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前言工程概况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
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
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建设里程,A线对应的K线长。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路计路(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1)区域地质资料:1: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 沿线工程地质概况地形地貌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
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1)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
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
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
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2)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
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
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
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
延伸1~4km。
缓状6纵台角无冷天大为最较少,深丘区及山区则相对较多,少见冰雪。
区内江河水系发育,均属于长江水系,主要河流为岷江、金沙江、南广河和长宁河。
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长江江源水系汇成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开始称为金沙江。
流经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西南部的接纳岷江为止,全长2,316公里,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
金沙江落差3,300m,水力资源一亿多千瓦,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
流域内矿物资源丰富,但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航运困难。
由於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金沙江是长江干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来源。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干流总长711km(若按自大渡河源头至宜宾汇入川江,河长1203km),流域面积135881km2(其中四川境内126280km2),河口流量2830m3/s。
总落差2877m,水能蕴藏量820万kW。
岷江下游段自乐山大渡河口至宜宾岷江河口,河长155km,区间流域面积11294km2。
有高场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35378km2,多年平均流量2820m3/s(49年),水位变幅,含沙量/m3。
调查到1917年7月23日洪峰流量51000m3/s;实测1961年6月29日洪峰流量34100m3/s。
乌尤寺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24587km2,实测多年平均流量2490m3/s (44年),其中来自大渡河的流量为2005m3/s(包括青衣江所来的535m3/s),占%。
水位变幅。
调查到1917年7月22日洪峰流量54000m3/s;实测1955年7月14日洪峰流量28300m3/s、1981年7月14日洪峰流量26300m3/s。
南广河两河平面上呈“λ”字型展布,由南向北,依序途经筠连县、高县境内,并在高县符江镇辖区黄水口相交后,继续一路北行,在宜宾市注入长江。
县境流程约140km。
南广河宽70~110m,常年水位307m,最高洪水位(1/100)约326m,最大流量2870m3/s。
宋江河宽40~80m,发源于云南省盐津县,干线总长,流域面积,在高县流程。
落差,河口多年平均流量 m3/s。
地层岩性走廊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地层,零星出露寒武系上统地层,现质泥3厚泥岩泥触1带。
①窝头山组(K1w)砖红色厚层块状铁泥质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底为含砾砂岩或砾岩扁豆体,下部夹少许泥岩,顶为厚2~5m砖红色泥岩。
②打儿凼组(K1d)砖红色块状~巨块状不等粒泥质长石砂岩,普遍具大型斜层理及平行层理,局部夹少许泥岩凸镜体。
③三合组(K2s)砖红色薄~厚层状不等粒泥质岩屑长石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组织疏松,夹透镜状泥岩及薄层状粉砂岩,上部颗粒变细。
偶见膨润土化。
(3)第四系工作区第四系共分为更新统(Q2-3)及全新统(Q4)①中更新统(Q2al)零星分布于岷江河谷和金沙江高四、五级阶地上。
上部为黄、红色粉质粘土,下部为黄色砾石层,砾石风化剧烈。
②上更新统(Q3al)零星分布于岷江河谷和金沙江高二、三级阶地上。
上部为黄、红色粉质粘土,下部为黄色砾石层。
③全新统(Q4al)分布于岷江河谷、金沙江河谷等地。
组成一级阶地和漫滩。
岩性上部为杏黄、土黄色粘质砂土、粘土;下部为砾卵石夹杏黄色砂质粘土等。
砾石成分有砂岩、灰岩、花岗岩、玄武岩和变质岩等,粒径一般为5~20cm,分选性与磨圆东倾宾地崖山距5最高上Ⅱ南广河河岸符江糖厂等阶地高出河床15~20m,属江北期产物;而南广河上游建武、上罗场,关河岸横江镇巴龙坝高出河面40~60m的阶地,应属雅安期,另外区内灰岩发育地区,分布着高出现代河床30~50m及60~80m不同高度之卡斯特溶洞,约相对于江北期和雅安期所形成。
柏树溪断层、观斗山断层在挽近时期有所活动,如上、下盘地形高度相差明显,断层崖笔直如屏,1965年建筑在柏树溪断裂带上的农民房舍,到1962年,门窗产生歪斜,墙壁裂缝达20余厘米。
(2)地震四川的强震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6级以上的强震大致以龙门山断裂带与荣经-马边-盐津断裂带为界,西部相对集中,地震活动显示了强度大、频率高的特点;东部地震相对微弱,仅个别6级左右和少量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发生。
四川省发生的69次≥6级地震中,其中68次发生在上述西部地区,几乎占9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级强烈地震,震中地区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工程区内也有明显震感,但对构筑物都未造成破坏性影响,都能正常使用。
据县志记载,历史上曾发生级地震(明万历三十八年一月十日寅时),近35年来发生4次地震,其中最大地震发生于1989年11月19日在仁爱乡级地震。
据2001年版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宜宾市附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因此全路线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水文地质项目区内地下水丰富,类型齐全。
根据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地下水可分为四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水、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新上侵度水下长残钙为隙高1泥量一般小于s,仅局部丘间谷地边缘低洼地带富水性好。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灌溉水的垂直入渗和河水、基岩裂隙水、河谷潜流的侧向补给。
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接受冰雪融化水的补给,富水性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地下水埋藏较浅,以短途的浅循环为主。
一般在沟底、斜坡或低洼地带以泉水的形式排泄。
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路基全面收集了测区1:20万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工程可行性文件,结合全线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全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路基类型主要有:挖方高边坡、顺层边坡、软弱地基、高填路堤及潜在不稳定陡坡路堤等。
挖方高边坡路线多跨越山体和展布于山体斜坡上,斜坡自然横坡较陡,一般为20-35度,最陡可大于45度,受地形控制,路线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0米的的岩质高边坡较少,岩层多为厚层砂岩、泥岩夹砂岩、厚层砂岩夹泥岩。
经统计,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0米的段落推荐线(K+A+K)共计 590m/8处,A线对应的K线段共计 100m/1处。
其中逆向坡和顺层边坡中挖方总体坡率小于岩层倾角的挖方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坡面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崩塌和掉块,且边坡开挖后泥岩易受风化剥落、软化,需及时进行坡面防护。
根据边坡岩性特征,选取恰当坡比进行放坡,设计采用护面墙及矮挡、系统锚杆框架梁+挂网植草及坡面直接挂网植草绿化等方式进行坡面防护。
顺层边坡测区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测区地质构造较发育,背斜、向斜及断层相坡层常下取经统计,推荐线(K+A+K)顺层边坡共计 280m/3处,A线对应的K线段共计 290m/2处。
设计时首先通过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探查明挖方边坡内的岩性组合和单层厚度,合理选用清方、系统锚杆(索)框架梁+挂双网植草等进行综合处治。
软弱地基路线区主要为丘陵区,出露地层以白垩系、侏罗系砂岩、泥岩为主,长期处于构造剥蚀状态,基岩多直接出露,上部仅有少量不均匀的残坡积层。
但在河谷中仍有较厚的第四系新近沉积物。
软基主要分布于沿线沟谷、平坝或凹槽地段,地表一般为水田或冬水田,地基承载力一般为~,软弱土层厚度多为~,局部黏土层厚8~12m。
该软弱土具有含水量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小的特性,易引起填方路堤的失稳或产生过大工后沉降。
处清软洼用用鱼用确进处土采取半填半挖或全填的方式通过,如直接进行路堤填筑,极易发生沿填筑界面和路堤内部的剪切破坏,导致路堤失稳。
根据陡坡稳定性分析,当陡坡路堤不稳定时,必须采取挡土墙、抗滑桩板墙、设置反压护道等措施进行支挡。
同时,在其稳定性及工后残余沉降均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当地表坡度陡于1: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2~4%的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当地表坡度陡于1:且路堤边坡高度大于时,为避免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除要求开挖台阶外,还应在路床顶部以下铺设2~3层土工格栅进行加固。
当为半填半挖路基时,格栅应伸入挖方段不小于。
经统计,推荐线(K+A+K)潜在不稳定陡坡路堤共计 961m/11处,A线对应的K线段共计 290m/4处;A线对应的K线段潜在不稳定斜坡体180m/1处。
设计采用开挖宽大填筑平台、铺设土工格栅、设排水渗沟、设路肩(路堤)挡土墙、桩板墙、设半边桥、反压护道等措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