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21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21-03
至美无形——美之“相”论 ——论柏拉图《会饮篇》之“美”
冯 丽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摘 要:柏拉图在《会饮篇》这篇对话中从对“爱”的赞美,到对具体美的分析,最后提出的关于“美本身”的观点。这种美的相论对西方的美学文艺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柏拉图《会饮篇》中的关于“美”的观点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层面进行了相应的梳理。 关键词:相;理念;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会饮篇》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柏拉图最伟大的两篇对话之一,“要么比《国家篇》更伟大,要么稍次之。”它也是柏拉图所有对话中,最为活泼生动的,对其老师苏格拉底形象的描写和刻画也是最具魅力和最为细致动人的。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表达了自己的崇高信念,隐而不见的事物高于可见的,至美无形,它是永恒而最为重要的。 对话,是由第一个发言人斐德罗对爱神的赞颂开始的,爱是这次对话的主题,也是达致 “美本身”的向导。由谈论凡人之爱,转到神之爱。人们最初爱的是可见的肉身之美,然后爱的才是不可见的美,也就是美的灵魂。但是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爱下去,接着爱美的思想和观念,并且因为在这种“真爱”的作用下,不断升华。这样在美的汪洋大海中,就越来越接近美本身。最后,发现或“看到”那不存在于任何具体事物之中的“美本身”是绝对、简洁、无形而永恒的。 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的关于“美”的观点,毫无疑问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西方的美学文艺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柏拉图《会饮篇》中的关于“美”的看法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层面进行了梳理。 一、序幕之喻 会饮,在古希腊时代人们为了庆祝一些事情,往往会举行私人性的聚会,宴饮前有一些祭祀神的仪式。仪式过后饮酒作乐,常有艺妓助兴。但对话
中的这次宴饮是以哲学讨论代替通常的娱乐节目。“在古典希腊时代,这种以谈论轻松话题为主旨的聚会司空见惯,大家通常会在竞技或者节日之后聚在一起谈论一些看似比较轻松的话题。这种聚会没有中心人物,参加者只是在随意的谈论中逐渐将话题聚在某一个或两个人身上。不过,苏格拉底在当时声名卓著,因对人家一般认定的说法提出质疑而每每成为这种聚会的中心人物。”[1]在这席谈话中知
识渊博而又善辩的苏格拉底自然成为中心人物。会饮还成为了古希腊的文学题材,“在古希腊文学中以“会饮”为题材的作品不少,可惜传下来的不多。”[2]如苏格拉底另一个非常优秀的弟子色诺芬也写过一部《会饮》,而且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苏格拉底文学”作品。柏拉图的这篇《会饮》的主要人物有苏格拉底、阿尔基比亚德、阿里斯托得姆、厄律克西马、阿伽松、鲍萨尼亚和斐德罗。起因于阿伽松的第一部悲剧获奖,第二天他和他的歌队举行谢神的庆典。接下来的一天在他家里举行了这场宴饮。其叙述事方式采用的倒叙和间接叙述,作者本人当时并没有在场,而是以阿波罗多洛作为整篇对话的转述人,但是他当时也不是在场者。只是从当时对话在场人之一——阿里斯托得姆那里听来的。他向格劳孔讲述这次会饮之事。于是,这篇精彩的对话在多次转述中向我们徐徐敞开。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一向喜欢光着脚板的苏格拉底,这次竟然刚洗过澡,穿戴整齐,而且还
收稿日期:2012-11-15 作者简介:冯丽(1978—),女,湖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学,心理学,哲学。 22
穿了一双漂亮的鞋子,“这在他不是常有的事,这你知道,他平时老是光着脚走路。”[3]苏格拉底虽说是为了照顾主人的面子,但这是否是一种预兆?意味着他要发表重要的观点。 二、“Epagoge”认识美本身的脚手架 在柏拉图思想中,有几种方法不但十分特别,而且历来影响也不小。以下几种方法都是影响比较大的认识方法: 1. 回忆法(anamnesis)。回忆,在柏拉图看来是指觉察的状态。他把心灵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处于分察觉的状态,另一部分是处于觉察的状态。我们对一件事情本来是认识的,后来忘记了,成为(lethe)的状态,现在要将它提到mneme的状态去。在《费都篇》中,柏拉图举了六个例子来阐释回忆: (1)有一件东西想到这件东西的主人、所有者; (2)一个人有甲和乙两个朋友,现在看到甲,回想起乙来; (3)由一件东西的一张图,回想起这件东西的主人; (4)由这个人的像回想起另一个人; (5)由这个人回想到他自己; (6)从具体实例回想到“相”。[4] 2. 假设法(hypothesis)。古希腊哲学研究专家陈康先生认为,柏拉图所说的“假设”包括了现在通常所说的“假设”的意思,但还有一些是和通常“假设”不同的意思。thes是“放”的意思,hypo是“在下”的意思,hypothesis就是放下一件东西,以它作为推论的基础。我们用它作为出发点,去进行推论,寻求认识。柏拉图所说的“假设”有根本不同的两种,即从一点出发,可以从两种不同的方向进行推论,一种是向上推论,一种是向下推论。[5] 3. 辩证法(diolectic)。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关于辩证法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在前期对话之中,辩证法这个词的最初词义就是苏格拉底的对问答法,也称为苏格拉底式诘问。在中期对话《国家篇》中,他认为辩证法是高于其他一切学科的学问,它能认知“相”以至最高的“善”,相当于后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到后期对话《智者篇》和《政治家篇》中,辩证法就有一分为二的意思,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法,也就是寻求一和多的辩证关系的方法,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6] 4. 归纳法(epagoge)。陈康先生从构词学角度对归纳作了详细的分析,epagoge由epi和agoge两个字组成,epi表示向上的意思,agoge是引导,epagoge就是要引导上去。[7](但是与后来培根所主张的归纳法不同,后者的归纳法是指从许多经验事实,通过一些表和规定得出结果。)这四种方法往往是多种交织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只是在某部对话中某种方法突出一些,它们既是对话进行的推动力,又是柏拉图观点的有力支柱。 在《会饮篇》中这几种方法都在场,但是最为凸现的是归纳法。它是达到认识美本身的重要脚手架。要认识“美本身”,开始先爱一个美的身体或物体。而这篇对话的主题和开题都是与“爱”(eros)相关。其姊妹篇《斐德罗篇》也是以爱为主题,但它侧重于可见之美。这篇对话都对爱进行了高度的赞扬: 灵魂离不开爱,把爱看的比一切都高;情欲是它的动力。“迷狂的第四种形式——也就是说,这是神灵附体的各种形式中最好的形式,……这样的人一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真正的美。”(柏拉图著,《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下文中引用《会饮篇》的语句都出自该版本,所以只标出相应的中文版页码。)“当灵魂凝视那少年的美貌时,它就接收到从那个美发出的一股流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说‘情欲之波’的原因—灵魂因此得到温暖和滋润,……,因此灵魂遍体受刺,疼得发狂;然而在这种时候,只要灵魂回忆起那爱人的美,它就可以转悲为喜。……灵魂决不肯放弃爱情。它把美貌的爱人看得高于一切,连父母亲友都忘了。”(第165-166页) 在苏格拉底眼中爱还是一种“迷狂”,是我们人的“主人”。“疯狂有两类:一类是凡俗的,由于人的疾病而产生;另一类是神圣的,由于神灵对我们的行为进行干预而使人产生迷狂。”“神圣的这一类分为四种,并把它们分别归因于四种神灵:预言的迷狂源于阿波罗神的凭附;……斐德罗,爱神既是我的主人,也是你的主人,他主宰着年轻和美丽。”(第184页) 在《会饮篇》中许多地方都洋溢着对爱的无限赞美:爱不仅是最古老的神,而且是诸神中最光荣的神,还是人类(不仅是活人,还包括亡灵)一切善行和幸福的赐予者。“我们看到爱的古老是普世公认的,而且是人类一切做高幸福的源泉。就个人来说,我说不出有什么幸福能比得上做一个温柔的有爱情的人,或者对有爱情的人来说,做被他所爱的青年。……,无论是城邦还是公民,都不可能从事任何伟大或高尚的工作。”“只有爱能使人为了挽救他人的性命而牺牲自己,不但是男人,而且女人也一样。”(第214页)“上苍也尊敬由于爱情所引起的热情和勇气。”“正因为他(阿喀琉斯)如此珍视他的爱人,因此诸神才给了他这种荣耀。”(第215页)“爱实际上就是神人之间和谐的源泉。”“爱的威力是完整的,多方面的,强大的,……爱赐给 23
我们各种欢乐,通过爱我们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取得快乐,当然了,我们凡人能与我们的主人诸神结成友谊也是通过爱。”(第225页)…… 之后,从这个美本身出发到爱别的美的身体,发现这个身体的美也就是别的身体的美。接着,进一步爱美的灵魂,又发现了同样的美。进而,认识到美的法律、美的体制和美的知识,又发现它们共同的美的形式。“到此地步还没有认识那个‘美自身’。要认识‘美自身’,还需要再进一步,经过飞跃,才能认识那个纯粹的美。”[8]“爱的行为就是孕
育美,既在身体中,又在灵魂中。”(第249页)“事情是这样的,想要把握这种爱的秘仪的候选人,要使他的努力得到回报,不能过早地献身于肉体之美。首先,当他的教导者指导他这样做的时候,……到了这一步,他就会设定自己应当爱一切美的形体,而把自己对某个对象限制在恰当的分寸上,视为渺小的,不重要的。 再进一步,他应该学会把心灵美看得比形体美更为珍贵,如果遇见一个美的心灵,纵然他在形体上不美,也会爱上他,并珍视这种爱情。他会期待着与这样的心灵对话,加速养成自己高尚的品质。经过心灵之美,他会被进一步导向思考法律和体制之美。等他发现了各种美之间的关系与贯通,那么他就会得出结论,形体之美并不是重要的。”(253页)“从个别的美开始探求一般的美,他一定能找到登天之梯,一步步上升——也就是说,从一个美的形体到两个美的形体,从两个美的形体到所有美的形体,从形体之美到体制之美,体制之美到知识之美,最后再从知识之美进到仅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最终明白什么是美” (254页) 并进一步看到各种知识之美,而不是像奴隶一样,钟情于某一种个别之美的对象。(如,爱一个少年、一个男人或是一种体制。)在柏拉图看来心灵美高于形体美。如果能看到美的各个方面,就接近了“终极启示”。 三、美的“相”、理念或本身是无形而永恒的 “理念”说被看成是柏拉图学说的内核。“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单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Form)……。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特点。”[9]柏拉图提出,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