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政策分析

国家政策分析

国家、山东省、青岛市三级政府旅游政策解读(2007-2012年)孟祥蕊200941100226摘要:旅游政策是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一套实现目标的规范准则,对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旅游产业政策、专项旅游政策和旅游政策经验借鉴等方面对中国旅游政策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综述。

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调整青岛经济金融及旅游产业政策,为青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关键词:旅游;旅游产业;旅游政策第一篇国家级一、政策概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这与我国实施有效的旅游政策密不可分。

因为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而政府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或校正以政策性调节为主,即制定各种有关的旅游政策,并围绕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政策目标加以实施。

旅游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兴衰成败。

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主要取得八个方面的成就:旅游产业基本完成起飞,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新阶段;国际旅游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国内旅游进入大众化阶段,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区域旅游合作方兴未艾,成为旅游发展重要方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旅游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履行入世承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日渐显著。

总结这期间的发展经验,主要是六个坚持:坚持服务大局,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游客需求;坚持产业化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政府主导;坚持联合协作;坚持高标准,努力实现国际接轨。

作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体部署的专项规划,“十一五”中国旅游业发展规划针对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明确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寻找着力点和工作方向。

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国家规划相衔接,在内容上突出培育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特征,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中明确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配合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十一五”旅游发展将促进城乡区域统筹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新的战略基地。

东北地区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接续产业。

中部地区,依托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发挥河南、山西、安徽以及湖南、湖北、江西等省旅游资源和优势,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点。

沿海地区则是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示范地区。

在海峡西岸旅游区、粤港澳旅游区、长江三角洲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黄河中游旅游区、长江中下游自然文化旅游带、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川黔渝旅游区、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丝绸之路旅游区、东北旅游区这12个中国主要旅游区中,长三角旅游区、长江中下游自然文化旅游带应成为安徽对接的重要区域。

“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将实施十大工作计划:旅游质量提升计划;旅游品牌推进计划;旅游精品开发计划;红色旅游推进计划;绿色旅游行动计划;农业旅游促进计划;会展旅游行动计划;旅游商品开发计划;旅游卫星帐户建设计划;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就业推进计划。

“十二五”是我国建设旅游强国的关键五年,也是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把我国从旅游大国建设成为旅游强国的重要时期。

在未来的五年中,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我国旅游业要建设好旅游强国的产业基础,结合两大战略,在要素发展产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发展模式现代化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未来五年,也是国际旅游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国内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繁重的五年,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抢抓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加速推进我国旅游业在大众旅游新阶段又好又快地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促进文化繁荣、人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二、近五年内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发展变化:(一)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经历了从强制性的计划安排到规制和引导自愿的转变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产业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

中国自从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经历了一个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渐进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转轨过程仍在进行中。

相应地,政府的产业经济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从政府直接经营到政府实施干预的演变过程。

中国的产业经济政策经历了从强制性政策工具到混合型政策工具和自愿性政策工具的演变。

具体来说,政府的旅游政策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旅游行政部门直接管理,鼓励旅游产业的发展,到开放旅游企业所有制, 旅游经营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化经营,原国有和集体所有旅游企业的产权拍卖,以法律的手段对旅游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和监督;再到政府从整体宏观把握大体发展方向,旅游行业协会和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以及市场经济对旅游发展的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二)从单一的注重经济效益向综合经济效益、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转变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随着旅游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旅游业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出来。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曾经因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莫过于环境污染和人文、自然景观的极大破坏, 在风景优美的地区,垃圾随处可见,一自然和谐的景观中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这不仅仅破坏了人们的审美观,更是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也大大的迫害了我们的生存空间。

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即生态阙值。

在2005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保护旅游生态环境。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央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做了极大的努力,从根本上着手制定和颁布大量的政策维护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我国国土资源空间进行主题功能区分类: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题功能区。

三从大范围的政策调整至小范围区域性的政策,重视旅游产品系列活动,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1.重视区域发展。

秉着整体规划,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互享,市场共有,效益共赢的原则,在资源、资金、信息、交通、人才、产品和市场等生产要素上展开区域旅游合作,寻找最优组合,达到“共赢”目的。

重点打造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丝绸之路、青藏铁路沿线、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杭大运河沿线、武陵山区等无障碍区域合作示范区。

2.大力培育一批旅游功能区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配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沿海、沿长江、沿新欧亚大陆桥为主轴,以都市群为依托,统筹区域旅游发展,促进沿海沿边地区跨国界旅游发展和合作,重点发展沿海沿边地区、国家战略地区以及重要旅游资源聚集区等,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功能区,最终通过这些功能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需要继续推进的旅游功能区包括海南国际旅游岛、北部湾旅游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渝旅游区、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区、武汉城市圈旅游区、三江源旅游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与武陵山区旅游区等。

近期兴起的旅游会展活动更是极大的深化了我国旅游特色,促进了单项旅游的深度和精度发展。

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旅游促销形成系列工程。

(四)旅游管理工作趋向行业的标准化我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在旅游基础、旅游质量、旅游资质、旅游设施、旅游信息、旅游安全和卫生、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旅游标准化体系。

出台了一系列《旅游条例实施细则》《旅游社条例》等。

(五)旅游产业政策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变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旅游产业市场的成熟与完善,以往的政策并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于是政府有关旅游部门与时俱进的颁布了很多符合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

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为了是我国更快更好的迈向旅游强国,旅游政策的制定偏向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注重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旅游景观的保护和维护,对许多开发过度的自然景观内的人为建筑进行拆除,尽量恢复景观的原址原貌。

第二篇山东省一、十一五期间繁荣发展服务业(2006-2010)服务业是“十一五”期间面临入世挑战最严峻的产业,也是改革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坚持膨胀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在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同时,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努力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1)金融保险业。

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加强金融机构与国内外银行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在扩大开放中加快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金融技术创新,提升金融层次,增强服务功能。

加快构建济南、青岛两大区域金融中心。

积极支持恒丰银行在全国设立分行,不断膨胀规模,增强实力;加快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入股,提高核心竞争力。

规范发展典当业,发挥其在社会小额短期融资方面拾遗补缺、调余济需的积极作用。

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

要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房地产、信息等市场潜力大的行业,使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旅游会展业。

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鼓励社会参与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讯、食宿、娱乐条件,为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档次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巩固提高山水圣人、齐文化、黄金海岸、民俗文化等传统优势线路,开发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打造沿黄河生态旅游品牌,构筑大旅游网络。

到2010年,年接待海外游客310万人次,国内游客2.6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610亿元。

重点建设济南、青岛两大会展中心,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会展基地,提高承办大型综合性会展的能力。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在巩固传统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