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插上“高效”的翅膀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是所有小学数学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而构建高效课堂则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本文通过阐述数学课堂的课堂结构:1、有效地创设情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2、有效地进行新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3、有效地组织练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4、有效地小结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补充。
为构建高效课堂作了一个诠释,使高效课堂得到更好的落实。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高效课堂
至我从事数学教学十余载中,纵观过去我与同行们的交流、或外出学习等成长足迹,我发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数学这门学科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
一节40分钟的课,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学生会如坐针毡,苦不堪言。
某些老师巴不得一节课有两三个小时,这样就可以把内容讲通讲透,把每个知识点练到滚瓜烂熟。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学生、新的需求,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里给数学课堂插上一双“高效”的翅膀,这成为课程改革后数学教师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致力于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十余载中,我观摩了不少数学公开课,有的让人观摩后感动,回味后心动,但有的公开课的课堂中学生们却动也不动。
外出学习中,我听了不少成功的高效数学公开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高效课堂的课堂结构都进行得有声有色。
在现实中不少数学教师都会有感而发:40分钟太短暂了,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堂高效呢?下面,我就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外出学习成果,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的课堂结构的几点看法:
一、有效地创设情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想学习的欲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情境激起的。
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积极主动,主要取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情境,主动获取知识。
有效地创
设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通过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倒数》的教学中,教师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会打倒立吗?”学生们马上被吸引住了,接着出示一张打倒立的照片,说说与正常站立有什么不同?学生们马上抓住了倒立特征—头脚颠倒交换位置。
接着安排汉字和数字打倒立,从而生动地引出了倒数,这样的情境教学,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满了趣味。
二、有效地进行新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新授环节是一节课中的“灵魂”所在。
新授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
在对某一知识的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数学知识有严密的系统性,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都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过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为依据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效地进行新授,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有理有据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有清晰的条理性,严密的逻辑性,避免杂乱无章、无理无据的胡思乱想。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设问:想一想能被“3”整除的数又有什么特征?有个学生顺着老路思考说:“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不一定”。
我让他说理由,他反问:“13、16、19能被3整除吗?”他的反问既使前一个学生哑然,又激起大家的求知欲。
这时我抓住良机,写出:51,24,33,216,432,2178这几个数让学生计算能否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但有什么特征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看看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能不能被“3”整除。
学生一算,悟出道理,明确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样的新授,比教师讲学生听,效果要好得多。
陶行知先生强调,“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学生在数学课堂能否真正在
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授环节是教师的“注入”还是学生经过自主探求而获得。
在新授环节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构建新知,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有效地进行新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三、有效地组织练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组织练习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教师认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的数学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组织练习时,教师侧重于安排大量模仿性的机械练习题,以便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做到熟能生巧。
但我不以为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认为练习本身是要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新大纲指出,有效地组织练习能起到教学、发展、教育的功能作用,练习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效地组织练习可培养学生对某个具体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9例2用加法结合律学会计算88+104+96后,接着出示98+2-98+2,学生在运用加法结合律的知识做练习时,辨别知识能力较弱,尤其是对表面上相似的知识思维上容易混乱,以至在解题上产生如98+2-98+2=0的错误,出示以上两个练习,教师便可利用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刻理解两题间的区别,那么练习便可达到有明确性与针对性。
有效地组织练习必须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组织练习题,编排时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要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明确性,只有这样有效地组织练习,才能充分发挥练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为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
四、有效地小结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补充。
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但其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小结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师总会在课堂小结中做到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
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使学生有“课已完而趣未尽”的感觉。
例如,我曾听过李想老师一节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公开课,在课堂小结环节中,教师精炼的语言让我们听课老师拍手称好,教师说:“孩子们,学得高兴吗?”“高兴,”学生们兴奋地大声说。
师接着问:“今天学到了什么呢?”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真好,怎样学到的?”生反应很热烈,个个都热情澎湃地举手,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到的。
老师问:“梯形可以吗?”刚好铃响下课了,生还恋恋不舍说:“老师,能再上一会儿课吗?”每个学生眼里都流露出“再上一会儿课”的渴望。
听课的老师都报以暴雨般的掌声,由于上课老师叫李想,所以我们听课老师把课美其名曰“理想课”。
像李想老师这样的课堂小结,使得讲课虽已结束,但思考仍在继续,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所以,有效地小结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补充。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再好的课也有其瑕疵,我们只能使课臻于完美、高效,“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位成功的数学教师,应该从不会为课堂结束而恨时间短暂,他会在课堂结束后带着满足离开,而学生在获取知识后还在课后意犹未尽地品尝课堂知识的“余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小学数学课堂插上“高效”的翅膀,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训练思维,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才能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游积喜.《让数学课堂更有效》,【J】,200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