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_PPT幻灯片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_PPT幻灯片


低 常 期 稍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绝对不应期
意义:连续刺激不可能引起AP的融合
AP产生的最大频率=1/绝对不应期 (理论值)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及其产生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 和记录方法
(二)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 细胞未受刺激时 膜两侧的电位差。
(三)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时, 细胞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的 一次迅速而短暂 的可扩布性电位。
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一)通过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 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激素等 主要分布:肌细胞的终板膜、神经细胞的突触
后膜及某些嗅、味感受细胞的膜中。 作用:产生局部电位
例:终板膜化学门控通道
2.电压门控通道
主要分布: 神经轴突、骨骼肌、 心肌细 胞的一般细胞膜上。
ATP
cAMP
一些蛋白质磷酸化
PKA
2. 乙酰胆碱+受体
Go蛋白 激活磷脂酶C
磷脂酰肌醇 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
一些蛋白质磷酸化
PKC
1 第一信使:激素、递质等 2 效应器酶:腺苷酸环化酶、磷酯酶C等 3 第二信使:cAMP、IP3、DG、cGMP、
PG、钙离子等 第二信使学说
(三)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 信号转导
酪氨酸激酶受体: 膜外部分 跨膜a- 螺旋
膜内肽段
识别相应配体
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肽类激素(如胰岛素)、细胞因子(如NGF)
细胞膜上酪氨酸激酶受体
膜内侧肽段的蛋白激酶被激活
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细胞功能改变
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膜电位状态
极化
去极化 反极化 超射值 复极化 超极化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 的状态。 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 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A P 的 波 形
AP的特点:“全或无”现象 AP的意义:兴奋的标志
1.进入“细胞3” 2.返回“细胞1” 3.结束
4.返回主菜单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性: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和阈刺激
条件: 1 刺激强度 2 刺激持续时间 3 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刺激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 *离子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
阈刺激
阈值: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 固定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 小刺激强度。
作用: 产生动作电位
跨膜电位控制
例:钠通道
3. 机械门控通道
机械刺激通过某种机制使机械感受器细胞膜上的 通道开放,产生感受器电位。
例:听觉毛细胞、肌梭等
各种门控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特点: (1)速度相对较快 (2)对外界作用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
1. 肾上腺素+受体 Gs蛋白 激活腺苷 酸环化酶
阈 刺 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的衡量指标:阈值
兴奋性∝1/阈值 例:
指 标 A肌肉
阈值 兴奋性
0.7V 较大
B肌肉
1.2V 较小
(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 中兴奋性的变化
分期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零 对任何刺激不起反应
相对不应期 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超 常 期 稍高于正常 对阈下刺激可起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