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朗读指导教

小学生朗读指导教


2.朗读的较高要求

有感情:
做到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恰当地传达 作者的感情。
三、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

1.朗读指导要分阶段要求: 低段:读准---读通---读懂 中高段:读通----读懂----品读(诵读) 品读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 象,读出韵味来。 清代学者刘大魁说:“一吞一吐。皆由 彼而不及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
2. 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1)跟读模仿,激发兴趣 (2)句读停顿,读通读畅 (3)轻声重音,突出关键 (4)运用技巧,读出喜悲 (5)朗读默读,相得益彰

(1)跟读模仿,激发兴趣。

人的学习,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 习字的 “描──摹──临──写”循序渐进的方式方法,是非 常值得我们语文朗读教学学习的。如果把习字的过 程变为朗读学习的话,那就是“跟(读)──模(仿) ──诵(读)──创(新)”。开始进行朗读训练时, 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跟着“录音带”或教师的标准 范读去练习,让他们从跟读模仿开始,到逐渐放开, 最后达到“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的 效果。

朗读,“不仅是照本宣科,还要求对作 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它同时意味着对作 品进行解释”(邵燕祥语)。 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的读, 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 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自己的 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 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 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更是阅读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 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 再创造,从而更好的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
小学生朗读指导 教学
李 晖 旭
一、朗读的作用与意义

《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生各个年 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 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培养 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朗读 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体会课文 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朗读又是眼、口、耳、 脑、手并用的阅读活动,有助于记忆,有助 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 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 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 通。”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解是死的,如 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 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②现代文的朗读停顿: 如《桂林山水》的句读:这样的山/围绕着/这 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 /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 小舟,让你感觉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 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轻声重音,突出关键
如:“我已经吃过了。”(“过”重读,表 示完成态) “北京我以前去过。”(“过”轻读, 表示经历态) 《桂林山水》有这么一句话:“我看见过波 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 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四、学生参加朗诵比赛如何指导
1.选好朗读作品 2.设计朗读形式 3.设置朗读高潮 4.选好背景音乐

1.选好朗读作品



(1)突出时代感。所选作品要富有时代气息,要 能引起听者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2)注意场合。选材必须要考虑场合。中秋晚会, 朗诵《月是故乡的圆》,庆祝教师节,朗诵《献给 教师的花束》,效果定然不错。 (3)关注对象。对象不同,朗诵的作品也应该不 同,不能对什么人都朗诵同一篇作品。不能给小学 生朗诵《致橡树》。 (4)考虑自身特点。选材还要顾及个人的特点, 如气质、声音等。

重音
如:《荷花》要注意从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 来强调荷花长势的不同。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 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 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 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2.设计朗读形式
(1)齐诵 (2)小组诵 (3)双人朗诵 (4)独诵

3.设置朗读高潮

高潮有且只有一个,认真分析作品,突出高 潮。
4.选好背景音乐



音乐要单纯一点,最好是纯音乐。 如: 雨的印记 远处的星光(STARLIGHT AFAR) 泪花(TEARS) 纯美的钢琴曲。 故乡的原风景 你的笑颜(Your Smile) 宋家王朝(THE SOONG SISTER) 童年(Childhood Memory) 雪的梦幻(Snowdreams) 再见警察(goodbye) 月亮门(Moon Gate) 《Moon Gate》

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而且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 象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环境中去,学生 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就是朗读的真谛 。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朗读的 作用很大,理解课文的唯一手段就是朗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 手段。语文能力是讲出来的吗?不是!语文 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朗读是学生 内化语言最直接的通道,是教师培养学生语 感最重要的方法。”
读出文章的意、情、境。 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 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 有效指导的。

二、朗读的要求
1.朗读的基本要求 2.朗读的较高要求

1.朗读的基本要求





(1)读得正确 读一个句子,或一句话,或一篇文章,要求用普 通话读,读得正确;做到语音和语调的规范化。 (2)读得流畅 要求读得流利,不断句、不重复;做到声音连贯, 不漏字,不落字,不改字,不颠倒,不重复等 (3)读出句读 朗读时,要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停顿时间 的长短,注意停顿恰当,音质自然,音量适中等, 语调方面要求高低适度,强弱适中,快慢适宜等。
(2)句读停顿,读通读畅
①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如《伯牙绝弦》的句读:伯牙/善/鼓琴,钟子 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 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运用技巧,读出喜悲

加强“停顿(或急或缓)”“语调(或 抑或扬)”“感情”(或喜或忧)等朗读技 能的指导与训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更具 “读中感悟”这一特色了,才有可能让学生 真正产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 情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人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 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 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 永不失矣。”
(5)朗读默读,相得益彰

一二年级应以朗读为主,不同形式的朗读约 占50%的时间;三年级的朗读约占40%的时 间;四年级的朗读约占30%的时间;五六年 级的朗读约占20%的时间。

对于默读,从三年级开始,逐步放开,五 六年级力求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默读 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字”。同时,从三年级开始,教师要有意 识地开展略读训练,让学生“粗知文章大 意”;五六年级更要把浏览作为一种学习技 能加以培养,让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 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