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

课程报告课程名称早期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报告题目早期教育中的家庭教育院系学前教育系专业学前教育姓名吴紫玲学号************* 二〇一五年六月浅谈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13301班,吴紫玲,2013010830101,2015/6/28)[摘要]蒙台梭利的思想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期间经过了高潮了低落期,到现在的重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也尤为重视。

选择蒙台梭利幼儿园的也不占少数。

可是许多家长对这些外来物并不了解。

本文试图从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幼儿的影响来介绍给家长。

当中会结合自己实习的幼儿园做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蒙台梭利思想;影响;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台梭利教育即传入我国。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接触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一经引入,即受到国内幼教届的好评与欢迎。

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教育部长蒋梦麟先生评价蒙台梭利教育:“教具颇多,但不甚经济,中国多采用设计教学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购置教具。

”1949年,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对蒙台梭利教育批判否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境外的幼儿教育交流日益迅速,自此拉开了蒙台梭利在我国幼儿园应用的序幕。

[1]由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目前已遍及全国。

但是,目前的蒙台梭利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更有一些蒙台梭利培训机构由于师资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领悟尤为甚浅,成效不佳。

他们大多数注重形式主义,忽视了最重要的思想内涵。

因此,影响到幼儿的工作的侧重点。

早期教育对幼儿是影响深远的,俗语说:“3岁看大,7岁看老。

”幼儿的性格、对待工作的态度在早年就已形成了,并且会影响着幼儿日后的学习与生活。

我会结合前段时间的游戏实习来谈谈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思想原则(一)准备一个自由的环境在蒙台梭利思想中自由是最基础的概念,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认可幼儿有与生俱来的任务,有自己成长的规律,幼儿只有在能够自由选择满足他本能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成长,这种自由选择也只有在为他们准备的环境中才能实现。

蒙台梭利曾说:“不是将幼儿弃之不管,随便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给他准备一个可以让他自由发展的环境。

”但是,自由是相对的。

不是一种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它是在规则和范围内的自由。

强调内在的自由要在一种灵活的、适合个人的、而且还是始终如一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发展。

不要让幼儿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尊重规则是基本要求。

这个自由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自由选择教具。

教具想用多久都可以,但是必须放回原来的位置。

而自由选择只受一个条件的限制,就是只有在和教师一起操作过这个教具之后才有权使用。

2.自由交流。

幼儿在教师里可以自由说话,但是声音要很低,不能打扰别人,尤其是正在专心工作的小伙伴。

3.自由行动。

在蒙台梭利教育环境中,孩子可以随意走动,但是要控制动作、保持安静。

由此就能学会自我控制、自律、专注。

幼儿通过行为自我建构,蒙台梭利将其称为“智力行为”。

[2](二)自律脱胎于自由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自律是基本原则,与自由相辅相成。

但内在的自律才是真正的自律。

当自己出错时,通过其他人的纠错会让幼儿变得懒惰和产生依赖感。

纠错的方式越好,越能激发起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加倍努力。

人们在感觉到安全感的情况下才能学习。

如果一个幼儿备受打击,就会阻碍他,毁灭他的自信。

相反,自我纠错显得更加有效。

[2](三)言传不如身教蒙台梭利倡导身教而不是言传。

长期的训诫会引起幼儿的反感,甚至会阻碍他们的发展。

训诫也会造成更严重的自卑心理。

比起言传,身教的影响力更大,更加积极。

如果我们希望幼儿可以说话声音小一点,我们可以压低声音和他们说话,而不是给他们下达“说话小声点”的命令。

环境通常是我们本身,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来影响幼儿,更能让与哦而懂得尊重。

[3](四)尊重每个孩子的“节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不管是快还是慢,关键是孩子能不能集中注意力有些孩子显得比较慢是因为他在为了完善而不停地重复同一个动作,重复动作可以让他增加自信心,我们不能把这个当作幼儿的缺点。

[10](五)从经验中学习我们无法教给孩子抽象的东西,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才能获得抽象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有将幼儿的认知划分为多个阶段。

在幼儿进入抽象阶段之前,是通过具体感官来认识事物的。

那么,就意味着用手,触感运用的同时,其他感也会不断的被用。

幼儿在实际生活经验中学习、认识物体,并有了初步的理解。

根据蒙台梭利的理论,具体可以分为:1.无意识经验。

幼儿需要为未来积累无意识的经验。

2.知识形成。

通过反复练习,在不知觉中吸收知识。

3.意识认知阶段。

灵光一现,进入意识认知阶段。

这个无法预见的时刻属于孩子。

[9](六)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这里指的是激发人类的潜能。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性优良,只要我们尊重这些天性,他就会继续保持优良的天性。

[7]在尊重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尊重别人。

种种相互尊重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有助于建立人人相互关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和谐的社会环境。

教育就是为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准备。

[2]二、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一)培养秩序感,但有时表现为刻板的操作。

蒙台梭利的教室环境是一个生动欢快、舒适的、有利于活动的。

教师里面安静缺不失活泼,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教具按照固定的顺序摆放在多层架上,从最简单逐渐到最复杂,很有秩序,便于孩子使用。

孩子可以在固定的地方从上百教具中找到需要的教具。

各种教具所在的区域是按照不同的学习类别划分的:数学去、语言区、日常生活区、感官区,等等。

[6]在日常的操作中,孩子在开始的时候能够有秩序的排队取教具,用完教具后也能够放回原位。

从我实习的星沙某幼儿园看,孩子似乎对秩序的要求显得更为刻板了。

他们每取一次玩具,每离开一次座位都要轻轻的把椅子放好才能离开。

其中,有一个幼儿拿了7次玩具,就摆了7次椅子。

当两个或者多个幼儿一起玩教具的时候,孩子们要求领教具的孩子必须自己放回去,其他人不需要帮忙。

如果领教具的孩子不放回去,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帮忙放教具。

我们可以看见,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可以培养孩子一定的秩序感。

他们能够按照工作的一定顺序拿取教具,一切看起来都是有规律可循。

但是,有些孩子就已经把这种要求看成是刻板的、没办法改变的。

认为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即使别人需要帮忙,他们也不会帮忙。

(二)培养逻辑思维,但缺乏想象力。

幼儿接触所有的概念都是老师在孩子具有体验之后通过“三步教学”教给他们的。

三步教学法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让孩子给需要认知的事物命名,然后抽象化,帮助孩子掌握语言的同时培养逻辑思维。

[4]三步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有:1命名。

只要求孩子命名出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事物本事。

即抽象命名,而不是具体到某一事物。

如,教师说:“蓝色,这是蓝色。

”孩子就要重复:“蓝色。

”2.让孩子认出来。

该步骤只需要孩子用手指出来即可。

如,教师说:“能给我指出蓝色吗?”孩子就用手指出来。

假如他弄错了,鼓励他更正。

3.让孩子说出来。

教师给幼儿展示某一物体,让幼儿从中抽象概括出这些概念。

如,教师不断让幼儿跟着说蓝色、指出蓝色、最后再说出蓝色。

这样的三步教学法虽然可以让幼儿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但是每次的单一的三步学习难以不让孩子落入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样会禁锢孩子的想象力。

我在实习的幼儿园大班发现到,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

对棋类尤为感兴趣。

也能够把棋类的玩法和规则说的清清楚楚。

从举止言行中完全表现为一个小大人的形象,缺乏童真童趣。

这正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没有的到更好地得到利用,只是受限于三段式的学习中。

[5][8](三)给予的自由权利比较大,但难以幼小衔接。

从前面对在蒙台梭利思想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自由是蒙台梭利思想的最基础的概念,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孩子只要的特定的规则下就能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我选择权利。

在教室中做自己可以做、想要做的事情。

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很大在蒙台梭利幼儿园上学的小孩子难以适应传统的中国教育。

如果不给孩子去读国际小学,孩子在班级内是跟不上整体的节奏的。

原因在于幼儿在蒙氏教育中形成自主选择、自主工作的模式,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则是侧重教师的一味灌输,比较被动式的学习。

很多情况下教师已经在为孩子选择了。

我所在的幼儿园虽然有强调蒙氏的学习,但是老师也难以脱出传统的思想。

当要进行区域活动的开展时,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机会。

而是教师给幼儿选择区角。

当某一个幼儿很想到某一区角玩的时候也是不允许的。

可见,该教师也没有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

让孩子逐渐被动的去做事情。

虽然这样能够与小学一部分的思想是相结合的,但是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还是有一定不利影响的。

而学习的整体环境也是填鸭式的为主,因此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统一自己从前的学习模式。

并且,孩子觉得传统的学习模式过于枯燥,难以提起兴趣。

三、建议策略(一)灵活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的理解,结合我们实际情况做改变。

如,幼儿工作时没必要的步骤可以去掉或者减少。

具体表现在,离开座位时摆放椅子的次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更改。

操作物品时,没必要的展示也可以省去。

如,当幼儿已经打开纽扣了,就没必要还要伸手摸四周的边框,验证已经被打开了。

我们在操作中完全可以用眼睛看见教具被打开了。

(二)增加启发性的提问,锻炼想象力。

在蒙台梭利的三段式教学法中,我们可以看见教师不断重复同样的句子。

虽然可以让幼儿简单的学习,但是却没有启发性的提问,难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引申其他的提问,拓展孩子的想象力。

而不是停留在“是什么”上面提问。

(三)还给幼儿自主权。

中国的教师总是对幼儿的要求很多,导致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或者让幼儿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很多情况下,教师适度的放手,让幼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教师只要在一旁充当一位观察者和引导者即可。

当教师觉得必要的时候才介入,这样会更加好。

参考文献[1]刘文,林红霞.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6).[2]夏洛特·普桑.蒙台梭利教育精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31~46.[3]时松.蒙台梭利教育法引入我国初期的特点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4).[4]悫生.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设施[J].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5号.[5]樊丰富,罗巧英.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1)[6]陈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7]钱智修.蒙台梭利女史小传[J].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3号.[8]兰小茹,宋茂蕾.蒙台梭利语言教育[M].长春: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9]]朱长超.思维的历程[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10]]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修订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