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工作绩效的评估
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评估是重要的课题之一,从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到安全管理,都非常重视评估工作。
而在新生事物信息化建设领域,评估却是一个薄弱环节。
行业为了衡量各单位信息化水平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信息化领导力、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应用服务能力建设、网络安全建设、保障能力建设”等评价内容。
但据笔者对有些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投入和效益反馈的了解,前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很多资金,建成了很多系统,但有些系统因“建成之后却发现不是当初想要的”,最终不能继续应用甚至被迫淘汰,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究其原因,问题出在企业层面的自主规划、设计和项目管理上。
尽管信息化项目通常会经过“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预算审查、招投标、专家评议,中期的规划会议、技术方案研讨会,项目收尾时的测试、验收、总结”等阶段,然而在回答信息系统项目有多大价值或者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多大贡献时,企业通常只能用工作效率提高、资料更易于更新等来回答,信息化项目评价缺乏可具体参照的标准。
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目标的实现。
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度量和监控
信息化建设的框架,那么,企业治理、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战略的一致性、价值交付、风险管理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都将无从谈起。
这样说来,信息化绩效评估与规划同等重要。
这里的绩效评估不仅仅是“事后评估”,而是指覆盖信息化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绩效评估。
如果缺乏基于绩效评估的过程控制,在一次性投资后缺乏有效监控和评价,缺乏有效机制保障信息系统投入的实际收益,那么企业就容易陷入信息化应用的“泥潭”,走入信息化建设“盲目引进、随意开发”的误区。
就信息化项目对于企业的战略地位而言,其价值并非简单地回答“要不要开发”这样较为概括性的问题,而是应该明确地回答“值不值”的问题。
具体应该由谁来评价呢?听取员工的意见?新系统上线必然改变员工的工作习惯,这种改变可能造成员工对于信息系统的片面评价。
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这种方式得到的评价似乎比较客观,但是聘请第三方机构的费用不低,而且信息系统中一般会有大量的机密信息,长期依赖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会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一定风险。
企业如何才能独立自主地获得客观有效的信息化工作效果评估呢?这就需要企业建立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标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实施持续的过程管理和评价。
结合卷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可以探索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估。
1.是否降低了企业制造和运营成本。
比如,传统方式下,生产制造原始数据的获取靠的
是企业员工肉眼观察、手工计数或使用仪器测量,员工工作强度大,数据获取成本高。
评估相关信息系统的绩效,要看其能否改变企业数据和信息的获取方式,使企业在信息化条件下利用传感设备自动地获取所需的数据或信息。
例如,用电子皮带秤自动测量运行烟叶的重量,用自动监控装置代替值班人员等等。
利用自动传感设备具有高度自动化、准确性高、24小时不间断、数据实时获取、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为企业实施更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打下基础。
2.是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更趋精细化、工作更趋流程化、表格统计更趋电子智能化。
数据和信息电子化后,企业能够更加方便、高效地完成对信息的储存、查询、处理等工作,这样一来,就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输入信息系统。
一般来说,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是否成功,要看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以及信息系统与工作的融合程度。
一方面,如果系统能够为信息输入的有效性和便利性提供保障,则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反之则会降低工作效率,给员工工作造成负担。
另一方面,如果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共享程度低,则会形成信息孤岛,或者信息系统与业务工作的融合程度较低,则会出现“大量信息需要重复输入、员工平时不录入信息而在应付信息系统使用考评时集中录入信息”等情况。
只有各系统间实现有效联通、数据共享,才能借助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大大提升
信息处理速度,便于企业实施更复杂更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法,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3.是否起到规范业务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一般都从核心业务开始,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实际应当是一个对业务进行优化、规范和固化的过程,同时,业务流程的规范程度直接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以及最终效果产生影响。
评估信息系统建设是否成功,重点要看系统与实际工作的融合程度。
如果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业务需求进行梳理分析,而是匆忙上马信息系统,那么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的流程必然存在偏差,最终将导致信息系统实际运用效果不佳,无法达到规范企业业务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性,企业信息化并不总是简化业务流程,也可能使得业务流程变得比信息化之前更为复杂,这其中可能是信息化本身的必然规律,也可能是选择信息化方案时没有在信息化需求与业务实际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还有可能是信息化软件功能欠缺所致。
4.是否形成知识的安全管理效应。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占企业总价值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很好地提升组织学习能力,降低重复学习的成本。
评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是否取得成效,要看其是否实现了对企业各个专业领域知识的科学合理分类、收集、管理和分析。
另外,与有形的资产相比,对知识、信息的窃取更
为隐蔽,更不易被发现。
这就要求信息系统不但要保护有形资产,还要对企业的数据、信息、知识等资产加以保护,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及敏感信息识别方法,防止企业数据泄露。
5.是否有力支持管理决策。
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得到提高。
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领导足不出户就能够在电脑屏幕前对遍布世界的跨国公司了如指掌,轻点鼠标就能成交生意、调动资金、指挥员工。
信息系统对于决策的支持,是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影响最重大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信息系统对于决策的支持,能够帮助企业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直接反映在企业效益的提升或者成本的下降上。
比如,对于项目管理和财务控制,要能及时反映预算执行进度、资金使用状况。
如果系统设有预算预警系统,管理人员就能更好地进行预算控制,提高项目执行控制与资金利用效率。
再比如,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供应链信息进行整合和优化,降低企业库存、提升供应链效率,能直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对现金流的占用。
企业的信息系统如果能够较为全面地支持企业决策,表明信息化工作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需要关注的是,上述五个方面的评价能够发现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不足,但是无法全面反映出是什么问题造成的这些不足。
引起这些不足的可能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如果发现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存在严重问题,不应贸然提出整改和修正方案或否定之前的工作,而是应当邀
请专业人员来进行诊断和分析,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