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复习提纲一、与填空题可能有关的内容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2. 我国的传统语文学“小学”包括哪些内容:文字、音韵、训诂之学3. 语言符号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是指什么:①内容:语义;②形式:语音4. 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任意性、线条性5.人类语言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音素;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节6.语音学和音系学有什么不同:(1)语音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自身的自然属性或听觉反映,与语言的核心部分是间接联系。
(2)音系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
(3)语音学研究的语言中的声音和发出声音的肌体动作,而不是自然声音或与语言无关的肢体动作,这就必然在研究中关注语音自然属性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
(4)音系学研究的就是有自然属性的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这自然需要先搞清楚语音的自然属性。
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哪些要素:音高、音重(音强)、音长、音质(音色)7. 人的发音器官由哪三大部分组成:①动力(肺和气管)②发音体(喉头和声带)③共鸣腔(咽腔、口腔和鼻腔)8. 能描写汉语普通话每个元音和辅音的发音部位和方法:(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舌面元音:把嘴张得大些或小些、把舌面的最高点放在舌面的前面或者放在舌面的后面、把嘴唇撮起或者展平辅音:清和浊、送气和不送气、塞爆擦、鼻音和口音、颤音闪音或搭音边音近音和半元音9.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语素10.语法结构中最小的单位:语素11.根据在词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可把语素分为哪几种:词根、词缀、词尾12. 从语法结构方面分类,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哪几种类型: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汉语、英语各属于哪两种类型:汉语是孤立语的一种代表;英语是典型的屈折语。
13. 词汇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基本词汇、一般词汇14.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用哪两种方法来记事:实物记事(较普遍的方法:结绳)、画图记事15.文字起源于:劳动16.黑话是什么:特殊的社会方言,排他性。
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民间社会各种集团或群体,特别是秘密社会,自出于各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制的一些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隐语。
17. 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孤立语(汉语、彝语、壮语、苗语)、黏着语(土耳其语、维吾尔语、芬兰语、日语、朝鲜语)、屈折语(英语、法语)、复综语(特殊类型的黏着语:美洲的印第安人语言)18.世界语的设计者是:荷兰医生柴门霍夫19. 判断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上下位关系是可以有层次的、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要和词义表达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区别开、还要和词义表达的团体和成员的关系或单位和部门的关系区别开。
(P137)同义关系:同义关系,即为在意义层面上的相同或相似。
在意义上相同或相似的词被称作同义词。
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概括反应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反义关系:语言中有许多意义相反的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应。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应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的“反”。
20. 语义角色:根据谓语和变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
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
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
21.预设: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
22.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23. 判断常见语言的所属语系世界语言可分为12大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南印度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闪—含语系、尼日尔—科尔多瓦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科依桑语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法语属于印欧语系;俄语属印欧语系;德语属于印欧语系;西班牙语属于印欧语系;阿拉伯语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24. 借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借籽外民族语言的词,如“罗汉”“和尚”“沙发”25. 音节: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它是听觉上感受到的(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
26. 词义的概括性的三种表现: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27.语言发展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二、与名词解释可能有关的内容语言:语言是个人说(写)的行为和结果。
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说话)和结果(所说的话)。
言语可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是指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可使别人感知的话。
内部言语是指没有说出来的内心的话。
言语是个人的、动态的;语言是社会的、静态的。
个人的言语不能违反社会公认的语言规则,要利用社会所公认的词语。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式。
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
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组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音素: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的音叫元音,如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a、e、o、i、u、ü辅音:发音时气流受阻的音叫辅音,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中除a、e、o、i、u、ü之外的其他字母代表的音属于辅音。
音位: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吟唱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音位变体:是对一系列音素的概括,是抽象的,心理学者认为它是想象的声音。
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的现象。
音节: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它是听觉上感受到的(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
合成词: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
形态(词形变化):就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词形变化有包括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式四种情况。
语法范畴: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
就是语法意义的类,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
语义场: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叫做语义场,同一义场内的词义相互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体现了词义的结构系统性。
文字:是记录语言书写符号的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与扩大语言的交际作用的工具。
自源文字、他源文字、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社会方言:在同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的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主要差异表现自词汇上。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分支、变体。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借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借籽外民族语言的词,如“罗汉”“和尚”“沙发”洋泾浜: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即指母语不同的人在交往时所使用的有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语,是洋泾浜的发展形式,在一个社会特定环境下,当孩子们一旦把洋泾浜作为母语来学习和使用时,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尔语。
世界语:荷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没有例外;它的国际性其实只限于印欧语系,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种陌生的不易掌握的工具,它只是人造的国际辅助语,无法代替自然语言,不可能成为世界共同语。
三、与选择题可能有关的内容1.熟悉国际音标中清音、浊音、塞音、擦音等辅音发音方法及其音标符号,要求熟悉汉语拼音方案中每个字母的国际音标写法(参见教师口语资料)2.识别什么是同化、脱落、异化、弱化等现象同化:所谓同化,就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
异化:和同化作用相反的是异化作用: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
弱化: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叫做弱化。
脱落:弱化的音往往会进一步脱落。
除了弱化以外,别的原因也可能引起语音的脱落3. 熟悉音高、音长、音色、音重1)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是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叫做赫兹,每秒钟振动一次就是一赫兹。
声音的高低从根本上说是由发音体的形状决定的。
长而厚的物体振动慢,声音就低,短而薄的物体振动快,声音就高。
语音中的声音的高低就是由人的发音体声带的长短厚薄决定的。
男子的声带长而厚,声音就较低沉,妇女和儿童的声带短而薄,声音就较高。
音高在语音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的声调,就是由音高的变化形成的。
2) 音重:也叫音强,指声音的轻重或强弱。
声音的高低取决于振幅的大小,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强,反之,声音就越弱。
振幅大小同发音时用力大小有关,呼出气流越大,声音就越响亮,反之就轻弱。
平时我们说话种的重音,就是由振幅决定的。
普通话的重音和轻声就是由音重的变化构成的。
同样的音节,有没有重音,重音的位置不一样,词句的意义往往有所差别。
3) 音长:指声音延续时间的久暂,它是由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音长在汉语中没有特别的区别意义的作用,但在英语中能区别意义,英语的元音有长音短音之分就在于这些长短音能区别意义。
4) 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特色。
不同的音色是由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决定的。
4.熟悉词缀的分类:按照与词根语素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后缀。
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为前缀,粘附在后的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为中缀。
按词的功能可以分为派生词缀和曲折词缀;两类的分别是:派生词缀粘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