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学概论(1)

中医药学概论(1)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2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3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4整体观念,就是强调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5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论、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立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但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的特性,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特性。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对立②阴阳消长③阴阳互根④阴阳转化8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9五行的特性①木的特性,木曰曲直,②火的特性,火曰炎上,③土的特性,土爰稼穑,④金的特性,金曰从革,⑤水的特性,水曰润下11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正常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2乘侮是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相乘,是指五行相克太过为害,相侮是指五行反克为害。

13气的含义,①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②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14气的四个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气机失调的表现:气滞,气陷,气逆,气闭,气脱。

15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营气与卫气的异同点相同点:均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同点:①分布:营形脉中,卫形脉外。

②性质: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属阴,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属阳。

③组成:营气水谷之精气,卫气水谷之悍气。

④功能:营气有化生血液、营运血液、营养全身的功能。

卫气有防御、温养、调节等作用。

17血驻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18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称水谷之精。

19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20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1血与津液的关系:血液与津液都来源于水谷之精,二者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津血同源”22中医学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古称“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指人体没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应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23 心的功能:心主血脉,主神志。

心与体窍志液等的关系:①在体合脉,②在窍为舌,③在志为喜,④在液为汗,⑤其华在面。

24 肺的功能:①主气、司呼吸、主声音,②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③朝百脉,主治节。

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①在体合皮,②在窍为鼻,③在志为忧,④在液为涕,⑤其华在毛26 脾的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脾与体窍志液等的关系:①在体合肉、主四肢,②在窍为口,③在志为思,④在液为涎,⑤其华在唇。

28 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①在体合筋,②在窍为目,③在志为怒,④在液为相,⑤其华在爪。

30 肾的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与体窍志液等的关系:①在体合骨,②在窍为耳和二阴,③在志为恐,④在液为唾,⑤其华在发32胃为水谷之海3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34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35风邪的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③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36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37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③暑易夹湿38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易阻气机,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39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40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③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④火毒结聚,易致肿疡4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42影响脏腑气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⑦忧则气郁43阴阳失调的表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亡失44气血津液失常: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

血的失常:血虚、血瘀、出血。

津液失常:津液不足,水湿停骤。

45四气是指中药拥有的温、热、寒、凉4种药性,药物的四气性质由人体食用该药物后所产生的影响或反应决定。

46五味是指辛、甘、酸、苦、甜5种药味。

①辛味具散、行特性,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②甘味具补、和、缓特性,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和调和药味等作用。

③酸、涩味,具敛、涩特性,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④苦味具泄、燥特性。

⑤咸味,具软坚特性,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作用。

⑥淡味,具渗、利特性,有利水渗湿作用47升降沉浮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一种性能。

48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毒性一种观点认为是药物总以治疗疾病的偏性,另一观点认为,毒性是有毒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

49七情中相须、相使增强疗效,相畏、相杀,消除或降低毒副效应。

50解表药:但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主治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51发散风寒药①麻黄,发汗,平喘,利尿。

②桂枝,发汗,温通经脉,助化阳气。

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

麻黄与桂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发汗解表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度强,治风寒表实无汗症,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治疗风寒表症③羌活,祛风湿,治颈项肩臂等上半身疼痛。

④紫苏,解鱼蟹毒,安胎,用于气滞胎动不安。

⑤生姜,止呕,解鱼蟹毒。

呕家圣药。

52发散风热药①薄荷,疏散风热,清头目,疏肝,用于肝郁气滞证。

②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菊花加桑叶,清肝明目,降血压。

③柴胡,发表退热,和解少阳,用于表证发热及少阳证寒热往来;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中气下陷之脏器下垂。

④葛根,升阳止泻⑤蝉蜕,利咽开音⑥升麻,升举阳气53清热药:但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54清热泻火药①石膏,清热泻火,②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石膏与知母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清热泻火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专清实热证,知母苦甘性寒,清湿热、虚热③夏枯草,治目珠疼痛55清热燥湿药①黄芩(上焦),清肺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②黄连(中焦),痢疾要药③黄柏(下焦),用于淋证,带下,退虚热④龙胆,用于肝胆实热⑤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56清热凉血药①地黄,性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②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③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止痛,用于妇科。

57清热解毒药①金银花②连翘,疮家圣药咽痛要药③白头翁,热毒血痢要药④蒲公英,乳痈要药⑤鱼腥草,肺痈要药58清虚热药①青蒿,退虚热,凉血;解暑热;截疟59泻下药:凡以泻下通便为主要作用,主治大便秘结或里实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泻下药60攻下①大黄,泻下;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利湿热②芒硝,软坚泻下,回乳芒硝与大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泻热通便,清热,用于咽痛,目赤,疮疡肿痛。

不同点:1大黄攻积导泻,热结便秘,凉血解毒,血热出血。

2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3用于痢疾,黄疸,淋证。

芒硝1软坚泻下,燥结便秘。

2清热消肿,咽痛目赤,疮疡61润下,火麻仁62峻下(峻下药都有毒),甘遂,芫花,牵牛子63祛风湿药:凡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主治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①木瓜,祛风湿,舒经活络②防己③秦艽,祛风湿,退虚热④桑寄生,祛风湿,安胎,用于肝肾不足之筋骨不健⑤羌活、独活的异同:相同点:祛风除遏,发表散寒,用于风湿痹证和风寒夹湿表证。

不同点:羌活发散能力强,以发表散寒为主,善治在上在表之风湿,尤善治上肢肩背疼痛及太阳头痛。

独活祛风渗湿能力强,善治在下在里之风湿,尤善治腰膝足痛及少阴头痛。

64化湿药:凡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主治湿浊中阻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①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解表,用于夜盲症②光藿香,化湿,解暑③砂仁,化湿,行气安胎,治疗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65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作用,主治水湿病证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①茯苓,健脾补中,宁心安神②车前子,渗湿止泻,利小便而实大便③金钱草,治石淋要药66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主治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①附子,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有毒②干姜,回阳通脉,常与附子配伍。

③肉桂,温经通脉,引火归元67理气药:凡以调理或畅利气机为主要作用,主治气滞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①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湿痰、寒痰要药②厚朴,行气,消积,为治胃肠积滞常用药③香附,气病之总司,气中之血药,妇科之主帅④薤白,用于胸痹证68消实药:凡以消食化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证的药物①山楂,促进油腻肉食积滞消化②麦芽,用于淀粉性食物消化③神曲,消食化积,消食健胃兼有解表功效69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内肠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主治虫证的药物①槟榔,杀虫,善驱绦虫;行气;利水②使君子,杀虫,小儿疳积70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主治出血证的药物,①白及,收敛止血,尤宜于肺胃损伤出血,消肿生肌②地榆,水火烫伤③三七,金疮要药,伤科要药④艾叶,温经止血,暖宫安胎,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及胎动不安71活血化瘀药: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作用,主治瘀血证的药物,①川芎,血中之气药,祛风止痛,治头痛要药②丹参,妇科要药③益母草,妇科经产要药④延胡索,止痛,治一身上下之痛,血瘀气滞证⑤牛膝,引火下行72化痰药: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主治痰证的药物,①半夏,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梅核桃气②川贝母,清热化痰,治疗肺热燥咳③浙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消痈④竹茹、竹沥,清心73止咳平喘药:凡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主治咳嗽之证的药物,①苦杏仁,止咳平喘,治咳喘要药,润肠通便。

②百部,杀虫灭虱,用于蛲虫74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主治心神不宁病证的药物,①酸枣仁,养心安神②远志,安神益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之佳品③龙骨,镇惊安神(牡蛎不可)龙骨与牡蛎异同相同点: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不同点:牡蛎可软坚散结④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75平肝潜阳药:凡以平抑上亢肝阳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证的药物,①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②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③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安神定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