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我国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1.基础环境状况
所谓旅游产业发展运行环境,是指影响旅游经济运行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旅游经济运行的间接环境和旅游经济运行的直接环境共同构成。
其中,旅游经济运行的间接环境主要指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人口环境、科技环境、自然环境等。
而旅游经济运行的直接环境指与旅游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直接发生关系的具体环境,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主要由旅游企业自身、供应商、中间商、竞争者、顾客(消费者)、公众等要素构成。
在间接环境中,一些基本设施如交通运输设施、区域金融服务设施、邮电通讯设施、排污处理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是值得关注的。
特别是交通运输设施,直接会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布局,影响产业区域结构。
间接环境中,自然环境对区域旅游产业布局的影响也已为人们所认识。
这些都属于一些区位条件。
从学术角度看,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经济区位、地理区位、旅游区位三个方面,区位条件主要通过交通、位置、通讯等综合作用来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
其中,地理环境具有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特点,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其旅游资源禀赋也因其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其旅游吸引力也不同,发展情况也就不同;经济区位优越的区域常常会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全力发展区域经济,其经济的发展水平获得提高。
从基础设施投资角度看,旅游的区位条件往往可以决定一个旅游区域的资源、规模、价格和前景,其空间竞争力为此亦受到影响。
这些都将影响旅游产业区域的结构。
特别是旅游资源,对其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种类,都将影响着区域结构。
旅游资源是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旅游区域结构都将随着旅游资源进行构建和完善。
2.经济发展环境
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及其产业布局的间接环境中,经济环境的重要性正变得越来越突出,经济规模、经济开放度和产业关联都是重要因素。
在产业关联视角看来,旅游产业的链条长,与各种产业关联度大,这其中就囊括了餐饮、住宿、出行、购物等与其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的产业,不仅如此,甚至文化事业、通讯、工业、金融保险、建筑、教育等都为旅游产业提供原材料或其他支撑。
为旅游业提供有力支撑和信息流、技术流、资本流、人力资源流双向融通的产业则可以使旅游业的供给能力得到加强。
这些都将影响到旅游产业区域结构。
3.政策制度因素
作为制度重要提供者,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或者说对经济发展市场化制度水平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
就旅游产业发展来看,政府作用在于为一定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宏观环境,更具体来说,其作用应体现在政策支撑、资金引导和推动立法等领域。
具体阐述如下:(1)直接相关的产业政策。
政府在约束性文件中设定的旅游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旅游投资政策和旅游产业开放政策等具体规制,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指导,也是实践中最具有明显效果的政府文件。
(2)一个规范和健康的旅游市场,离不开旅游立法。
这些法律法规是合理开发旅游资
放合理及高级化,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达到各要素聚集与分散的适量标准;二是旅游要素与区域空间的优化,从整合区域自身旅游优势出发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体系,确定不同旅游景点及旅游资源要素的开发方向和旅游功能建设重点;三是区域宏观空间网络组织优化,即从区域竞争和合作的角度,明确区域及区域内
旅游要素的发展空间定位,在处理好区域内各要素及要素与区域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空间服务范围,形成利益互动的网络组织优化。
1.时间上把握旅游周期的动态变化
旅游系统不但有空间横向组织的系统化,而且还有时间纵向组织的层次化,从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看,早期往往自发地出现一些面向高风险偏好旅游者的替代性产品。
随着旅游产业的崛起,伴随着旅游成本迅速下降,大众旅游产品在规模上迅速膨胀;而替代性产品的增长则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程度上。
基于以上认识,从时间组织出发,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优化应注重旅游产品及旅游要素开发的时间差异化和规模化,其优化主要措施应坚持:第一,对于大众旅游产品而言,在近期小范围地集中开发部分景区,确保其快速增长。
在中远期扩大开发的空间范围。
总体而言,大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不断实现规模化;第二,从近期到远期,替代性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实现下面的转变:由被动性的开发转向既迎合市场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开发,市场的受众面由高风险偏好的旅游者逐步转向中等风险偏好的旅游者。
总体上,替代性旅游产品应不断实现个性化。
2.引导合理的旅游消费观念
旅游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应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为中心,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消费是一个互动的系统,旅游消费可以成为旅游产业布局调整的指针。
旅游产业布局优化对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应具有超前性,能够引导消费者的消费。
因此,在进行旅游产业布局优化之前应对市场的需求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并有前瞻性的眼光,形成对旅游消费的正确与良性的导向。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热点太热、热点过于集中,以致于一些热点景区连文化修缮保护的时间都很难找到。
如果能够很好的从战略上对消费者予以引导,既有利于热点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开发与保护,又有利于相对冷门的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业建设的均衡发展,从而为全国旅游业的均衡发展提供条件。
3.坚持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结合型转变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一定时期内追求适当的数量规模是必要的,即采取追求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但要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必须要实现由传统的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结合型发展模式的转变,逐步降低旅游产业对物质旅游资源的依赖程度。
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传统发展模式采取的是掠夺式经营方式,而在数量、质量、效益结合型的发展模式下,则要求旅游产业发展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注意旅游产业规模的适度扩张,又注意旅游类型的多样化,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4.政府适时适度的监测保障
从以上优化手段来看,区域旅游产业布局的优化要着眼于空间的系统性和时间的动态性,在时空变动的前提下旅游产业发展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资
金投入一方面来自政府,而另一方面依赖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市场作用,引导资金流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就在于政府积极有效地发挥监测保障机制,引导资金流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
对此,在规划近中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路径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其主要职能
包括:第一,在规划的近中期,政府必须对致力于发展大众旅游的重点地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的投入,以形成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
尤其重要的是,政府需要改善区域的可进入性,使旅游交通得到畅通便利;第二,加强对目的地的营销力度,确保充分的目的地信息到达主要的客源市场;第三,根据旅游时空的变动,适时引导旅游项目的开发,政府应积极主导一系列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