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检验检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动植物检验检疫:以疫病和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采用法律手段和技术手
段相结合的方法来预防检疫性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传入国境以及在本国内传播的活动。
2.检疫性植物有害生物:对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
或虽已发生但分布未广并正在进行官方控制的植物有害生物。
3.有害生物:指对人类的利益造成损害的生物,或者说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
环境有害的生物。
4.动物疫病:危害或可能危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任何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动物疫
病。
5.检疫许可:也称检疫审批,是指在调运、输入某些检疫物或引引进禁止进境物时,
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审查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6.动物产品: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生
皮张、毛类、肉类、脏器、油脂、水产品、乳制品、蛋类等。
7.植物产品:指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
食
用、医用、加工材料。
8.转基因食品:将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基因从细胞中取出并插入另外的生物细胞中
去,以获得某些有利特性的新生物,由这些生物制成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就是转基因食品。
9.菌落总数:
10.产地检疫:是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在国内省(地)间或省(地)内进行调运前,由
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内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11.A类疫病:
12.B类疫病:
13.检疫申报:也称报检,是检疫物输入或输出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检疫机关及时声明
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
14.检疫处理:是检疫机关根据检验、检测的结果以及相关规定,采用一定的方式对检
疫物实施处理的方法程序。
15.人兽共患传染病:指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16.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指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疾病。
17.病毒:
18.宰前检疫:
19.宰后检验:
20.肉的僵直:
21.肉的自溶:
22.肉的腐败:
23.罐头商业无菌:
二、填空题:
1.检疫来源于意大利语“ quarantina”本意为“四十天”。
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源于
卫生检疫。
2.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的实施,至此,中国动植
物检疫真正进入到法制建设的轨道,动植物检验检疫是国家的一项主权,反映国际经济和科技实力。
3.《SPS协定》是WTO针对动植物安全与检疫问题而专门制订和实施的一个国际准则,
对世界动植物检疫具有深远的影响。
4.FAO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简称。
有关植物检疫国际法规建设问题,FAO专门
制定了以《国际植物保护公约》以规范、促进全球范围内植物检疫发展。
5.中国国内动植物检验检疫主要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
条例》
6.也称报检,是检疫物输入或输出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
的法律程序。
7.畜禽宰后检验方法主要有视检、剖检、触检和嗅检,以视检和剖检为主。
8.肉的僵直,肉的成熟、肉的自溶和肉的腐败
9.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属于疫霉属。
10.现场检疫是检疫人员在现场环境中对输入或输出的应检物进行检查和抽检,并初步
确认是否符合相关检疫要求的法定程序。
11.隔离检疫场所分类:国家级隔离检疫场所和地方级隔离检疫场所
12.实验室检验方法:比重检测、染色检测、洗涤检测等可用植物性样品的检验检疫。
13.隔离是一种预防危险性人类疾病传播、扩散的有效方法。
14.动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 特征):法制性、技术性、预防性、国际性、综合性
15.动植物检疫法的主体是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两大类。
16.1983年,FAO向各成员国传发了《制订植物检疫法须知》,介绍了制订植物检疫法
规时应考虑的11项基本内容。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名称》名录
中分三类:动物类、动物产品类、其他检疫物。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分一类传染病15种、
二类传染病82种和寄生虫病13种。
19.肉新鲜理化检验定量检测的项目是挥发性盐基氮。
20.畜禽宰后检疫主要通过感官检测
21.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在动植物检疫领域中,针对动物和动物产品、植物
和植物产品的输入和输出,通常将风险识别或危害确认、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的过程称之为风险分析。
三、简答题:
1.简述动植物检疫重要性:
1)阻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动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传入--外检。
2)封锁国内已发生危险性病、虫、杂草的局部地区,阻止其随动植物及其产品蔓延扩大--内检。
3)对已传入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采取紧急措施,就地彻底消灭--检疫处理。
2.我国动植物检疫的实施范围:
●动植物和动植物产品
●装载容器、包装物及铺垫材料
●运输工具
●其他检疫物:动物疫苗、血清、诊断液以及动植物性废弃物等。
3.动植物检疫的主要目的:
4.现场检验的主要方法:
5.举例说明为什么要实施隔离检疫措施:
6.食品中农残检测的几种分析方法
●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少特异性,灵敏度很低,已很少使用。
●纸色谱TLC
●GC ——电子捕获检测器适用有机氯农药。
●HPLC ——非挥发性、热不稳定性农药,如部分有机磷农药。
●GC/ 红外光谱联用、GC/MS 联用。
7.宰前检疫的意义
8.成熟肉具有哪些特征?简述影响肉成熟的主要因素:
9.食品检验检疫中常见的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
简写AFT) 是黄曲霉、寄生曲霉及温特曲霉等产毒菌株的
代谢产物,是一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AFT 是剧毒物质,其毒性比氰化钾还高,也是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
●赭曲霉毒素A 的毒性较强,接近黄曲霉毒素B1 ,主要损伤肾脏。
国家癌症研究
机构认为赭曲霉毒素A A 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神经毒性以及致癌、致畸形的物质。
●展青霉毒素是多种真菌的有毒代谢产物,该物质一方面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另一
方面对小鼠、兔子等试验动物具有较强的毒性。
其污染食品和饲料后产生的毒性远大于其抗菌作用。
展青霉素对大鼠的肾及胃肠系统有毒性作用,也有致癌、致畸形的作用。
●玉米赤霉烯酮对动物的急性毒性很小。
该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样的作用,主要作用于
生殖系统,可引起阴道和乳腺肿胀、流产、畸胎、死胎等。
●杂色曲霉素与黄曲霉素B1 相似。
杂色曲霉素可以转换为黄曲霉素B1。
杂色曲霉
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肝及肾脏毒素。
肝癌高发区居民所食用的食物中杂色曲霉素的污染也较为严重。
10.产地检验与预检之间的异同点:
11.检疫处理的基本原则:
12.宰后检疫的处理:
13.布氏杆菌病检疫处理的措施:
14.比较分析现场检疫、实验室检测的区别和联系:
15.转基因食品的检验类型和常用技术“
16.植物检疫的作用:
17.宰后检疫的意义:
18.口蹄疫的检疫处理措施:
四、论述题:
1.PCR技术的原理是什么?简述食品检疫中PCR技术的基本步骤:
●原理:
●
2.试述大豆疫霉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和检疫检验方法
3.试述梨火疫病菌传播途径和检疫检验方法
●传播途径:梨火疫病的传播,除风、雨、鸟类和人为因素外,昆虫对梨火疫病的传
播扩散起一定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梨火疫病的自然传播距离约为每年6km。
梨火疫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感病寄主繁殖材料,包括种苗、接穗、砧木、水果、被污染的运输工具、候鸟及气流。
●检疫检验方法:
分离病菌:从分离病菌通常从新发病处取病健交界处的组织,也可直接取病部菌脓。
(M培养基专为梨火疫病菌设计的选择性培养基。
梨火疫病菌菌落为红
橙色,背景为兰绿色)
致病性测定:梨火疫病菌致病性试验可用梨片或梨嫩枝测定,亦可用烟草过敏反映检查。
噬菌体检测法
血清学检测法:玻片凝集试验典型形成果聚糖,无荧光的菌落在载玻片上与1滴1:20 稀释(0.01MPBS) 抗梨火疫病菌的抗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
核酸检测技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