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幕遮》,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幕遮》,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丹凤县商镇中学周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诵读、点拨设疑导读
【学法】诵读探究讨论归纳拓展延伸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是夏日诗卷中最想收藏的清梦。

雨后初晴,微风中的荷花嫣然欲语,尽情摇曳着清雅的风姿。

水天相映的地方,荷花娉婷而立,翠盖红裳,点染了夏季长卷中的池塘。

让我们走进宋朝的沧海桑田,品味周邦彦笔下的荷香诗韵。

(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学生参看P50注释①了解词人的基本知识。

了解词人的写作主题、风格,影响等情况,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要读出感情
点拨:诗歌美读大有讲究
a、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2、学生展示自读成果并加以点评
3、播放范读视频。

通过名家的朗诵进一步感知词人情感。

学会吟咏词句。

4、从词的结构宏观把握。

词的上下片侧重写什么内容?
(四)细读探究、理解内容
仔细研读课文探究: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2、思考: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这种情感的?
3、上下片之间界限分明,上片写景,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作者是怎样将之联系在一起的?
(五)美读、语言品味——小组讨论交流
1、找出你认为这首词写得最好的句子,细细品味它妙在何处。

(学生讨论、师生交流)
1、赏析示例:通过赏析示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词句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赏析总结
总结全文,理清脉络,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七)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八)拓展延伸
1、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2、故事中写思乡的名句。

(九)达标练习
(十)课堂总结
(十一)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阅读课后练习相关链接部分两首宋代咏荷词,比较它们在表现手
法和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十二)板书设计
燎香消暑——沉闷
情因景异
上片鸟雀呼晴——欢快,
(写景)富于变化
风荷摇曳——欣喜
(风荷)
羁旅他乡——乡愁情因景生,
下片
(抒情)梦回荷塘——怅然思乡情浓
(十三)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