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如何走出困境(可编辑) 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如何走出困境XX县公路管理局是我县从事公路养护、建设、路政管理的行业管理机构是省市公路主管部门与县政府条块结合管理的事业单位。 全局在册干部职工人其中在职人退休人。 担负我县境内公里列养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工作局机关定编人(含路政大队)下辖公路养护中心、路政执法大队、飞天公路建设公司三个二级单位。 其中养护中心具体负责全县所有列养公路的养护工作目前是我局从业人员最多、困难最大、矛盾也最多的地方。 我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根据省市公路主管部门要求从**年开始历经年多期间反反复复矛盾重重目前处于欲进无门、欲罢不能境地。 成为制约我局和谐发展的“瓶颈”本文就我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如何突破“瓶颈”逐步建立健全我县公路养护体制、机制实现我县公路养护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作一初步探讨以供参考。 一、几年来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概况长期以来我县公路养护体制沿袭计划体制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即省、市公路主管部门年初根据对各个县确定的已纳入全省养护计划的公路里程再根据其等级即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以及公路技术标准(一、二、三、四级)现状分门别类确定养护资金下达全年公路养护资金计划同时下达全年养护质量(好路率)指标。 省、市每年组织一次检查考评并给予一定奖惩。 此模式经过多年运作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主要是干好干坏一个样。 而且由于人事与业务分属地方和省、市公路主管部门条块结合管理。 以至于各级公路管理机构人员急剧膨胀。 加之各级对公路建设非常重视加快了公路建设步伐增大了公路建设投入相应就影响了公路养护的投入特别是近几年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职工工资涨幅很大致使各级公路管理机构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更谈不上加大公路养护资金投入提高公路养护质量了。 以我县**年为例:市公路局计划下达我县公路养护专项投入经费万元。 而我县目前共在职在册养路职工名仅按档案发放个月工资就需资金万元同时每年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需多万元医疗保险金多万元住房公积金多万元。 可用于公路养护急需的水毁修复保畅通、修坑槽等资金已寥寥无几。 更谈不上养路一线工人福利、奖金、补贴发放了。 以至于公路养护事业形成路养不好路况急剧下降干部职工还牢骚满腹的局面。 因此公路养护体制如不改革公路养护事业就谈不上发展。 **年省公路局下发了《湖北省公路行业改革改制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各级公路管理机构要将公路养护与机关分离职工身份进行置换. 既由事业单位职工转为“社会人”然后组织养护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以达到事业单位养事不养人的改革目标。 根据省局改革指导意见我局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从**年开始并于**年月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专班。 实行“三步走”。 第一步将养护人员从管理机关中分离出来实行管养分离第二步通过资质注册登记成立养护公司(中心)第三步通过养护招投标推行养护内部市场化模式。 具体做法是:一是制定改革方案改革方案通过职代会审议、报上级组织批准向每一名干部职工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和解释工作二是委托十堰市一家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全局用于置换的公路房屋、土地、机械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和评估定价总价平到每个养护职工股份职工持股份证带资上岗。 全局用于置换的资产评估值近万元。 月日召开了职代会审议通过了《XX县公路局行业改革改制实施方案》。 月改革工作进入“两个置换”的阶段。 在职职工人中有名职工办理了提前离岗退养名到龄职工办理了退休手续名买断自谋职业的同志与单位彻底脱离。 首批有名养护职工与县局解除劳动关系然后被新组建的中心妥善安置与中心签订新的劳动合同转为中心员工。 在职工身份置换中职工以股权证的形式带资入股养护中心。 **年完善内部养护市场推行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 按照先在支线试点再向干线逐步放开的办法全面推行公路养护合同化管理。 制定了《公路养护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公路养护公司化改革方案》等规章制度并对小修保养实行招投标承包养护和合同化管理将管养公路里程按既定公里数为一个标段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竞标择优选拔中标人与养护中心签订《公路养护目标合同书》把每项工作的任务、质量、责任、奖罚以合同的形式进行检查兑现。 在内部招投标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对支线和交通量不大的线路的路基养护公开招投标二是对干线推行路基招投标将路基养护具体到个人包括路面保洁路面养护工作逐步改由新组建的中心(机械化)管理站负责。 二、改革后产生的主要问题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后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减员效果我局就有名职工协议解除了劳动关系。 但由于许多政策模糊加之对应的配套措施不到位致使改革设想应达到的效果没有出现进而造成干部职工人心涣散不爱岗敬业甚至与单位对立公路养护水平也急剧下滑公路路况不升反降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 养护体制改革后产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养路职工心理失衡:养护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就是要将养路职工的身份置换既按其工龄长短给予一定的补偿将其以前工龄买断并解除劳动 后再根据需要可优先与我局签订新的劳动合同。”社会人“关系成. 但由于参加改制的职工绝大部分都有十年以上从事公路养护工作的连续工龄我局自定的补偿标准与《劳动法》相关规定是否一致还值得商榷。 因此在解除劳动关系后按照局制定的《养护招投标办法》中标后重新鉴定劳动合同的职工工龄长的往往也就是年纪大的比工龄短的也基本上是年轻的待遇低。 因为体力上的限制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年纪大的职工处于劣势心中难免产生怨气。 另一方面由于局养护公司(中心)每年对所列养公路划分为若干标段每年组织一次招投标以重新确定各个标段的养护人这样在养路职工中普遍形成了短期、临时的思想造成养路职工“以站为家以养路为业以养好路为荣”的职业道德丧失工作积极性减退工作中只应付检查。 日常养护、精细养护都消失了。 形成了领导上路我上路领导一走我放假的工作状态养护站副业生产更是放弃养路职工的生活居住条件无人管生产、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恶化。 同时改制后未中标的职工也未能清退又发生活费待岗不伦不类。 改制后由于公路路况逐年恶化干部职工的收入也未明显提高造成干群关系恶化稍有不慎即爆发冲突上访不断严重影响了我局甚至社会的稳定成为我县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的一大障碍。 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初衷是丢掉公路二是改制后行业包袱沉重: 行业的历史包袱轻装前进但此目的不仅没有达到进而给我局造成了更大的债务包袱。 我局在改制过程中仅支付给名买断职工的补偿金就增加负债余万元。 首批名养路职工与县局解除劳动关系进行身份置换按局自定的每人每年元的标准补偿就需支付补偿金余万元。 而且由于当时局无力支付这笔补偿费用按省改革指导意见将公路沿线养护站房以及养护机械进行评估作价以股份式分发给首批改制职工并发放了股权证书事后在报批国资委审核时因国有资产处置有严格的政策依据而未获批。 而实际情况由于公路站房是公路养护的必备设施也不能变卖此股权证属违法产物不具备法律效力。 也因此原因局机关以及内退职工的身份置换没办法进行直到今天也就是不了了之。 同时公路养护按企业化管理模式组建养护公司注册每年需缴纳几十万元税费因无能力缴纳税费最后也被迫注销企业。 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走到今天仅我局就新增债务万元是继续前行还是停止甚至退回目前还是谜雾浓浓。 三是改制后相关的配套措施未到位:按改革设想对现有的养路职工身份了断后从事公路养护的职工大精简仅留部分人员只对公路路面水沟等进行日常维护清扫组建新的机械化养护中心负责公路大、中 修及坑槽等修复工作。.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局除名职工解决劳动关系外其余余名一线养路职工竟有余名年龄岁以上职工根据改革方案选择内退而退出养路工作拿工资赋闲在家。 改革后一线养路职工减少余名占一线养路职工总数的多。 但机械化养护中心一直未组建到位且养护机械不仅成本高费用大与公路养护实际需要不相匹配目前公路养护形成了靠人人不够靠机械又不行的局面。 致使公路路况急速下滑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不好的影响。 三、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走出困境的几点思考一是理顺人事管理制度:前几年改革虽说对首批余名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但由于属自定的“土”政策所为于法无据根据新劳动法相关规定单位用人三个月以上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必须买工伤、医疗、养老等五大保险而且由于养路工属繁重的体力劳动型工种低工资也难以招到优秀的养路工而且劳动法规定在一个单位连续工作十年以上除非劳动者本人申请不得解除劳动合同需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如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需支付一笔数目不小的赔偿金。 这样原改革设想的通过减人丢包袱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目的已无实现的可能。 而且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让现有职工失业极易引发矛盾造成单位甚至社会不稳定。 因此我们建议在上级新的改革具体办法出台前暂缓执行职工身 份置换改革。. 首批已置换身份的职工收回股权证和现在册仍未置换身份的干部职工一起继续执行事业单位职工的同等待遇。 这批职工他们的优势在于熟悉公路养护技术其中还有一大批熟练的机械工、养路高级工他们的劣势在于年龄偏大、体力差对繁重的养路体力劳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将他们分批次转移到机械养护中心以及其它体力劳动较轻的岗位。 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继续为我县公路养护事业做贡献直至退休。 在稳定目前现有职工队伍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吸引一批文化水平高有一定专业或管理知识的新型养路工人实行人事代理制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雇佣一些临时工人。 最终形成员工两种结构:一是有文化、有专长的人事代理制工人二是雇佣的临时工人从而彻底打破传统的用工界限逐步实行市场化管理。 二是建立健全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在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目前处于困境下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应在运行机制上着力。 首先要完善内部养护招投标制。 以强化养护质量提高路况水平提高养护职工收入、降低养护成本为目的做好计量支付合同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一是要做好路况普查科学合理地进行标段划分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