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本课题是中央教科所“十一五”期间语文学科的重点科研课题,由中央教科所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合作,由中央教科所和《新读会》月刊具体实施。

一、选题:课题提出和背景:
1、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身上严重缺头。

文化语境中浅文化、风俗文化、网络文化泛滥,青少年一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断裂。

“民族精神”的缺位。

2、新课改的提出及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与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它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西方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的教育思想”,本土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严重缺位。

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与当今提倡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的精神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而且,新课改要具体落实贯彻到位,必须要与本土的文化土壤相适应,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的意义非同寻常。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的整体。

文化是通过象征传播的一种模式——是制约进一步行动的行动产物。

——[英·克罗伯、克拉克洪]一般说来,文化是多年积淀的、隐性的影响人们认知、思维、行动的一种精神的或以物质形态呈现产物。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芜繁、精华与糟粕并有。

自由选择,不做定位。

各地课题研究均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

我校的总课题:“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个人课题:
1、古诗文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林榕)
2、古典语言融入写作训练(洪玉惠)
3、客家文化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弘扬(廖灵琳)
4、古代传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新感知(张茂香)
5、古典诗歌阅读与语感培养(温永华)
6、古诗词的审美与情感教育(张清辉)
7、古典诗词与语文素养(邱大林)
8、读三国品智慧(叶小英)
9、对联与语文教学(连翔)
主要观点:
一般地,要以古代诗文为本课题研究的蓝本,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文言文等于研究该课题。

要在课改的新背景,采用先进的有价值的方法论对传统的文本重新梳理,去除遮蔽,去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不单指古代诗文,还包括受其影响的深入到每个人的语言、行为、日常生活等方面,包括各地民风民俗,包括方言、包括传统的节日,而对其展开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对行将断裂的文化链条进行有效的传承,了解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以上这些都要从文本中去体味文化传统、民族精神。

但是,要想将上面那些都做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因材施教”。

因为,在一切教学方法中,最高的准则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可以称为教学的总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出发,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教育。

宋儒程颐称:“孔子教人,多因其材。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因材施教已成为公认的教学原则,在今天仍是教学的最高准则。

除此之外,在新的形势下,对传统的东西还要守正出新,在遵循原有思想的基础上,予以新的解释。

因此,因材施教原则在关注学生之时,还可以从教师及文本方面予以关注。

根据教师的个性气质专长等特点,选择最适当自己的教学艺术,或字正腔圆的描述,或遒劲有力的板书,或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等,使学生充分地受到感染。

此外,因材施教还得关注文本之“材”,不同的文本运用的解读方法是不同的。

例如,“整体感知”阅读方式,就是我国传统的以诵读为主干的阅读方式,即“认知训练、读解、吟咏”或者“通读、精读、味读”等方式。

而且,“整体、直觉、取象类比”等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对之加以继承研究并重新阐释,在今天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要想搞好这个课题,对研究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有宽广的文化视野,要看到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它对今天的意义,有哪些局限,与世界的文化潮流是否交融,适用的对象等。

其次,要有自己的理想人格。

因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理想人格,内心的德性闪光。

有了这样的德性闪光,才能像一座明亮的灯塔一样将周围的黑暗驱散,照亮周围,这样才能对文化的东西孜孜不倦地追求,对精神的东西源源不断的发掘、汲取,才会由衷地发自内心的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三,要有活生生的体验。

在研究中要注意调动自己的活的理想人格,调动所有的生命力去体味文本,以及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心理,看到作家心灵的反光,因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为优秀的作品所激动,那是很难有成就的。

第四,要能作文本修辞论的阐释。

要抓住语言修辞,从一个个的词语或句子深入进去去发现作家的理想的人格的颤抖。

不只是从大处着眼,天马行空,宏观把握,更要学会微观操作,处处落到作品的每一个字句,找到作家的灵魂,文化的真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