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智慧与管理创新

国学智慧与管理创新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
“理”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世界 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 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 身上就是人性。 身上就是人性。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二程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天理 二程思想: 是万物的本原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 系 。仁是万物俱生的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 “理气论”、“心性论” 理气论” 理气论 心性论”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 道家 墨家和法家。 家、墨家和法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 百家争鸣” 因
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文化
道家
儒家
佛家
四库全书




二儒家思想是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1易经是儒家文化的经典
2儒家文化的发展和沿革 3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4儒家经典是杰出的管理思想 案例 从国美的融资上市看黄光裕的沉浮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 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 含义: 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艺文志》 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艺文志 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 家。
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总之: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 上升; 总之: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 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下降。 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刑过不避大臣,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二、儒家思想形成过程
1、孔子创立 、
孔子的 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 主张“为政以德”
孔子
思想体系的核心: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教育方法: 贡献: 贡献:整理六经
思想: 仁政” 思想:“仁政”
孟 子
“民贵君轻 伦理: 性本善” 伦理:“性本善”
2、孟子、荀子总 、孟子、 结改造:儒学“ 结改造:儒学“蔚 然大宗” 荀 子 思想: 仁义”“王道”“以 思想:“仁义”“王道”“以 ”“王道”“ 德服人” 君舟民水” 德服人”,“君舟民水” 伦理: 性恶论” 伦理:“性恶论”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新儒学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新儒学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2、教育状况 、
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 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的措施 、 思想: 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 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比较孔子、孟子、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民贵君轻 足食…民信之 足食 民信之 性善论 君舟民水 性恶论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三、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具体化,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大多是 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 修养方面的道德 。(民间学派 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西汉后期,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 3、结果 、 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于稳定社会秩序 积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评价: 评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消极 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国学智慧与管理创新

国学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1国学的概念 2灿烂的中华文明 3国学智慧应用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4学习国学智慧的目的在于运用
国学的概念
• 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中为西用的历史背 景之下。 • 国学值得是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和学 术。 • 国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兴盛于二十年代。 盛行于今天,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 文化的回归。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 原因 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汉武帝“贤良对策” 汉武帝“贤良对策”
土地兼并剧烈 过程:推荐→策问 过程:推荐 策问 作用:国家获得所需的能臣干吏; 作用:国家获得所需的能臣干吏;
要求进一步 加强中央集 权、巩固国 家统一(是目 家统一 是目 作用,实质 的,作用 实质 作用 实质)
特点:糅合了__、__的一些思想 特点:糅合了__、__的一些思想 __、__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和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__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内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__和__ 新儒学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___与___ 与 容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 (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 发挥_____ (4)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 提出___ (1)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原因 (2)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举办太学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学儒家经典 举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举办太学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学儒家经典 作用:主角、正统思想、 作用:主角、正统思想、主流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 7、理学: 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理学: 思想,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 、 继承: 继承:
2、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 、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
轻”思想。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的礼教为主。 思想。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的礼教为主。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重创: 秦朝, 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导: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冲击。 、冲击: 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 理学兴起的背景: 三教合一” 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 原因 、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2、隋唐时期 : 更辉煌的 时期 、 三教归儒( 三教归儒(儒、释、道) 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五经正义》 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五经正义》
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 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 主张限田、薄敛、 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时代文化的基础, 时代文化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 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