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C.尾联慷慨陈词,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表现了文天祥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的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方式。
故答案为C。
2.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3.“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答案】1.示例:诗人用“蓬”“雁”自喻,写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般出使边塞,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自己的惆怅、孤寂之情。
2.示例:茫茫大漠,无边无际,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儿风声,只有一缕袅袅青烟,直升天际;一条大河静静流滴,圆圆的落日孤悬,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3.B【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归雁”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作答时要注意突出沙漠的荒凉和景物的单调。
3.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
A的句意为: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B的句意为: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C的句意为: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D的句意为: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故选B。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丹阳送韦参军①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②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①丹阳:地名。
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江苏镇江)。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参军:古代官名。
②心知:犹知心。
指好友。
1.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地)前往________________(目的地)。
2.简析“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丹阳(郭)江北2.“秋”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
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道明愁绪。
3.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伤感孤寂之情。
【解析】1.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日晚”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
4.古诗词赏析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修辞角度: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炼字角度:“重”“寒”二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
描写角度: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1.赏析诗句。
可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奔腾。
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诗歌通过歌颂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士,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别历下二首(之一)晁补之来见红蕖溢渚①香,归途未变柳梢黄。
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②。
注释:(1)渚:水中的小陆地(2)汶阳:汶河之北。
古时有济南到开封经汶河水路。
1.本诗前两句写了芙蓉香和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自选角度赏析本诗第三、四句的妙处。
【答案】1.柳梢黄来时的愉悦和去时的伤感(表现作者对济南的不舍和怀念)2.运用拟人,赋予趵突泉以人的情感,通过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前二句运用“红蕖(芙蓉)香”和“柳梢黄”两个意象,叙写了来济南时的欣喜和离开时的感伤,采用借景抒情(谐音双关)的方法,表达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
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语句“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用‘殷勤’赋予趵突泉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叙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表现出诗人离别时济南时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1.属:适逢。
2.幽人:此处指邱员外。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二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答案】1.怀君思念友人2.(示例1)运用以声衬静(反衬)的手法,以“松子落地”之声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1.考查这首诗的诗眼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如“怀君属秋夜”一句中的“怀君”就是诗眼。
概括了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思念友人”。
也就是说诗眼“怀君”,是对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
2.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
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
而“松子落地”又是以声衬静的手法,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以达到想人的效果。
这两种手法的作用只有一个,即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效果,一定要把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唐)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