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 完整版
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
Page 16
论治
论治----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 法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实施治疗 的过程。
Page 17
辨证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则治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治疗的手
段和方法。 治疗的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依据。
Page 37
(1)元气:
元气也称原气或真气,因其由先天之精所化生, 所以称之为元气。它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最 基本的一种。元气发源于肾,由先天精化生而来, 但又需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依赖三焦的 通达而分布全身。元气有激发、推动人体各个脏 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 力。所以脏腑功能的强弱与元气的盛衰有密切的 关系。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就健旺, 身体便健康少病;如果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劳 损,就会出现由元气衰Pag惫e 38而产生的种种病变。
Page 14
辨 证 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Page 15
辩证
辨证——即采用望、闻、问、切等诊法收集病史、症
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邪 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飞越
Page 9
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药学巨著:《神农本 草经》;
Page 10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是有机的整体
天人相应
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
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
Page 11
所谓辨证:
就是将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所收集的临床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 之间的关系。从而辨别疾病属于何种证候。
Page 20
Page 21
五脏及其生理功能: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 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 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 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它的 主要作用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 行的动力所在。心脏的博动力称为 心气;营养它的血液称为心血。心 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其华 在面,开窍于舌。
Page 32
(3)主肃降、通调水道 肃降是清肃下降的意思。肺的气机以清肃下降为顺,肺气
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达膀胱。中医书上有“饮入 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的说法,因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 有关,肺有助脾布津之作用,故“肺为水之上源”,如肺 失肃降可出现咳喘、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Page 39
(3)营气: “营”有二个含义:一指营运;二指营养。营气主要由水
Page 33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 体合骨,生髓,在窍为耳及二阴,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 应
“肾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功能 是藏精,纳气,主骨,生髓和主管 水液排泄。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 又分为肾水(肾阴)和命门之火 (肾阳)两部分。人体许多生理功 能和病理改变与肾有关,其作用非 常重要。
Page 36
气
人体气有三个来源:即藏于肾中的精气,化生于饮食物的 谷气和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肾中的精气来自父母,藏于 肾中;谷气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而来; 清气经肺吸入体内。精气、谷气与清气,经过肺、脾、肾 三脏的作用,在人体内互相结合,才成为人体之气。因此, 气生成的多少与后天精气是否充足,肺、脾、肾三脏的功 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
Page 18
阴阳五行
3·阴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 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变化的一般规律:
(1)阴阳对立
(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
(4)阴阳转化
Page 19
4·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5·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Page 34
六腑: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胆:主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浊清 大肠:传化糟粕
Page 35
膀胱:贮尿,排尿 三焦:通行诸气,总司呼吸,疏通水道,运行水液奇恒之
腑:脑,连五脏,主精神思维。系官窍,主感觉运动;女 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Page 22
(1)主神志
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
动。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充沛、意识清
晰、思维敏捷;一旦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各种病症,如惊
悸、健忘、失眠、发狂、喜笑不休、昏迷、谵语等。
Page 23
(2)主血脉 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
Page 7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外,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 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 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 作用。
Page 8
中医药发展简史
1、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5、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低谷中孕育着新的
中医学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 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Page 12
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三大方面: 生理上的整体性 病理上的整个性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性
Page 31
(2)主宣发,外合皮毛 宣发是指肺把它所主之气散布于体表,以及把脾所输送来
的精气输布于全身的功能。皮毛指皮肤、汗孔而言,皮毛 为一身之表,它是卫气流布的场所。卫气之所以有捍卫体 表,防御外邪与调节体温的作用,主要是靠肺气宣发的力 量。如风寒袭表,肺气不宣,可见恶寒、身痛、无汗、鼻 塞、胸憋、咳喘等症。
Page 4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 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 长、壮、老、已得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 属性。
Page 5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 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 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 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 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Page 29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 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 秋气相通应;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呼吸,主一 身之气。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 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Page 30
(1)主气、肺主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肺司呼吸,进行 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二是指肺朝百脉, 参与血液循环,有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的功能,所以中 医书上说肺气有“贯心脉而行呼吸”。如肺气壅阻,则见 呼吸不利、气喘等症;肺气不足,可有体倦无力、气短等 症。
Page 6
中医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 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 其形成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 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 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 论体系。
(2)宗气: 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之谷气结合而成。这种
结合之气, 来源于后天,是人体后天之气的基本,并且, 又是贯注全身之气的原始。所以,称之为宗气。宗气的主 要功能有二:一是走息道,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 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行气血。凡气血 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中医药学概论
主讲教授:林 仲
Page 2
绪论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 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学的基本理 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 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脾主肌肉和四肢,其荣在唇, 开窍于口。脾的特点是脾气主 升,喜燥恶湿。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 输送营养物质,运化水湿,统 摄血液。脾主肌肉和四肢,其 荣在唇,开窍于口。脾的特点 是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Page 28
脾主运化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运化水谷精微,即 脾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功能。饮食物入 胃经初步消化后,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并将所 产生的营养物质上输心肺,以滋养多个组织器官; 二是指运化水湿,即脾有促进水流代谢的功能
脾的统摄血液,使其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因为 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化生之源,气为血之 帅,又能摄血,故脾气健旺则人体气血充沛,血 既有所生亦有所统,而不致于外溢。若脾气虚弱, 气不摄血,统血的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血不循经, 引起各种不同的出血症状,如崩漏、便血、紫癜 等。另外,脾与生血的关系很密切,脾虚可使生 化血液的功能降低而致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