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蔡建涛
来源:《时代经贸》2014年第08期
摘要:在全球产业和技术竞争加剧、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和劳动力资源呈结构化失衡的今天,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简要阐释了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等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最后对我国各次产业的调整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简要预测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发展趋势
1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根据发展基础、资源环境、周边(国际)竞争和对未来的研判而确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手段,主要包括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两个主要方面。

结构优化是指促进国(行政区域)内的产业建立更加平衡、更加协调的关系以实现较好的市场适应性和生产效益,具体而言即为对产业的数量规模进行适度调整和布局优化,以建立协调平衡的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和作用。

层次提升是指推动产业从较低级的生产形式向较高级的生产形式演化,如某地的矿产品业从选矿冶炼输出初级矿产品的初级产业层次发展提升为输出高附加值的合金和高技术产品的高级产业层次,产业层次的提升一般要结合本地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延伸方向。

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调整资源(原材料)供给、产业政策导向、税收政策调整等影响产业结构的特定决定性因素来实现。

2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国家创新力。

创新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点。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创新驱动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而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提升了人类的劳动生产率,让人们在从事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农业生产之余,有更多的精力对农产品进行再加工再生产和贸易流通以获取更高层次的满足,促使了原始手工业和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乃至之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无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力在起着主导推动作用。

因此,国家的创新力越强,在提升劳动生产率方面就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就能够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解放出来,从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而一个国家的创新力,除了在历史长河中孕育的民主精神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也非常重要。

因此,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教育培训产业,重视高等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和增强国家创新力,既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

2.2 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关系一国的综合竞争力。

如果一国拥有充足的劳动适龄人口,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处于较低水平,则该国在发展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集约化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低层次的第三产业方面必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在高技术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发展方面则将受到较为明显的限制,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将受到劳动者素质和能力问题的限制。

如果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处在较高的层次之上,则一方面劳动者对不同行业的适应性较高而能够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转移,可以保障国家的产业调整政策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对于我国农村的巨大富裕劳动力资源而言,如果能够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技能,可以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较高也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也当处在较高的水平之上,这样对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集约化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低层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言是将产生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的,但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业而言则是非常有利的。

也就是说,从产业发展的层次上来看,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和就业技能,将能够对我国的产业向较高层次发展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2.3 市场需求结构。

人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们的这种渴望和需求同样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

受限于较为低下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传统的农业经济时期主要以生产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食物的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持续提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的在保障生存需要的同时,有了更大余力发展对工业产品、知识产品的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由此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高集约化、高知识含量、高科技含量演化,促进工业产业、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今天,人们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需求,支撑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咨询、文化娱乐、环境保护等高智力、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而人们的需求结构,又受到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自身收入的影响,因此,如何合理确定劳动者报酬,促进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共同提升和共同发展,让人们在满足基本生产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有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需求,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优化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4 产业政策作用。

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已逾20年,曾经在我国执行过较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已微乎其微,但政府高度集中的政策和其他各类资源仍然可以保持对经济的高度影响,特别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和产业政策导向对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如果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能够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具备科学性、持续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将能够为国家(区域)的产业结构的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施加较为正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但如果朝令夕改或违背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不顾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实际,则不仅不能起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还将阻碍当地产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自发调整和优化发展。

2.5 外资投资结构。

外资对我国的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乃至整个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外国资本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资金、技
术和管理上的瓶颈问题,带来了大量的外汇,为我国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日益健全完善,国家对外国资本的结构性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并通过《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形式加以区别化的引导。

这是因为外国资本在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规模较小和层次较低的外国资本,进入我国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我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许多企业主要从事“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贸易,这样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高能耗的产业对现在的中国而言已经不是必须乃至是需要深入调整的了;但许多跨国公司和大型资本在瞄准我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多地希望开拓我国规模庞大、日渐开放的市场,保持其在国际产业体系中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因此注重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应用和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而这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3 结语
我国经济在经过建国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和科学的国家产业体系,但仍然存在产能全面或区域性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和劳动力资源呈结构化失衡等种种约束和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在一次产业上,要持续增加对农业的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接二连三”,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二次产业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完善和提升能源、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以信息化和技术改造等手段提升和调整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在三次产业方面,要努力消弭体制和政策的障碍和壁垒,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挥其在吸纳就业、经济增长以及对一、二次产业的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我国在全球产业和技术竞争加剧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目标,就必须从产业发展规律出发,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积极面对各种矛盾,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应措施[J]刘芳;倪浩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5)
[2] 比较优势因素变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盛朝迅经济纵横2012(08)
[3] 后危机时代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夏海清中国市场2012(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