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城》的解读与赏析02

《边城》的解读与赏析02

二、写作特色
(一)、牧歌田园风格。

现代批评家常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并常与现代生活相对照的作品,都称作牧歌式的作品。

作者以他特有的审美眼光,放开笔墨,绘出了一幅幅明媚秀丽的风景画,溪边的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翠竹,丛林,鸟语,乃至自然界的雾霭风雷,无不写得美不胜收,使人如置身湘西边地山光水色之中。

《边城》还充分地描绘了湘西边地风俗。

元宵节的烟火,端午节的龙船,中秋节的赏月,和月下男女沟下对歌,都表现出湘西边地风俗纯真的美。

这一幅抒情诗般的风景风俗画卷,构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同时这风景美与种种光彩夺目的人情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淳朴、美好的天性。

沈从文以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建构了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

(二)、诗化小说。

沈从文的贡献在于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

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美的功能。

他注意意境,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时重在风俗,重在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健康与原始,蒙昧并存。

他的办法是“纯化”,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是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

如《边城》自然景致如此之美,就掺和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在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

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纯情人物的设置、流动的抒情笔致等,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小说中写翠翠梦里听到傩送在山崖上为她唱歌一段,把想像、幻境、联想融一体,字里行间则灌注着流动的意绪,是沈从文的抒情韵致的典范。

(三)、出色的心理描写。

作者关于以一种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

心理描写(如第六章最后她望云遐想),“……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受坐在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祖父若问……她带点害羞情绪,轻轻地说:在看水打架。

“这里展示了一个山村少女单纯天真,害羞迷惘的心灵:刚刚萌发的爱情缠绕着她,她感到有一种新的东西闯进了她单纯的生活,但又因涉世不深,感情幼稚,这势必引来她内心的迷乱和孤寂,也羞于对任何人说出,哪怕最亲近的爷爷也休想知道。

”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翠翠的梦境,也是爱情的梦境;这种大胆奇特的想像,梦境正是翠翠对傩送爱情的真实感受。

这样细腻逼真地刻画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人一种诗意般的回味和美的感受。

在文中,作者对很多小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

而这些细节也总是能透露出主人公的心里情感变化。

如《边城》中多次写到翠翠一个人无由地哭,她的哭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细微的内心情感。

翠翠的少女春情早已萌动,但这种朦胧的心理翠翠却无法明确说出,没有母爱、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内心情感不知所措。

而爷爷却又总用说笑话的方式,试探她微妙难言的心理,她只能羞涩地极力回避。

加之前来提亲的又是并不中意的天保,去看赛龙舟时又听到关于傩送和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千金的传闻,这样的难题翠翠不知如何面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