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息:Gary Gereffi, John Humphrey, Timothy Sturgeon.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An Analytic Framework. Working Paper January, 2003(全球价值链治理:一个分析框架)学习和推导者:价值链学习小组日期:2017年5月6日* iPhone、IPAD价值链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源泉,价值链案例研究必看文献。
*价值链的最好启蒙文献。
强烈推荐,并强烈建议结合译文多读几遍英文原文。
*译文约20000字。
1分钟速读上次的推文「全球价值链与创新体系: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学习机会?」中,感觉这篇文章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且其中很多知识点来自格里菲(Gereffi, G., Humphrey, J. and Sturgeon,T. ,2005.「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2(1):78-104)。
因此,我们重新研读Gereffi et.al (2005)这篇文献,并选择了其相对应的2003年的工作论文进行了翻译(我们认为工作论文一般比正式发表的文章内容详细,更能发现文章中问题。
)该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模式。
综合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生产网络、技术能力和企业学习的理论知识,识别出三个关键变量,并用此来解释和预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这三个关键变量分别为:1)交易的复杂程度,2)交易可编码性,3)供应商能力。
该文进一步利用该理论框架对服装、自行车、农产品和电子产品四个行业进行了简短的案例研究,强调了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然而,简化的理论无法解释和预测所有结果,制度、地理和社会环境以及路径依赖也会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该文对未来可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理论框架可应用于全球价值链现有的和新的研究上(如对中国高铁行业的案例分析将非常有意思),运用该理论优化产业升级的政策工具,以及开发理论模型中关键变量的测度方法。
重要知识点1.国际化(Nationalization)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国际化」(Intenationalization)是指经济活动跨越国界的地理分布。
「全球化」(globalization)意味着这些国际分散活动的功能整合与协调(Dicken 1992:5. Dicken, P. (1992) Global Shift: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2.全球商品链(GCC)和全球价值链(GVC):(1)一些研究对商品链、价值链不做区分。
研究者们曾采用了不同的称谓,如价值链、商品链、生产网络、企业网络、价值网络和投入产出分析等。
(2)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s,GCC),以商品为分析单位,提供了系统性的分析,解释全球经济的生产、贸易和消费。
在全球商品链有两种管理结构: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与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r)的商品链。
实力强大的全球买家(主要是零售商和品牌商家—「没有工厂的制造商」)是形成全球分散化生产和分销网络的主要驱动力。
「生产者驱动」基本上是由垂直整合的跨国制造商创建的生产系统。
「买方驱动」认识到全球买家的作用,突出了设计和营销在启动全球生产系统活动中的重要性。
全球商品链的研究中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以一项商品为分析单位,该研究方法主要是从零部件和其他中间产品贸易的统计数据上进行分析,而全产品贸易数据分析掩盖了背后的增加值贸易、企业内部和企业间贸易、以及链条中产业组织结构、企业治理模式等问题。
(3)GVC实际上是对GCC分析框架的扩展和深化。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2002)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做出了定义: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活动,该生产链涵盖商品生产与服务环节,这种连接通区域的生产、加工、销售、回收等环节的跨国性生产络,可被解读为一种全球性的价值链。
众多参与企业通过承担不同环节的功能,捕获各不相同的利润,并且通过与主供应商以及跨国公司的协调实现该链条的持续性运作。
相对于全球商品链,GVC更加侧重于主要侧重于链条中产业组织结构、协调、治理和权力的问题。
它关心的是了解全球产业的组织分化及其后果。
GVC的分析进一步扩展到对服务产品分析。
//END//全球价值链治理:一个分析框架Gary Gereffi, John Humphrey, Timothy Sturgeon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模式。
该文借鉴了三个领域的文献:交易成本经济学,生产网络,技术能力和企业学习,我们识别出三个关键变量,并用此来决定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这三个关键变量分别为: 1)交易的复杂程度,2)交易可编码性,3)供应商能力。
该理论预测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会如何随着这些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对服装、自行车、农产品和电子产品四个行业进行了简短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然而,简化的理论无法解释和预测所有结果,制度、地理和社会环境以及路径依赖也会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该理论推进了先前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探讨。
本文的最后部分对未来可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包括将本文理论框架应用于全球价值链现有的和新的研究,运用该理论优化产业升级的政策工具,以及开发理论模型中关键变量的测度方法。
引言过去几十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和工业组织领域。
当代经济最重要的两个新特点是生产全球和贸易全球化,这种全球化趋势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能力的增长,以及跨国公司的纵向解体,同时这也正在重新塑造它们在制造业的创新、设计、营销、服务和高附加值部分的核心竞争力。
这两个转变一同为现代行业中各种网络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这些行业一般位于公平交易市场和大型垂直一体化公司之间。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企业战略和行业结构,而且影响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升级或未能升级的方式和原因。
本文的目的是,构建一种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全球生产系统如何协调。
本文进一步指出了,该理论模型框架在评估全球市场中生产行业的治理结构转型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
1全球经济中的链条和网络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国际贸易和工业组织变化本质的出发点是理解增加值链(增值链)的概念,增值链概念是由研究企业和国家战略的国际商业学者提出的。
最基本的形式是:增值链是“技术、材料和劳动投入相结合的过程,过程中形成的投入被组装、销售和分配。
(In this most basic form, a value-added chai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technology is combined with material and labor inputs, and then processed inputs are assembled, marketed, and distributed.)。
单个企业可能只参与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者它可以被深度的垂直整合......(Kogut 1985:15)。
Kogut 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计的基础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作用。
虽然比较优势的逻辑有助于确定国家应该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但竞争(或企业特定)优势影响到企业应该把资源集中在增值链中的哪些活动和技术。
这些观点认为,领导型的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创造增值链,这些企业基于各地的比较优势设计国际化战略。
价值链的观念与对企业和行业内的生产结构分析的研究相伴而生。
K rugman (1995:332)通过将一个生产过程分解成许多地理上分离的步骤来定义企业“切分价值链”的能力。
Arndt和Kierzkowski(2001a)使用术语“碎片”来描述生产过程不同部分(环节)的物理分离。
他们认为,这种分离在国际层面上是新的。
在公司之内或公司之间,不同国家的生产可以形成一种跨境生产网络:“所有权的可分离性是跨境共享生产中组织结构的重要决定因素。
在所有权不可分离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和国外直接投资可能发挥主导作用;在所有权可分离的情况下,公平市场交易关系是可能的,国外直接投资显得不太重要。
”(Arndt和Kierzkowski 2001b:4)。
换句话说,跨境生产具体概括为在两个选择:纵向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或公司之间的正常公平市场交易。
(vertically integrated multinational firms or arm's length trade between firms.)Feenstra(1998)将这一想法向前推进了一步,将全球经济中的“贸易一体化”与生产分解”联系起来。
世界市场通过贸易的日益一体化带来了跨国公司的分化,这些公司发现,把非核心制造和服务活动“外包”出去(外包给国内或国外),会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这也导致了零部件和其他中间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Yeats 2001)。
在20世纪90年代,格里菲(Gereffi)等人开发了一个称为全球商品链(GCC)的新框架,将增值链的概念直接与全球工业组织相联系(见Gereffi和Korzeniewicz 1994; Gereffi 1994; Gereffi 1999; Kaplinsky 2000; Gereffi和Kaplinsky 2001)。
这项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全球买家(主要是零售商和品牌商家—“没有工厂的制造商”)日益增长的重要性是形成全球分散化生产和分销网络的主要驱动力。
他将这些“买方驱动”的链条与他所谓的“生产者驱动”链相对比,发现“生产者驱动”基本上是由垂直整合的跨国制造商创建的生产系统。
“买方驱动”认识到全球买家的作用,突出了设计和营销在启动全球生产系统活动中的重要性。
它引起了在全球生产和分销系统中行使权力的各种参与者的关注。
这种基于现场的全球商品链研究方法,特别是在显示零部件和其他中间产品贸易的统计数据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见解。
单独的贸易数据掩盖了重要的组织变化,因为它不区分企业内部和企业间贸易,也不区分正在形成的全球外包关系的各种方式。
1.1 更精致的全球生产布局理论- 全球价值链框架虽然国际商业文献对全球产业组织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是它们基于全球生产组织二元论掩盖了重要的变化,二元论即市场关系和企业垂直一体化层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