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人力资本理论
约翰 ·穆 勒(1806-1837)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一些 思想,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论述道“决定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是“社会拥有 的技能和知识,不论是劳动者本人掌握的技能 和知识,还是劳动管理者掌握的技能和知识”。 可见,穆勒清楚地认识到智力因素,即技能和 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人力资本 理论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从传统经济增长与资 源配置的生产性取向出发,指出教育支出将会 带来更大的国民财富,并且应该由政府向人民 提供教育但不垄断,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人 们能够免费或以极低的费用接受初等教育。
二、沃尔什的人力资本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沃尔什在《人力资 本观》(1935)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力资本概 念,采用“费用、效益”的分析方法,即“现 值折算法",分析不同教育程度学生个人的教育 费用和毕业后因能力提高收入增加的情况得出 各级教育的收益率,回答了上大学或高中是否 值得的问题,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用人力资本的 概念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开辟了人 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
• 美国经济学家明瑟(1922),在其1958年发表 的博士论文《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 中,率先运用人力投资的方法研究收入分配。 认为,人的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人们用于培训 投资的决策不同。其后,在他的另一篇开拓 性论文《在职培训:成本、收益与某些含义》 中,又根据对劳动者个体收益差别的研究, 估算出美国对在职培训的投资总量和在这种 投资上获得的私人收益率。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希· 李斯特(1789一 1846)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 中,提出了“精神资本”概念。李斯特认为 “各国现在的状况是我们以前许多世代一切发 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等累积的结果”, “这些就是现代人的精神资本”。“物质资本” 是由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所形成的,而“精神资 本”是智力和体力的总和,“国家物质资本的 增长有赖于国家精神资本的增长,反之亦然”。 并认为:“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 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 和培养的”。
第一讲 人力资本理论
• 思考题: • 1、人力资本的涵义和特征及其在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 • 2、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沿革。 • 3、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趋势。 • 4、人力资本理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 中的应用。
第一讲 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沿革(早期思想) 1、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但其思想 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那里, 他在著名的《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 济价值。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 配第(1623一 1687)。他在《赋税论》(1662) 中提出,不论征 课到哪种所得或财源上,财富的最后源泉终归是 土地与劳动,并且认为由于人的素质不同,才使 劳动能力有所不同。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
4. 二 战 后,遭到重创的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 迅猛崛起,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难以用传统经 济理论进行解释。二战期间,西欧、日本作为战败国, 其物质资本遭到极大的破坏,但是他们在战后极短的 时间内,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直接威胁到美国的经 济地位,尤其是日本,短短30 年时间内完成了美、 英花费上百年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而另一些资 源条件很差的国家,如“亚洲四小龙”也实现了经济 起飞,创造了“东亚奇迹”。然而,发展中国家战后 同样接受了大量的国外物资财政援助,但其经济发展 速度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解释这些国际经济中的现象? 传统理论束手无策。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
2. 国民收入的增长同总生产要素增长的比较问题。传统 经济理论认为,国民收入是随总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增 加的。但实际上,美国国民收入的增长却快于总生产 要素的增加。 3. 大部分工人真实收入的增加问题。按照传统经济理论, 工人获得的收入(工资)是由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市场价 格,并以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来衡量。但事实上,1949 一1971年,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了41%,平均每 年增长1.6%。其他一些国家同样经历了工人实际工资 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对于这到底是什么造成的,传统 经济理论很难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他把“技巧”视为土地、资本、劳动之外的第四生产要 素,认为“有了这种技术时一个人所做的工作,等于 没有这种技术时两个人所做的工作。” 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 斯密(smith Adam,1723一1790)对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进行了 系统的分析。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1779)即《国富论》中,多次体现了他朴素的 人力资本观。如:斯密创造性地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 本和流动资本。不仅包括机器、工具、建筑物、土地 改良费,而且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民所学到的“有用 才能”,这种“有用才能”实际上就是我们后来所称 的人力资本。这是经济史上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 能力视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为了接受 教育所费去的资本是我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的 一部分。
美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索洛在1957年的论文《技 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中,否定了传统增 长理论提出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 素,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决定性因素 的新观点。全要素生产率是索洛在分析经济 增长因素时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在 索洛提出的生产函数中不能由劳动、资本等 生产要素投入解释的产出余值。全要素生产 率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一 国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
西奥多W•舒尔茨的解释
• 在解释工人实际收入大幅度增加的问题时,舒 尔茨认为,把它归因于向人类投资而获得的收 益更为合理。我们观察到每一单位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表面看来是劳动单位不变,但实际上 单位劳动已经因每一工人的人力资本的逐渐增 大而增大,复杂劳动取代简单劳动,使创造的 价值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因而, 更合理的做法是,将工人真实收入的增加看作 人力资本所获得的报酬。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
• 舒尔茨在思考传统经济理论所遇到的诸多挑战 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传统理论“缺乏一个完 整的资本概念”,在对“残差”的组成和原因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他认为,一定有重要的生 产要素被遗漏了,这个要素就是人力资本,进 而主张放宽资本概念,将人力资本纳入原来的 资本概念中。同时,对于以上经济学难以解决 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
三、对人力资本的系统研究
•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 条件的发展,以及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 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经济学家开始 对人力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战后西方经济理 论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宏观 经济学的兴起和经济发展理论的逐步成熟,使人们对 于诸如总投资、总收入、总储蓄和总消费之类的总量 关系探讨日益深入,进而发现,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来说,相同的实物资本总投入量会带来差别异常悬殊 的收益增长。对这种差别的进一步研究,是现代人力 资本理论产生的前提。
•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弗里德· 马歇尔(1842一 1924),在《经济学原理》中对人力资本问题 作了较多的论述。他明确提出国家财富包含 物质和非物质的因素,“科学的知识”,可 以被视为世界的财富。他认为,对人的投资, 尤其是教育投资是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 马歇尔虽然没有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 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出现了与“物质资本”相 对应的“人身资本”一说。
西奥多W•舒尔茨的解释
• 针对资本 ——产出比率的长期变动问题,舒尔茨认 为:对这一比率的估测“仅仅涉及了全部资本的一部 分。特别不幸的是,它们把各种人力资本都排除在 外。而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无疑要比再生产性(物质) 资本高得多。 • 对于国民收入增长与总收入增长速度差别的原因。 舒尔茨认为,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与生产规模成比 例的收益;另一个是投入的质量已经有了巨大改进”。 这两种可能事实上都已经发生了,但长久以来被忽 略了,特别是后者。投入要素质量的改进同时发生 在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上,而后者的改进可能更 为重要。
•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767一1832)在《政治经济 学概论》中提出:“当任何职业(不管是高级职业 或是低级职业)所需要的技巧,只通过长时间 和代价很高的训练才能得到的时候,这种训练 每年必须支付一定费用,而这些费用的总和构 成累积资本。” “教育是资本,它应当产生 和劳动的一般报酬没有关系的利息”。萨伊的 思想体现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 收益的关系。
西奥多W•舒尔茨
• 尽管人力资本很早就引起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注意,但 正统经济学并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本理论纳入经济学的 核心内容中,明瑟的研究也未能广为人知,真正确立 人力资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并系统阐释人 力资本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 1960 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舒尔茨以会长身份发 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主题演讲,系统阐释了人力 资本问题,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掀起了研究人力资本 的热潮。1979年,舒尔茨因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 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财富。 他不仅继承发展了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使之成为 系统的正式的经济学理论,丰富了经济学领域的研 究内容,而且在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将人 力资本理论应用到多个理论体系当中,如经济增长 理论、农业经济学等,不但在实践中验证了该理论 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更加凸显了该理论对整个经济 学研究的深刻影响。此后,同一时期的经济学家贝 克尔,从微观角度讨论,弥补了舒尔茨人力资本理 论的不足,而80 年代,罗默、卢卡斯等人进而结 合时代背景,在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和主题 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扩展和深化,提出了“新增长 理论”,从而发展了当代人力资本理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
• 传统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本质上把物质因素作 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国民收入分配论的基 础是生产三要素理论。传统资本理论遇到的挑 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资 本——产出比率的长期变动问题。传统 经济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积累的真实资本 比土地、劳动更多,鉴于资本的不断增加是比 较廉价的,必然导致进一步使用资本。但是, 事实上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与产出相比,资 本的使用更少。(库兹涅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