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十大历史故事一座城市的成熟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对自身传统、历史文化的追寻、认同和承续。
在大文化的架构里,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口述体的历史经典,向人们描述的就是关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
历史故事能够展示出岁月演进中渐次形成的城市个性和魅力。
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的性格由久远历史的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凝结而成,且又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两年前,郑州市旅游局组织的“历史文化资源世纪盘点”工程中,专家与群众相结合,评出了“郑州十大历史故事”。
这是一项惠及今人、泽被后人的历史文化工程。
所评选出的历史故事,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朝代——夏,有大禹治水在嵩山一带。
《史记》中说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老百姓盛赞大禹治水的献身精神。
史书中记载的“禹都阳城”就在郑州登封阳城。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先后定都于郑州的新郑,至今尚存绵延几十里的古城垣,仍然能让我们看到当年郑国强盛时号称中原小霸主的风采。
《左传》中记载有郑庄公与母亲武姜黄泉相见的“掘地见母”故事。
在郑州荥阳京襄城3公里处的一个叫阴司涧的地方,传说就是郑庄公与母亲相见的“黄泉”之地。
郑州地处中原要冲,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
“楚河汉界”说的是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对垒于郑州广武的故事。
广武山古战场上的遗迹,有两军对峙之汉霸二王城,有“中分天下”之鸿沟。
刘项对峙两年有余的鸿沟,后来演变成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
东汉末年,袁绍成为雄踞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
他自恃兵多粮足,于建安四年亲率步兵10万、骑兵2万,南下攻打许都。
曹操被迫以两万的劣势兵力相拒于郑州中牟的官渡,最终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先民们在郑州这块土地上争战杀伐,悲壮惨烈,已经融会进历史的长河中,叠藏在文典史籍里,也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在民间演绎。
古代帝王登山朝拜大多去的是泰山,惟独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
“武则天封嵩山”的故事,记述了她和嵩山的难解之缘。
她年近八旬时,又登嵩山,在那里向上苍投下除罪金简一通,祈求神灵宽恕自己的过错,流露出一位杰出而复杂的女人的敬畏。
这通金简现在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元代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在3年里研制出13种天文仪器。
“郭守敬测天”讲述的是他在郑州登封告成筑观星台测天象的故事。
他制作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比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的“格里高利历”早三百年。
郭守敬计算出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与今天人类所知实际时间只差26秒。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中还有几个以巨大生命力流传千百年的历史故事,如“汉武帝封将军柏”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在郑州登封的嵩阳书院封柏树为将军,现在还有两棵“阅世三千岁”的古柏活在嵩阳书院内;晋朝有美男子潘岳,是郑州中牟人,民间里巷千百年流传着这位郑州美男子的轶闻趣事;“达摩面壁”讲述了禅宗始祖达摩择嵩山而创立禅宗,面壁十年,至今达摩面壁的石洞仍在;在民间还流传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唐嵩岳少林寺碑”有专门记载,电影《少林寺》名扬海外,中国功夫走向世界,都得益于这段传奇。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是这座文明古城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十大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先民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智慧、创造力,给我们平添了热情、勇敢、沉着、机智和自信,有利于古为今用,开掘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名城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开拓出更为广阔而深邃的发展空间。
1.大禹治水据《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凿辗辕开,谓与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
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传说,古时候这里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
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
禹来到嵩山后,决定在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辗辕山打开一条疏洪泻流的通道。
那时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来到嵩山,每天给大禹缝衣做饭。
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对涂山氏说:“你听见我的击鼓声,就来送饭。
,’说完,就去治水了。
涂山氏准备好饭食,单等着鼓声传来。
大禹为了尽快凿开山间通道,就变成了一只大熊,在山间来来往往,开山凿石,忙碌不停,连饭都忘了吃。
谁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块石头踢落崖下,恰好击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急忙把准备好的饭食送到辕辕山下。
可是她东张西望却不见丈夫的踪影,只见一只大熊在山间跳跃治水。
她心中一惊,羞惭之下便向山下跑去。
跑了一阵,涂山氏跑不动了,化成了一座巨石。
大禹见此情景,大呼:“还我孩子!’’只听一声巨响,石破北方,一个男孩出生了。
这个男孩就是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启。
石破生启的巨石高约10米,围长43米,人称“启母石”。
所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由于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为夏伯,后建都阳城。
大禹和妻子死了以后,汉代为表彰启的母亲涂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绩,便在中岳嵩山72峰中的万岁峰下,建了一座“启母庙”,并立下《启母阙》。
2.掘地见母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
按照古制,寤生是老大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
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养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后取代庄公。
于是她就替叔段请求封地想要制邑(今郑州上街),庄公不同意,武姜又请庄公把叔段封到京襄城(今荥阳),庄公同意了。
叔段到京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谋反。
卿士祭仲发现后告诉了庄公,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武姜愿意,有什么关系。
”祭仲说:“武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把他们安置个合适的地方,不然就难对付了。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你等着瞧吧!”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 2年),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就和母亲商量谋反日期,武姜作出决定后就回信给叔段,让他立即起兵,自己做为内应。
此时,郑庄公早已发现他俩的阴谋,截获了密信。
拿到证据后,郑庄公即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措手不及仓皇逃至鄢陵,又被庄公追杀而被迫逃到共城(今河南辉县)后自杀。
这样以来,庄公对姜武更加不满,扬言“我俩不到黄泉不再见面”。
庄公就把武姜送到颍地(今登封颍阳)居住。
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些后悔,在设宴招待管颍地的官员颍考叔时,颍考叔想和解他们母子的关系,于是在用餐时把一些好吃的东西藏在了袖子里。
庄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这是何意?”颍考叔说:“我母亲常年在乡下没吃过君主赐的饭食,我想给她带一些回去,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
”郑庄公就讲了与自己母亲关系破裂的经过。
颖考叔说:“这好办。
我们可以掘地道至黄泉,筑成甬道和庭室,在那里,你们不就可以见面了吗?”庄公深感此法妥当,就委托颍考叔办理此事。
于是颍考叔迅速行动,在京襄城很快挖成了一个地道,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
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
这即是著名的“掘地见母”故事的由来。
3.楚河汉界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荣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感到形势危急,向项羽求和。
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拒绝汉军的讲和要求,并决定乘胜追击。
刘邦势单兵弱,但非常善于用计谋之人。
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项羽虽勇却无谋,不知是刘邦的计策,果然对范增生疑,并把他驱逐出军。
范增蒙受不白之冤,含恨离开,途中病死。
从此,项羽失去了智多星,多误战机。
当时楚军锐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围攻,形势对汉军非常不利。
相貌酷似刘邦的大将纪信为解汉王安危,为了汉军的生存,决定牺牲自己,建议刘邦逃走。
刘邦在陈平的劝说下,深被纪信之举所感动,于是让纪信穿上汉王服乘汉王车扮汉王出荥阳东门诈降,自己则趁机从西门出逃至成皋。
项羽发现上当后即焚了纪信,发兵荥阳,攻破成皋。
刘邦又迅速从成皋逃出,北渡黄河,军至修武,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又壮大起来。
他接受以往教训,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作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
同时,又派兵袭楚烧其粮草。
秋天,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留部将曹咎守成皋。
并再三嘱咐无论如何不要与汉军交锋。
汉军得知情报后,多次到城下叫阵谩骂,曹咎不忍羞辱,怒而率部出城,欲渡过汜水与汉军作战。
当船至河中时被汉军突袭而败,曹咎后悔不迭,自知无颜见项羽遂自杀身亡。
刘邦复取成皋,屯兵广武,取敖仓之粮而用。
项羽闻知成皋失守,急回师广武,刘邦闭城不出。
楚军粮食缺乏不利久战。
为了迫使刘邦投降,项羽据城东把俘虏来的刘邦的父亲拉至广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涧要挟刘邦说:‘‘你若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亲下锅煮死。
”刘邦故作镇静地说:‘‘当初咱二人共同反秦,在怀王面前誓盟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
如果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
,’听后项羽更加恼怒,决定杀掉刘太公。
这时,项伯劝项羽道:“杀太公不是时候,也对楚军不利。
”项从其言,太公幸存。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
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员、粮饷。
而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盛。
公兀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这即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故事的由来。
4.郭守敬测天元朝的郭守敬(1231年一一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
自幼“巧思绝人”,一生之中勇于实践和革新,在水利学、天文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兼任知太史院事(官名)的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奏本,建议修订历法,他还说道:“修订历法的根本方法,在于做广泛的天文气象测验。
”元世祖令他和王恂等主持历法改革工作。
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为此,他用3年时间制作出十余件天文仪器,并向监候官们说明天文观测的目的、方法和要求,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7个天象观测站,为编制新的历法而搜集着各种天文气象资料。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郭守敬招募匠工,按照他的建台设计方案,率众在“周公测景台”旁,动工建造自己的“观星台”。
工匠们夜以继日,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
与此同时,郭守敬还呕心沥血地研制和革新天文仪器。
先后制造了简仪、仰仪、候极仪、高表、悬正仪等观测天象的仪器,除了自己应用外,并推广到全国各站去。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郭守敬的《授时历》颁行天下,各地司农官积极推广,农民群众使用后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