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因素。从理论上来讲,人口转变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
一般来说,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可以把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从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转变的起点一般是高位均衡阶段,而终点则是低位均衡阶段。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口转变进入低位均衡阶段时就表明人口转变基本完成,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从死亡率看,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在建国以后开始逐渐下降,1949年人口死亡率为20‰,2003年下降至6.4‰,随后有所回升,2012年上升至7.15‰;从出生率看,也表现出与死亡率大致同样的变化趋势,由1949年的36‰下降到2010年的11.9‰,随后两年微幅回升,2012年为12.1‰。虽然20世纪50年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处于相对高位,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根据这三个影响因素判断,初步判定我国的人口转变始于1949年。2006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8‰,首次接近5‰和-5‰的标准;2003年,我国人口死亡率为6.4‰,随后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12年已经上升到7.15‰,根据国际惯例可以认为2003年是我国人口死亡率变化的拐点。综合考虑“自然增长率标准”和“死亡率拐点标准”这两大标准,保守估计,在2006年我国就已经完成了人口转变。
总的来看,我国人口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都呈现出先升后降走势,只是少儿抚养比略低于总抚养比。比较而言,我国老年抚养比波动较小,基本保持比较平稳的上升趋势,而且前期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升。人口转变完成后,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与少儿抚养比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因素。人口转变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缓慢发生的一个自发过程,是所有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口转变受到了较其他国家更多的人为因素控制,从而显著加快了人口转变的速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转变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是一种非平稳人口转变。如,从人口转变阶段划分来看,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阶段;1949年以后,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和生存环境的逐步优化,人口渐渐表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加之人口政策的有效推进,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人口转变和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一般化趋势,人口转变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说:“这意味着中国情况特殊。它已经可以为我们研究老龄化社会提供实验室。”他认为这种研究在今后会变的更加重要。“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是从零开始的,因此这是一条新的道路。”
此外,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201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
2003-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如,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当年人均GDP仅为1041.6美元,不及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20,仅为美国和日本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大幅增长至6188.2美元,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压力依然较强。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指 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国总人口
136782
100.0
其中:城镇
74916
54.77
乡村6Βιβλιοθήκη 86645.23其中:男性
70079
51.2
女性
66703
48.8
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
23957
17.5
16-59岁(含不满60周岁)
91583
67.0
60周岁及以上
21242
15.5
其中:65周岁及以上
13755
10.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
外媒称,在儒家哲学中,子女照顾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在21世纪的中国,情况却变得迥然不同。由于大多数人都从事全职工作,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人口问题,中国对那些关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挑战的人产生了吸引力,更不要说带来了商机。
研究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未来需提高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赡养能力,促进大龄人口(50岁~64岁)就业和积累养老资产,提高老龄人口消费和购买力。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推断,人口转变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上。伴随着人口转变,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从1949年到2012年,我国0-14岁的儿童和少年人口所占比重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过程;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大体上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但近两年又有所下降;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在前期基本稳定在3.5%-5.5%之间,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明显上升,2000年达到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2年底,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9.4%。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抚养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次,中国目前的平均寿命是76岁,今后还会逐渐延长,这就导致了“银发市场”对商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无论是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还是开发新产品,都符合这种需求。科尔巴赫教授说,旅游业就是主要的例子。“由于中国以前的隔绝,他们(老年人)年轻时无法旅游。”
报道说,制药业是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市场,同样还有养老院和护理机构。科尔巴赫教授说,在西方,老年人普遍可以享受优质护理。此外,中国的老年人手上有钱。传统上他们会把钱留给子女和孙辈,但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这种情况,他们现在更多地在考虑自己。
去年9月公布的一份中国政府报告指出,与老年人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占中国消费结构的8%,这个市场价值4万亿人民币。
报告指出,到2050年,老年人消费将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科尔巴赫教授说:“这的确是一个商机。虽然2050年可能相距遥远,但现在就要采取行动。而中国企业对此并未予以太多关注。”
首先是老年人劳动力。在中国,女性一般55岁退休,男性一般60岁退休,因此企业正在丧失具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人才。
他目前是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市场营销和创新学副教授,并将负责老龄化与社会研究所。
商学院将在该研究所中牵头,与包括公共卫生、建筑和工业设计等至少10个专业一起,重点研究人口老龄化蕴含的商业意义。
报道称,科尔巴赫教授说,由于拥有14亿人口,中国的部分问题在于其规模,而独生子女政策又放大了这种人口趋势。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的经济状况。在老龄化人口增长之前,日本已经是个富国,而中国尚未达到这种富裕程度。科尔巴赫教授警告说:“整个社会体系并未准备好迎接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关报告: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全景及未来趋势报告》
从表面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影响。
2014年中国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
资料来源:智研数据中心整理
2014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指数
资料来源:智研数据中心整理
2014年中国医疗保障发展指数
资料来源:智研数据中心整理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30日报道,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日本这个几乎一半人口50岁以上的国家研究人口变化11年后,弗洛里安•科尔巴赫去年8月来到中国。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和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即出现下降。但是这一过程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更加漫长,由此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也会更加缓慢。纵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的“夹击效应”,一方面是政府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生育率的降低,另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家庭生育决策的改变。如,1973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加大力度。通过三十多年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并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手段和一定的行政手段,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估计受该政策影响我国少生了4亿人左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生育率下降非常显著的国家之一,并完成了从典型的高出生率国家到低出生率国家的转变,这充分说明了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