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数学案例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数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

在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传统教学理念下,十分重视对数学性质、定律的传授,及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使用,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根据这一意图,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分配率并熟练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
本学期学校来了4位新教师,总务处需要为老师购买办公桌椅,了解到的价格情况:办公桌第张100元,每把椅子40元,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总务处算一算,为新教师购买办公桌椅一共要多少钱?
2、学生列式计算汇报:
(100+40)×4100×4+40×4
=140×4=400+160
=560(元)=560(元)
3、表扬学生用两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式子。


二、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比赛(分男女两组):
65×17+35×17(65+35)×17
28×42+62×42(28+62)×42
40×25+4×25(40+4)×25
做后讨论,感到计算结果相同,但计算的简便有所不同。

2、两题中自己选择一题计算:
(62+38)×88 62×88+38×88
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让学生经历两轮的竞赛,探讨取胜之法,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初步形成乘法分配律应用的可逆性的表象。


三、开拓思维,验证猜想
1、观察前面五组题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发现。

生1:(A+B)×C=A×C+B×C
生2:(○+□)×△=○×△+□×△
生3:(老+师)×邱=老×邱+师×邱
……
2、提问:同学们肯定已经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规律,可是,是不是所有的数学都适合这个规律呢?你能不能再举例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学生自由举例。

在学生所举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算式。

以98×21+2×21=(98+2)×21为例:
左边表示98个21加上2个21,一共100个21,左边也是100个21。

等号两边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所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

其他算式所表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3、归纳:尝试用数学语言概括规律,再对照书本,规范语言。

四、辩证思考,灵活运用
1、怎样简便怎样算
(1)(8+92)×537×42+63×42
(2)101×4518×16+17×16
(3)(100+40)×432×5+8×5
学生先观察,再交流方法。

生1:像第(1)组的题目,还是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单。

生2:101×45这题,101接近100,我把101改写成(100+1),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就很简便。

师生一起加以肯定。

生3:18×16+17×16这一题我觉得怎样算都不简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