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诊断和处理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诊断和处理
(三)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
风险增加。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 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 73亿,是世
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
性尤为突出。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人 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 存在低骨量
• ① 患椎强化后刚度和强度恢复,消除了骨折微 动。 • ② 调配的灌注剂中的未聚合的单体有细胞毒性, 对周围感觉神经末稍有作用。 • ③ PMMA 聚合过程中产生的热对神经末稍有破坏 作用。 • ④ 患椎内压下降也可能是止痛的原因之一。
绝对禁忌症
• • • • • • • 拟穿刺部有炎症 年龄小于55岁 无症状 患者对造影及或灌注剂过敏 凝血功能障碍 患者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 不具备急症椎管减压条件等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后形状
的改变可分: 楔形 双凹形 压缩形
测定方法:
根据椎体前缘高度(a)、椎体后缘高 度(b)、椎体中央高度(c)之间比值 确定椎体分类:
楔形椎:当a比b减少25%以上
(20-25% 轻度;26-39% 中度;≥40% 重度)
双凹椎(鱼椎):当c比a、b减少20% 压缩椎:当a、b、c均较上位及下位椎体的
Z值也是一个相对的数值,可以反映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
随机体衰老和骨质的疏松,椎体骨小梁强度
及椎体结构负载能力都下降。
周围肌肉韧带退化对椎体负重产生不利影响。
当椎体不能承受内部应力时发生骨折,多发于脊
柱胸腰段。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并发症
• 低于10%的病人有骨水泥渗漏至硬膜、压 迫脊髓或神经根,导致疼痛增加。 • 肋骨骨折 • 血栓形成 • 过敏反应 • 感染 • 邻近椎体骨折
鉴别诊断
需与可引起慢性腰痛并导致骨质委缩或 骨折疾病鉴别:
骨髓瘤多有全身多发的溶骨性破坏,尿中本周氏
蛋白阳性
骨转移瘤一般可找到原发病灶,多为单发性骨破
坏,晚期可有多发骨破坏;但肿瘤的其它表现已 较明显
骨软化症患者有营养缺乏史,血钙、
磷均低、碱性磷酸酶升高等表现。 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
பைடு நூலகம்
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患者中约1/3和跌倒有关,而其余则与垂直暴 力有关(如坠落,变换体位等) 骨密度降低会明显增加椎骨骨折的危险。(妇 女60岁时,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大约下降50%, 80岁以后会下降70%。国内统计数字表明:50岁 以上妇女脊柱骨折的总患病率约15%,80岁以上 妇女骨折患病率比50-60岁妇女提高近6倍)
功能锻炼:
增加肌肉力量、稳定脊柱、减轻后凸畸形 和缓解疼痛。
宜在伤后二周开始,逐步加强 方法:“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 “燕飞法”等
(三) 手术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和治疗安全性显著 提高,外科手术和介入 治疗因治疗时间短、效果好,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手术适应证为:
① 全身情况好能耐受手术; ② 年龄相对较小,要求早日下床活动; ③ 骨质疏松不严重,椎骨对螺纹钉有较
根据X线平片就可以对脊柱椎体骨 折做出诊断
CT、MRI有辅助诊断作用
骨质疏松及骨折 X线表现
(1)骨的透光度变化
重要标志,但敏感性较低、影响因素多
(当骨量减少达到30%-50%时才能显示)
表现:
普遍性密度减少(随骨质疏松严重程 度增加而增加) “画框样”椎体---椎体透光度与上、下 终板皮质成分的反差明显的增加。
病人的选择
• • • • 具有脊柱压缩性骨折,X线、MIR证实。 有明显的疼痛。 几周内,或几月内(< 6个月)。 体检可耐受这类手术。
病人选择
1. 急性或慢性的由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所引起 的疼痛, 及骨髓瘤溶骨性破坏导致的 VCF. 最好是 6 个月内的 VCF. 陈旧的 VCF 则只有止 痛效果 . 椎体复位并不满意 . 除外任何神经 损伤和症状者。 2. 有MRI.CT.及X-RAY确定的VCF同时无任何骨 折块突入脊髓或脊髓的损伤。 3. 无任何肿瘤、感染、先天性畸形或严重心、 肺、脑血管疾病存在。
Debusche 1991 15 Gangi 1994 4 Jensen 1997 29 Deramond 1998 80 Martin 1999 11 Corter 1999 16 Cyteval 1999 20 Barr 2000 38 O‘Brien 2000 6 Heini 2000 17
可能的止痛机制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 年男性。
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 测定: 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的骨峰值不 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 降低1 -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 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 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骨密度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 T值=(测定值一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
症状多样化:
沉重感或疲倦感;
起床、起立或坐下时痛; 睡眠翻身和安静时痛; 有的病人表现为季肋区疼痛,被误诊为肋 间神经痛。
急跌倒后可痛疼程度加重 近期骨折部位棘突有压痛和叩击痛 身高降低和脊柱后凸
少数患者可出现腹胀及消化道症状
卧床休息并使用止痛药后疼痛缓解 愈合时间较长
影像学检查
术后疗效
作者 数量 随访时间 1-12 mos 4-15 mos 3年以上 10年以上 ? 6 mos 6 mos 2-42 mos 3 mos 12 mos 止痛疗效 93% 100% 90% 90% 78% 88% 90% 95% 67% 76% 并发症 无 无 2例肋骨骨折 1例肋神经疼 无 11例渗漏 1例渗漏至椎旁肌 1例神经炎 2例渗漏 20%渗漏
好的把持力;
④ 椎体骨折不稳定,有进行性加重的
后凸畸形;
⑤ 伴脊髓压迫或椎管狭窄症状。
手术禁忌证
① 患者年老体弱,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 术,伴有器官功能不全者
② 腰椎骨质疏松较严重,内固定术后效
果不佳者
(四)介 入 治 疗
经皮椎体成形术
• PVP 1987年始于法国,1997年在美国用于治疗椎 体肿瘤,后延伸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 PKP 1999年在Vertebroplasty基础上改进,可重 建压缩的椎体。 • 两种方法均可增加稳定性、止痛, Kyphoplasty还可恢复椎体高度。
术前准备
• X线 • MIR
了解骨折处骨髓水肿、脊髓或硬膜 是否受压、是否有肿瘤性硬化 • CT 了解骨折的塌陷程度、椎弓根及后 壁情况 • 骨内静脉造影 了解静脉充盈情况及可能 的渗漏点 • 骨扫描 了解最佳止疼点
手术及术后
• • • • • • 病人俯卧 局麻或全麻 经皮经椎弓根进入(C壁,CT引导) 注入骨水泥 术后2小时仰卧 术后即刻X线检查( CT ),了解骨水 泥的渗漏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的诊断和处理
(一)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
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 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 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
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 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 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骨密度测定的T值、 Z值判断标准
T值用于表示绝经后妇女和大于50岁男性的骨密度水平。 对于儿童、绝经前妇女以及小于50岁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建 议用Z值表示, Z值=(测定值一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划 分为两个区间, Z值>-2表示骨密度值在正常同龄人范围内; Z值≤-2 表示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
适应证
有症状的骨质疏松性VCF,术前应明确
疼痛确由VCF引起,并除外其他疾患。 . 卧床休息及药物治疗3-4周无效者 为防止长期卧床可能引起并发症者 不能耐受止痛药物者 超过2个相连椎体发生塌陷者 年龄较大(>85岁)有疼痛症状者
禁忌症
• • • • • • 椎体压缩达80%以上 椎体后壁出现骨折或损坏 骨碎片进入脊髓 成骨性转移瘤缺损 不能纠正的凝血障碍 身体状况不胜任急诊减压手术
相对禁忌症
.椎体压缩超过75﹪-80﹪的病人应列为禁忌; .椎体骨折线越过椎体后缘或椎体后缘骨质破坏、不
完整者; .椎弓根骨折; .患有严重心肺疾患而不能耐受手术; .椎体严重压缩无法放置导针和注入灌注剂,或椎体 中柱破坏,椎管受压 >20% 或压迫神经根、脊髓等; .疼痛时间 >12 月
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出现血钙增高、血
在与这些疾病鉴别时,需注意做全面 的检查,必要时可取局部的活检。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治疗
(一)综合治疗
预防骨折的发生及对症处理
支持疗法
抗骨质疏松治疗
手术或介入治疗
(二)椎体骨折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
①脊柱稳定性良好(单个椎体或多个椎体
的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不超过椎
a、b、c减少20%以上
骨质疏松及骨折的MRI表现
T2 相矢状面可观察到高度压缩椎体内
多为高信号(表明椎体内骨质由脂肪组 织替代)
由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经常而反复、
多次的发生,故椎体信号常为混合信号
鉴别新鲜骨折或陈旧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