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金字塔管理原理简述
一.提倡者:巴巴拉˙明托
“金字塔原理”系在1973年由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发明,旨在阐述写作过程的组织原理,提倡按照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善写作效果。
因为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思想中概括出来的,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组织结构也就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由一个总的思想统领多组思想。
在这种金字塔结构中,思想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是纵向的——即任何一个层次的思想都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上的思想的总结;也可以是横向的——即多个思想因共同组成一个逻辑推断式,而被并列组织在一起。
二.基本信息
金字塔原理又称为明拖金字塔原理,为一结构化逻辑思考,论文写作与问题解决原则。
金字塔原理的发明人为芭芭拉·明托。
三.主要特点:金字塔原理示意图,特点有三:
其一,金字塔原理为以结论(结论)为导向之推论过程,而推论过程之议题论述类似金字塔形状;
其二,金字塔原理大量运用归纳法(感性)与演绎法(演绎),以加速推论过程平;
其三,金字塔原理解构过程即是梅切原则运用。
由上可见,金字塔原理其实就是“以结果为导向之论述过程”,或是“以结论为导向之逻辑推理程序”,其中,愈往金字塔上层之论述价值越高。
此外,根据归纳法与梅切原则所论,支持结论之每一推论之子推论间均保持“相互排斥的,集体穷尽”,即“彼此独立,互无遗漏”,且构成每一子推论之孙推论间也满足“彼此独立,互无遗漏“。
四.将‘金字塔模式’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就产生了‘倒金字塔管理模式’
倒金字塔管理法倒金字塔管理法(Pyramid Upside Down)最早由瑞典的北欧航空公司(SAS)总裁杨·卡尔松提出。
点评:“倒金字塔管理法”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员工一旦受到信任与重视,就会为企业发展提出好的建议,就会使自己甚至使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倒金字塔管理法简介
70年代末,石油危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航空业不景气,瑞典的北欧航空公司也不例外,每年亏损2000万美元,公司濒于倒闭。
在这个危机的时刻,一位朝气蓬勃、极具领导才能的年轻人---杨·卡尔松受命于危难之中,担任了北欧航空公司的总裁。
卡尔松接任后采用了新的管理方法,一年后,北欧航空公司赢利5400万美元。
这一奇迹在欧洲、美洲等广为传颂。
卡尔松来到北欧航空公司时,公司一片萧条,人心慌慌,员工们不知道公司会走向何处。
卡尔松利用3个月时间,在仔细研究了公司的状况后向所有员工宣布,他要实行一个全新的管理方法。
他给它起名字叫"Pyramid Upside Down",我们简称叫倒金字塔管理法,也有人称之为倒三角管理法。
卡尔松认为:
“人人都想知道并感觉到他是别人需要的人。
”
“人人都希望被作为个体来对待。
”
“给予一些人以承担责任的自由,可以释放出隐藏在他们体内的能量。
”
“任何不了解情况的人是不能承担责任的;反之,任何了解情况的人是不能回避责任的。
”
卡尔松的“倒金字塔”管理模式就是在这样一种思维的指导下产生的。
五.传统的管理构架是
最上层:决策者、总经理;
中间层: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等);
最下层:一线工作人员,也叫政策的执行者。
卡尔松的“倒金字塔”构架是:
最上层:一线工作人员(卡尔松将其称之为现场决策者)
中间层:中层管理者;
最下层:总经理、总裁(卡尔松将自己称之为政策的监督者)。
六.倒金字塔管理法的构架
在一般的传统公司管理中是个“正金字塔”,最上面这个人是总经理,或者是叫决策者,中间这一层叫中层管理者,最下面这一层叫"First Line Staff",就是一线人员,或者称为政策的执行者。
上面是决定政策的人,下面是执行政策的人,概念很清楚,现在很多单位采用的都是这种管理方法。
那么当时卡尔松为什么决定把这个颠倒过来呢?因为他发现要把公司做好关键在于员工,他个人认为是这样,在管理学上认为一个公司能不能好,管理者是最重要的。
卡尔松在这个“倒金字塔”管理法得最下面,他给自己命名为政策的监督者,他认为公司的总目标一旦制定下来之后,总经理的任务是监督、执行政策,达到这个目标。
那么中层管理人员不变,最上面这一层是一线工作人员,卡尔松称他们为现场决策者。
企业管理中运用倒金字塔管理模式而不是金字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