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

重庆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郑之鄙人学为盖①。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②。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刘基《郁离子》)补充注释:①盖:雨具。

②桔槔(jié gāo):一种从井里汲水的工具。

4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B.郑之鄙.人学为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患.有所不辟也D.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微斯.人,吾谁与归2.把语段(一)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二)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B.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C.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D.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4.请简述语段(一)中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请从语段以外另写出一条成语,概括两个语段所表达的共同观点。

【答案】1.C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要求“所以”“动”“忍”“曾益”解释准确,整句通顺。

)3.A4.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述“生于忧患”的道理,然后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总结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防微杜渐、曲突徙薪等。

【解析】1.A狱官/贤士。

B边境,边远的地方/鄙陋。

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C 都是担心,忧虑。

D乃,就/代词,这。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所以,用这些来……。

动,使……惊动,震撼。

忍,使……坚韧。

曾,通“增”,增加。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A.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本文首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甲文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启示我们凡事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收获;二、凡事须防患于未然,就是“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因此可以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成语来概括。

【点睛】译文甲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制作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

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

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

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

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干旱连续两年。

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

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军服。

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岁月B.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如同C.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D.言和.而色夷和:谦和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C.自谓少时用心..之盛而骄乡人者..于学甚劳D.诋我夸际遇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1.A2.A3.C【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中的“岁”是指“每年”,不是“岁月”。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掌握。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博士”是指当时掌管经常传授的学官;现在的意思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

作者赠他这篇文章,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强调学习的“勤”,来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

所以,C项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

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

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1.A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A,即: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译为: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

刘表对庞公说:“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111.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遗”:留下。

“独”:只有。

“未为”:不是,并非。

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B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原文只是说“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没有说到“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