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专题二
有限公司侵犯卡通肖像权案,六小龄童诉游戏公司侵犯肖像权案。结果,赵本山胜诉、葛优胜诉、 六小龄童败诉。
甲企业为宣传产品,擅自使用电视剧《西游记》中六小龄童扮演的孙猴子的形象做招贴画。 为此引起纠纷,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甲企业的行为,为合法的商业行为 B.甲企业的行为,侵犯了演员六小龄童的肖像权 C.甲企业的行为,侵害了《西游记》剧组的著作权 D.甲企业的行为,侵害了孙猴子形象设计者的著作权
民事权利
人身权
人格权(生命健康权b、姓名权b、肖像权b、名誉 权b、隐私权b等) 身份权(亲权、亲属权、配偶权)
专题二第二框 积极维护人身权
1、生命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或死亡的,应当赔偿医疗费、误工费、 伤残补助费、丧葬费等。 概念解析 【生命权】是指公民为维持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受他人非法剥 夺的权利。在因侵权行为致人死亡时,即是典型的侵害生命权 的情形。 【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以其身体外部组织的完整和身体内部生 理机能的健全,使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完善发挥,从 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为内容的人格权。
法律原文
侵犯隐私权是否侵犯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侵害人格权责任】公 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 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我国宪法关于通信自由、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规定,体现了 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侵权责任法》第二条【民事权益的范围】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 照本法承担民事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 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 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 身、财产权益。
(1)姓名权包括姓名决定权、姓名使用权和姓名变更权。 (2)构成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行为有3种,即干涉、盗用、假冒。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行使姓名 权属于民事活动,既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和婚姻法第二十二条 的规定,还应当遵守民法通则第七条的规定,即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 社会公共利益。
专题二第二框 积极维护人身权
3、肖像权 肖像权是人们对其外部形象所享有的人格利益。 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和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 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权。 条文注释
(1)肖像权是人们对其外部形象所享有的人格利益。肖像的外部形象 必须是客观的,并以面部容貌为主要和基本的内容。 (2)肖像权包括肖像制作权、肖像使用权和利益维护权。 (3)对肖像的使用必须通过造型手段,如照相、绘画等 (4)不要忽视教材中对营利为目的侵犯他人肖像权的举例内容。
专题二第四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1、著作权 著作权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著作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 表演权、出租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电影权、广播权、 放映权等。 著作权人对上述权利可以自己行使,也可以许可他人行使著作 财产权并获得报酬。著作权人还可以将著作财产权转让他人。
2、甲将自己收藏的一幅名画卖给乙,乙当场付款,约定5天后取 画。丙听说后,表示愿出比乙高的价格购买此画,甲当即决定卖 给丙,约定第二天交货。乙得知此事,诱使甲8岁的儿子从家中取 出此画给自己。该画在由乙占有期间,被丁盗走。此时该名画的 所有权属于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物权法》第二十三条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 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本题中,因为该名画尚未 交付给乙,也未交付给丙,所以乙和丙不享有所有权。至于该画 最后被甲的儿子取出给了乙,乙也不能因此而取得该画的所有权, 因为乙受让的时候不是善意的,而且甲的儿子属于无民事行为人, 其行为无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具有民事权利能
无民事行为能力
不满10周岁的智力健全的未成年人; 可以进行接受奖励、由他的法定代理人 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赠与、报酬等行为 代理民事活动
民事权利体系图
所有权c 物 权 他物权(用益物权b、担保物权a) 财产权 债 权 (我国《民法通则》与《合同法》上的合 同是债权合同) 知识产权 (著作权c、商标权c、专利权c等)
D
专题二第二框 积极维护人身权
4、名誉权和隐私权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 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和 法人都依法享有名誉权。 我国宪法关于通信自由、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规定,体现 了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侵害隐私权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是针对私人生活中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信 息,是为了保障人们私人生活的安宁,使其不受干扰。(个人 信息包括个人身份、工作、家庭、财产、健康等方面的信息。 个人信息只要不涉及公共利益,个人信息的私密性就应当受到 尊重和保护。)
国家机关及其下属单位也可以以民事主体的身份进行民事活动,享
受权利并承担义务。
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受 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 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 力。法律根据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态,将公民分为完全民事行 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真实案例促进法律完善
侵犯隐私权是否侵犯名誉权?人肉搜索是否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
2007年“网络暴力第一案”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网络暴力第 一案”并不全盘否定“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否该立法禁止,众说纷纭引争议 2010年5月17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分组审议了 《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草案)》,草案首次明确:采集社会组织 或者个人的信息,应当通过合法途径,并依法合理利用。任何单位和 个人不得在网络与信息系统擅自发布、传播、删除、修改信息权利人 的相关信息。然而,通过的《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中没有这一条。 2010年7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 一款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c b a
c
专题二 民事权利和义务
1、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 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 事法律关系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概念解析 平等主体 民事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又不等同于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如物、行为、人格利益等
专题二第二框 积极维护人身权
2、姓名权(公民享有的权利,法人享有名称权) 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 、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一般来说,在未成年之前,个人的姓名是由父母决定的;在成年之后 ,每个人有权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自己的姓名,但是应当遵守国家 有关姓名户籍管理的规定。此外,公民有权使用笔名或者其他别名。 条文注释
法律演进
侵犯隐私权是否侵犯名誉权?
对隐私权的侵犯,我国《民法通则》未明确列举,《侵权责任法》出台之 前,我国公民的隐私权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以名誉权间接保护的,例 如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 的的意见(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1993年6月15日第579次会议讨 论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均规定:“公 布、宣扬他人隐私的,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 但是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披露他人隐私而没有侵害名誉的不构成侵权,2001年2 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1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 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 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神损 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这实际上通过司法解释正式确认了隐私 的概念,标志着隐私保护方面的一大进步。但是,该规定只限于“违反社会公 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利益”的范畴,“并没有规定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 格权,立法的缺陷使公民个人的隐私受到侵害时不能以独立的诉请法院的保护 与救济。”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明确规 定了隐私权,第36条对利用网站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所产生的 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第62条对患者的隐私权作出明确规定。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专题二
默写
第一百三十四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赔偿损失; (八)支付违约金; (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赔礼道歉。
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概念解析
4、名誉权和隐私权
【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区别】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区别在于: (1)隐私权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名誉权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隐私权内容具有真实性、隐秘性。 (3)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隐私权与名誉权的联系】侵犯隐私权往往侵犯名誉权,公民 的隐私是公民人格尊严的一部分,公民的人格尊严是与公民的 名誉相联系的,因而揭人隐私是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案例应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5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