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30400)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美术科学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视野开阔,能够把握国内外美术发展最新动态,有较强从事美术学科研究、创作和教学的工作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成为积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高级美术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01 油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02 水彩水粉画技法与教学研究03 中国画(山水)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04 中国画(人物)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05 中国画(花鸟)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06 美术史与理论研究07 书法篆刻艺术研究08美术与设计教育(视觉传达)09美术与设计教育(环境艺术)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定为三年,要求至少修满35学分,鼓励多修学分。

外单位委托培养研究生与本校全日制研究生相同。

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至四年,在职研究生从事毕业论文工作时,一般可脱产一年。

四、课程设置(附后)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

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用一年半的时间修完规定的课程。

五、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1个月的工作量。

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2学分。

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六、专业实习与艺术实践硕士研究生根据科研、创作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可以外出进行写生、艺术考察、收集资料等业务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进行。

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均不计学分,但要进行检查、总结及考评。

七、学位论文、毕业创作(设计)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应该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和进行毕业创作(创作不含理论方向),不计学分。

论文、创作(设计)的选题工作一般在第三学期期末或第四学期开学初进行,向导师组提交学位论文、创作计划并做开题报告,经导师组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和创作工作。

对于不合适者,要重新进行开题,最迟应在第四学期开学以后的前两个月内完成。

八、学分计算硕士研究生须至少获得35学分之后方可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及答辩。

学位课程要求各科成绩均在75分以上,(含75分)。

补修课程不作为学位课程,但要进行成绩考核。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每位导师必须在学科带头人的组织下,为研究生开列必读书目并及时检查研究生对必读科目的阅读情况,参与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毕业创作(设计)的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的答辩和毕业创作(设计)成绩的评定。

对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十、考核必修课均安排为考试,选修课可以安排为考试或考察。

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计分制评定成绩。

具体考核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执行。

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的五、六月份进行中期考核,即对研究生在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教学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测评,具体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

十一、其他研究生入学后,要根据培养方案在三个月内制定出个人的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既要服从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在选课、培养方式、论文、实习等方面具体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个人学习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学院、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保存。

美术学专业主要课程介绍课程编号:120101 课程名称:艺术美学总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美术学院开课学期:1教学要求:本课程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艺术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研究,深入理解艺术现象的精神本质,把握艺术美学在当代发展的动向。

教学内容:1、艺术反映论和艺术再现论;2、艺术直觉论和艺术表现论;3、艺术认识论和艺术理解论;4、艺术死亡论和艺术消解论;5、艺术创造论和艺术显现论;6、艺术形态论和艺术生活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刘纲纪,《艺术哲学》,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原》,199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3.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4.康德,《判断与批判》,1964年,商务印书馆;5.谢林,《艺术哲学》,2005年,中国社会出版社;6.黑格尔,《美学》,1979年,商务印书馆;7.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博格斯特,《艺术判断》,1988年,三联书店。

课程编号:120123课程名称:艺术史学总课时:36学分:2开课单位:美术学院开课学期:1教学要求:本课程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艺术发展的历史,通过学习研究,从理论上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艺术史?他的背景是由怎样的思想、制度和实践所形成的?他如何成为今天的面貌?他运用怎样的研究方法?教学内容:该课程围绕着艺术发展的历史进行系统的阐述。

上编:1、回顾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发展;2、从柏拉图到18世纪艺术理论的发展;3、艺术史的方法论,主要涉及从温克尔曼到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各种艺术史研究方法。

下编:1、中国艺术的历史成就、特色与理论发展;2、中国艺术的中国特色行程与发展阶段;3、中国艺术精神;4、中西艺术比较。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米奈,《艺术的历史》,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德比奇,《西方艺术史》,2001年,海南出版社;3.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1986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4.H-阿拉森,《西方现代艺术史》,1988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5.李浴,《中国美术史纲》,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6.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198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7.朱光潜,《美学和中国美术史》,1984年,知识出版社;8.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1993年,三联书店;9.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83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课程编号:120124课程名称:艺术文化学总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美术学院开课学期:1教学要求:本课程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艺术文化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研究,使学生理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艺术在文化的大环境下的发展和演变。

教学内容:1、文化对艺术的影响;2、艺术作为文化呈现的载体之一如何体现文化影响;3、中国与西方传文化对艺术的影响及比较;4、近现代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由导师根据情况选择确定。

课程编号:120133课程名称:艺术社会学总课时:36学分:2开课单位:美术学院开课学期:1教学要求:本课程揭示艺术的各种相对性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因素。

通过梳理“艺术社会学”的范畴、在“美学”中的地位、发展历史及影响艺术的主要自然、社会因素,继而认识历史上的各种艺术思潮更选变迁的社会学渊源。

教学内容:1、影响艺术的因素;2、艺术与自然;3、艺术与经济;4、艺术与文化心理结构;5、艺术与宗教。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由导师根据情况选择确定。

课程编号: 120102 课程名称: 艺术研究方法与写作总课时: 18 学分: 1开课单位:美术学院开课学期: 1教学要求:本课程通过对艺术研究的学科性质及范畴的概述,对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研究与问题的探讨,对艺术研究与论文选题、论证材料、论文写作的紧密关系的全面分析,提高学生对艺术研究学科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问题思维、美术文献阅读、美术论文写作等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艺术研究的学科性质与范畴;2、艺术研究的学术阅读与思维;3、艺术研究的学术论文与写作;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由导师根据情况选择确定。

课程编号:120119 课程名称:美术史个案研究总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美术学院开课学期:2教学要求:本课程通过对中外美术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个案、典型美术现象个案的研究、分析与解读,使学生深入了解、认识其在美术历史进程和变革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教学内容:1、美术家个案与美术历史进程;2、美术现象个案与美术变革;3、美术史个案与观察、思考美术问题。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198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2、陈师曾,《中国绘画史》,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2004年,百家出版社;4、李裕,《西方美术史纲》,1980年,辽宁美术出版社;5、(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1986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6、(法)让·吕克·夏吕姆,《解读艺术》,2005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课程编号:120118 课程名称:近现代美术思潮研究总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美术学院开课学期:2教学要求:本课程通过对西方近现代美术思潮的考察,着重分析研究其发生、发展的思想根源及其理论依据。

使学生通过对近现代美术流派的研究学习,系统了解掌握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阶段和基本规律。

开拓艺术视野,提升艺术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近现代美术的概述;2、近现代美术的科学观;3、近现代美术的哲学观;4、近现代美术的社会观;5、近现代美术的意义和影响。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由导师根据情况选择确定课程编号:120120 课程名称: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总课时:36 学分:2开设单位:美术学院开设学期: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艺术形态与艺术特征,分析、比较中西美术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与表现形式,并通过剖析、发掘、探寻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以及形成这种特殊性的原因,发现、对比中西美术的区别与差异,提高研究生扎实、系统的研究水平。

教学内容:1、比较美术方法研究;2、中西绘画画面容量比较;3、中西绘画语言比较;4、中西美术鉴赏比较。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袁宝林《比较美术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3.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4.李新生主编《永恒艺术魅力的探寻——中西绘画鉴赏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课程编号:120121 课程名称:西方画论总课时: 18 学分:1开课单位:美术学院开课学期: 2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绘画理论、绘画思想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