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导语: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
发展中国创造。
经济观察报 尹中卿/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
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
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
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
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
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题开展调研。从
调研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认识还比较模
糊,政策上也有许多偏颇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间,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但许多地方却把战略重点一股脑地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
先进制造业,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应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将传
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简单对立起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许多优惠政
策,传统行业却难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腾笼换鸟”,热衷于铺新摊子,结
果不仅打断原有企业供应链条,丧失传统产业优势,造成严重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一
些新引进的所谓“高端产业”依然处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
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
国创造。“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要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动企
业技术改造;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
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当然要发展新兴产
业,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更重要的基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战略性新
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目前,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在
经济增速下行、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把
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
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
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第二,更加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仅仅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主要是
结合传统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培育和发展能够满足和创造有效社会需求的支
柱产业。要从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
著的重大技术和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
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若干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
培育市场需求,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
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
态。适应需求升级、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
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更加重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以内涵发展为主,投资省、工期短、见效
快,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关键在于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
营管理水平。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
向,聚焦技术创新、品种质量、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向通过技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术创新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转变,由单纯生产制造环节向研
发、设计、营销、服务领域拓展。要把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
技术改造提供支撑,把技术改造作为科技创新的途径,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相互促
进,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四,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关键在于
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
企业销售额的10%以上都用于技术研发投入,80%的科研工作依靠大企业完成。与此形成
鲜明对照,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设立研
发机构的企业不到四分之一,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不足三分之一,许多企业甚至根本没有
研发投入,也没有开展任何研发活动。长期以来,大多数科研成果来自科研单位,但科研
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科研成果运用和转化缓慢。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
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
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吸引技
术、人才、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综合服务
能力,不断增加企业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作者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