、教学实践与文献阅读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
本专业硕士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2学分。
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文献阅读不按课程开设,纳入论文指导环节。
阅读内容及指导方式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定。
研究生完成任务后计1学分。
六、业务实习与社会实践本专业硕士生根据科研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可外出进行田野考察、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业务实习工作,此项工作安排在第二、三学年的第四、五学期进行。
业务实习、社会实践均不计学分,但要进行检查、总结及考评,逐年记入学籍档案。
中国史硕士生要不定期参加校、院、所举行的学术活动。
七、学位论文本专业硕士生要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论文的选题工作要在第三学期内完成,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向所属研究生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
经研究生指导小组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第四学期5-6月份结合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论文应当是中国史研究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应当具有某种学术前沿性和前瞻性。
学位论文应当针对选题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概述此前的研究成果,也应该对该选题涉及的理论与方法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清楚交代选题的意义,以及该选题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
论文论证必须逻辑严密,合理铺陈材料。
在研究结论上应该能够提出新的见解。
同时,论文在理论、方法和视角上应该力求有所创新,提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综合分析材料。
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学位论文写作必须规范,论文的章节划分、注释、参考书目格式应符合学校学位管理部门的要求。
论文应当具有原创性,在某一论题上有所推进,严禁剽窃。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若需要在其工作岗位进行论文实验,必须事先征得导师同意,其实验结果须附有实验工作所在单位证明,表明确系该生本人的工作成果。
中国史硕士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核成绩合格并完成学术活动或实习活动,修满35学分之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课程要求各科成绩均在75分以上。
学位课程中经补考及格达2门次及其以上者,不能授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的审议和答辩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本专业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研究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由本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组长。
研究生指导小组要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1)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2)审议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3)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审核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4)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每位导师必须在所属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开列研究生必读书目,所列书目必须是本专业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
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前沿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准备条件。
导师每学期都要检查必读书目的阅读情况。
对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要严格要求研究生,拓宽其知识面,完善其知识结构,树立治学宗旨,打破学术门户,真正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人才。
九、考核必修课均安排为考试,选修课可安排考试或考查。
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具体考核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执行。
在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五、六月份要进行中期考核,对其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和教学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测评。
具体考核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
十、其他研究生入学后,要根据培养方案在三个月内制定出个人学习计划。
个人学习计划既要服从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在选课、培养方式、论文、实习等方面具体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个人学习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院、指导小组和研究生本人保存。
中国史专业主要课程介绍《中国历史通论》课程介绍课程代码:09_110101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通论学分:2 总学时:36英文名称:The General Theory of China History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采用专题讲述方式,使学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研究成果、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实现通贯性的宏观把握,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学生思考关注目前中国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懂得从横向角度了解中国通史的各种专门史的研究现状,从纵向角度对中国通史各个时期的断代史研究做出梳理,并基本建构起对于中国通史研究前沿的认识轮廓,结合相关学术争论提炼出更强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内容简介:着重对自先秦时期至当今的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外交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做通贯式的剖析。
系统讲述20世纪以来学界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创获,探讨通用于各个史学研究领域的一般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不同史学研究领域的具体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梳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探讨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
适用专业: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专业考核方式:考试选用教材: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参考书目:1.曾业英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历史研究》编辑部:《<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版。
5.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邓广铭:《宋史十讲》,中华书局2008年版。
7.王锺翰:《清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9年版。
8.戴鞍钢:《晚清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9.庞松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吕思勉:《秦汉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1.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
13.(美)本杰明·I·史华慈:《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4.李治安:《元史十八讲》,中华书局2014年版。
《世界历史通论》课程介绍课程代码:09_110102 课程名称:世界历史通论学分:2 总学时:36英文名称:The general theory of world history教学目的:通过对《世界历史通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主要发展特征和主要发展线索,及时跟踪了解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在此基础上,熟悉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熟练掌握世界历史学术资源的检索和使用方法。
了解世界史研究领域中使用的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特色和不足所在,进而不断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指导史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事件和较为重要的历史著作(包括经典史学著作和近人研究论著),了解并初步掌握较为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熟悉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内容简介:主要讲授从原始社会到冷战结束前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吴于厪关于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相关理论,系统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主要发展特征。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较为全面的掌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世界历史研究的前沿动态,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