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话剧表演艺术(一)

话剧表演艺术(一)

话剧表演艺术(讲座)话剧表演和影视有所不同。

用一个晚上是不可能完全提及的。

从表演方面看,理论是重要的,但关键还是实践。

表演,首先要接触表演元素。

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专业院校都用苏联的理论。

这里讲的表演元素也是根据苏联的大纲。

但并非只有一种理论。

我们主要还是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套表演元素。

*规定情境这是不能以个人意愿来作改变的。

作者已经写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了。

而里面的情节发展,人物,人物关系都已经定了。

如果要改变,必须通过全剧组的一致认可才能够改变。

所以说,表演是绝对要根据规定情境来进行,不能随心所欲。

我们要分析,将作者给予的文字本子,自己分析好,分析透,自己根据规定情境找出人物言行。

*动作话剧表演不外乎语言和动作,这动作也有两种。

外部动作(即形体、肢体动作),头,手,身,五官……内部动作(心理动作)内心里一样有动作,一样在运动。

在舞台表演中,如果只有一个外部动作的话,就显得假。

所有外部动作,都是根据内心的情绪。

一个人欣喜的时候会如何?总是蹦蹦跳跳的。

不见东西找的时候,还会不会有这种蹦蹦跳跳的动作?情绪不同了,形体动作也就不同了。

很多时候,基本上演员都不会为人物设计形体动作。

但实际上,设计出来的小动作往往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

这种动作必须符合人物的情绪。

很多朋友上台时都会显得手足无措,而且在讲台词时都会有很多无机的动作。

这样往往让人感觉到人物的形象不鲜明。

所以,作为形体动作,必须经过训练和实践。

只是讲是没用的,这要更多地在实践中熟悉和提炼。

*想象这也是对表演相当重要的,没了想象力,就不要搞表演。

想象力是每个人都有的,问题是想象力有否发挥和利用。

想象力也是要练的,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想象更丰富。

台上的对手明明是我的同学,怎么可能是我的老婆?这就要想象而且要想更多的背景材料,如他们的感情如何,这家庭如何……在戏里,我和他发生了这件事,但为了丰富它,我们还要想象出许多别的,以前发生过而没在戏里出现的事。

这就是排大戏时的角色自传。

往往剧本中是没有的,演员自己就要去想。

舞台上的想象也很重要,例如想象舞台是一间房子。

没了这个想象,眼神会变得很假。

想象中觉得这间屋漂亮,那说出赞叹词来的是时候才会逼真。

有时候也是要借助一些情绪的。

譬如怎么样才能做到泪汪汪?拍电视剧时,单机拍摄和多机拍摄不同。

外景一般都是单机。

例如先拍演讲者,再拍大观众场面,再拍个别听众镜头……这样拍摄就会慢了。

有时候拍完我骂你,换个机位,单拍你哭。

那么哭的人就要懂得酝酿情绪了。

想象听着听着就哭的感觉,就要全凭自己的想象力了,没人从旁协助你。

演员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一方面。

演员可以借助某些情绪,那些自己有感觉的情绪来用到戏里。

这种技巧是需要练的。

用半小时来酝酿情绪可能更加哭不出来,因为着急,要赶快找到情绪,但是越急就越没办法,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集中杂念多了就无法集中注意力。

某演员被打一耳光后,就能很快哭出来,因为羞,委屈,这时候就已经没杂念了。

基础训练中,注意力集中较重要,排练和上台时,都要注意力集中。

第一次上台会很紧张,这就需要我们克服。

<BR>我第一次代表专业表演时,是不知道自己表现的。

现在表演后会有自己的感觉,能为自己的表演有个评价。

但由于当晚紧张,所以无法知道自己的表现。

<BR>有些朋友在演出时心散,这必然会影响表演。

这个注意力集中是一定要经训练的,但也有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新人第一次演出前心里会比较矛盾。

我们可以试着去想戏,想某段的处理,想整个过程。

千万别从幕缝中看看来了多少人,我的朋友有没有来。

不要顾及这些东西,因为这样对表演没有好处。

将戏放在首位,别让其他东西影响到自己。

*交流这是许多业余朋友很容易疏忽的。

交流有很多种。

(1)同对手的直接交流。

同观众的间接交流。

如果和要和观众直接交流,是不会被斯坦尼认可的。

但很多流派的演出中,都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2)和一个不存在的对象交流。

这个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人。

某个戏,有想象中的情侣在“远处”(不在舞台),那演员的独白就是和想象中的对象交流。

又如某些戏里演员和天、上帝等交流,也属此类。

(3)自己和自己交流这在生活中也偶然会有(自言自语),在戏里就更多。

将心里想的东西用口说出来,舞台上经常会有这样的台词。

交流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和对手有交流,就可以刺激对手,对手接受信息后,大家的合作会更加默契。

作为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和观众有交流,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演员,是很怕交流的,一望人家就觉得不自然。

但实际上,一般我们日常沟通都是要靠眼神的。

交流可以是和对手的沟通,这不一定是从头到尾望着对手,两个人谈话,眼神总会有离开一下的时候。

除了眼睛的交流,还有心的交流。

这可以是一种感觉,真正表演的人就懂得用眼。

望和不望,都可以有其特别的效果。

但都要有心的交流。

通过眼神,表现出人物关系,表现出对对手的态度。

表演元素还有很多,今晚挑出来的这些,可以使演员的基础打得更扎实。

许多人可能会忽略这点,认为上台就可以搞好,也有人认为玩一玩,不用太认真。

但真的要从事表演的话,将基本功搞得更扎实一些,对自己日后也有好处。

除了动作,话剧还强调语言。

话剧以说话为主。

舞台上的语言是需要一定放大的。

舞台和观众是有一定距离的。

如果影视的表演,可以比较自然,但是在舞台上就不行了。

又要小声说话,又要观众听到,这就需要技巧。

舞台上的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很多年轻和业余演员都会在台词这方面较弱一些,弱在没有经过艺术加工。

我们在这方面必须运用些技巧。

舞台语言有哪些技巧?重音,停顿,语调我们必须经过这些技巧性训练来提高。

试用停顿不同来区分以下这句话的语意:妈妈说我不对。

1.妈妈说我不对。

——我错了2.妈妈说我不对。

——我没错3.妈妈说:“我不对!”——妈妈错了……在整理台词的过程中,就要弄清楚,不要太随便停顿。

再看一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有时候,有意识的停顿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台词要求“抑扬顿挫”,顿就是指停顿。

我们接到剧本,往往没有作技巧性处理。

重音,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略。

很多人在舞台上用电视剧的台词方式,而没注意到重音。

有时强调了重音,又忽略了其他,于是变得很悬殊。

所谓轻重是在比较中得出来的,在重音的地方要加强,突出,但不要把其他部分弱化。

多些朗诵,这是话剧课中相当重要的过程。

朗诵要有语言,有情绪。

戏剧是通过朗诵,哑剧结合而来的。

语言方面,语音也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业余朋友,很多同学的台词都不清楚,有的是口音不正。

(某些需要用方言的角色另当别论)。

舞台表演必须要正音。

尽量去正音,这样,对角色的塑造会有帮助。

以后要搞演出,策划和组织很重要。

这关系到平时排练的成果如何捧出来给大家欣赏。

有一年佛大话剧团的晚会有三个舞台监督,这就使演员和工作人员不知道听谁的好。

因为在舞台演出中,舞台监督比导演有更大权力。

要负责上下场的换接,灯光启动等。

舞台监督需要一个果断,熟悉这个戏,有应变能力的人来担当。

当然,会有很多人配合他的。

他不能被任何一个任务困住,他是满场飞的,自由身的。

出场前戴了麦克风,又不出场,压低声音说话,实际上他的声音照样出来了。

这会破坏观众的欣赏,并且干扰了观众的正常听觉。

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积少会成多。

在此有引用意大利剧作家教导斯坦尼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最好的老师,是自己。

”话剧表演艺术讲座:说话的基本要求1、声量的大小,应作适当的调较。

2、速度的快慢要适中因太快可能会出现<懒音>,<懒音>指那些发音和咬字不依照标。

3、读音要正确。

(二)动听1、逻辑重音:重音指通过强调声音突出意义,令说话不会过于平板。

在传情达意上,含有特殊意义的字,词应读重一些。

2、旋律节奏:说话的快慢形成节奏。

比较重要的说话,可以讲慢一点。

比较不太重要的,可以说快一点。

3、适当停顿:停顿可以制造气氛。

a)逻辑停顿——依照语言逻辑所约制。

b)感情停顿——不受语言逻辑所约束。

4、声调变化:a)升调——由低音起至高音,并以高音结尾。

例:疑问句“为什么让我白走一趟呢?”b)降调——由高音至低音,并以低音结尾。

例:所有叙述句。

c)平直调——由开始至结尾,调子都没有改变。

例:严肃认真的语句,如政府报告。

d)弯曲调——刻意将字音调子弯曲。

例:有弦外之音或相反意思的句子。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影响声线的因素1、生理结构,发声器官:声带,牙齿,舌头,唇,鼻,鼻腔。

2、健康状况。

3、视觉、听觉。

4、声量。

5、发声程序。

6、说话习惯。

7、感情。

8、性格脾气,情绪。

9、场合,时间。

10、对象。

11、说话内容。

12、信心。

腹式呼吸的好处1、延长说话的时间,可保养声线。

2、读音咬字更清晰。

3、声量扩大,声音更响亮。

4、声音更具有磁性,圆浑,更具吸引力。

5、平伏情绪,减少紧张。

演员同角色的矛盾与统一1.演员扮演角色是二度创作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包括分镜头本)一旦被制片厂批准投入拍摄,它便成为全体创作人员的创造依据,自然也是演员创造角色的依据。

电影剧本为创作人员提供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未来影片的灵魂;提供了电影形象——剧中人物以及为刻划人物而设置的环境——景物、建筑、房屋、室内陈设等;提供了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历史;提供了语言(对白)——刻划人物、塑造典型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作者所提供的这一切,都是演员创造角色的重要依据。

不过,演员单凭这些东西还不够,还难于塑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银幕形象。

因为一部剧作的篇幅和容量有限,剧本里写到的是主要情节、事件和对话。

对于各个事件之间,各人物关系之间,各人物上场之前、下场之后,各人物的经历等等,作者一般都没有专门的篇幅来描写介绍,往往只是通过对话提到或是在作者提示里简单说明一下。

所有剧中的空白和不足之处,都需要演员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从自己间接的生活积累和书本知识中吸取素材,通过演员的想象虚构,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填补、充实、丰富角色和剧情的必不可少的生活细节。

演员在用自己设想出来的细节去填补剧中的空白,补充角色某些不足之处时,需要注意不能离题。

不能走样,更不能出格,要紧紧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脉络,这是进行再创造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换句话说,演员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作者确定的主题思想、人物的出身经历、人物的性格基调、人物的特定关系、作品中所描写的时代、地域等特点来进行补充和发挥。

2.演员进入角色的方法与步骤演员和角色是一对矛盾,演员的任务是创造角色。

因而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创造角色的过程,也就是演员充分发挥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克服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逐渐向角色过渡和转化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