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看待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业角色?
新闻发言人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事,约见记者或举办新闻发布会,针对有关问题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这一行业的设立,说明目前政府企业越来越重视形象的塑造,更说明网络舆情在现在社会的影响。
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信息来源,杂乱信息容易搅乱人们的思想。
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人们看到权威性的言论,避免小道消息影响社会公众正确判断力。
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业的设立在现代社会十分必要的。
新闻发言人不是单纯的个人,是一项制度、一种态度、一种形象塑造方式,更是为公众服务的一种方法,最初中国设立新闻发言人,主要还是为政府服务,目前很多企业组织内部都设有该职位,不仅仅是政府的专属职位了。
对于国家政府而言,新闻发布工作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推动信息公开、加强建设责任政府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建立起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的有效渠道,加强中国形象对外传播,工作的重大意义使新闻发言人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把新闻发言人工作视为一项事业并重视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企业来讲,新闻发言人这个身份可能相对较新,但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企业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并且形成一种制度,但是与国外的相关制度相比,很多地方不健全,甚至流于形式主义,不专业也不系统,并没有真正发挥新闻发言人的真正作用。
新闻发言人是企业的代言人,是企业与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与窗口,特别是在一个企业有重大事项需要披露的时候。
新闻发言人就是企业的“嘴巴”,如何管住嘴,发挥好这张嘴的作用,成为一名合格发言人的的重要评判标准。
二、谈谈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理念和策略。
1、信息接触达到相对对称,更好的达到阶段性的平衡状态,赢得话语权和信任值。
用信息的价值赢得媒体信赖,用正确的姿态和媒体打交道。
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新闻通稿以及相关内容要提前并审视其是否信息逻辑通畅、是否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是否会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心关注和兴趣。
发言人要懂得在话题和信息内容的流通方面引导记者,并于记者合作。
传播学上的议程设置放在新闻发言人身上也同样适用,发言人在发布会上主动引导话题,将媒体记者的注意力带入到新闻发言人准备好的新闻话题和议程上面,在发布会上建立自身的话语主动权。
发言人必须准备充分,无论是新闻事件的总体来龙去脉归因,还是应对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做综合充分的准备。
发言人要有问题意识,需要提前准备新闻记者可能会问的问题并准备好回答,预估到媒体的关注点。
2、明确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立场,面对特定的新闻事件要有相应的态度原则立场,并贯穿整
个新闻发布会始终。
不同组织机构和不同事件的立场会有些许不同,新闻发言人站在什么立场上,为谁讲话、为谁服务,这从根本上决定其导向性。
组织的人,为组织工作,为组织说话,这是几乎所有代表组织机构的新闻发言人最基本的职业伦理了。
发言人弱化事件的负面影响,加强正面的传播效果是一大主要目标。
作为公众情绪平复的疏导先锋,要把握正面引导的度,如果应对媒体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火上烧油的负面效果。
3、新闻发言人的“答”与“不答”,要敢于发言,而且要言之有理。
一句古话“言多必失”足以说明说对话的重要性,每场新闻发布会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或者事先设定的核心信息,发言人的问答口径和发布的新闻信息都需紧扣主题,这是灵魂,同时新闻发言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尤为重要。
4、新闻发言人工作中需要坚持主动、及时、公开、准确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越是积极回应越能赢得先机,抢占时间也十分重要,目前的互联网时代,先入为主的信息往往会左右人对整件事情的看法判断和态度,信息的公开化也是表示组织、政府等对大众的态度,能收获信任值,但同时信息的公开需要保证其准确性,需要提前做好信息调查、预估风险和相关应对预案,以免出大问题。
1、技巧表达策略,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中表达的信息态度必须坦诚,尽量将真实的情
况展现给公众,讲求实话,不欺瞒。
同时还要有坚定的立场和说与不说的应答技巧,整场发布会始终坚定自己立场,不被记者的提问所左右,对于该说与不该说,能说与不能说、合适说和不合适说有清晰的认知。
2、媒体角度策略,回答媒体问题要进口主题、突出重点、高度概括、简明扼要,不仅仅是
照本宣科,在面对现场情况时懂得随机应变,有时生动的解读更能受到媒体和公众的欢迎,可以成为记者直接引用的妙语。
3、公众角度的应对策略,站在公众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用公众的价值、公众的责任和
公众的语言来赢得广大公众的信赖和支持。
坚持立场第一、思想第二;态度第一、内容第二。
三、新闻发言人应该如何应对危机发布?
1、遵循主动及时的原则:占领舆论制高点
主动、及时、公开、准确是新闻发言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告知公众事实的真相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或者其他组织)的担当,这也是新闻发言人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必须恪守的职业操守。
2、公开准确的原则,把我道德制高点
公开消除公众的疑虑或者是流言,准确的消息有利于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3、坚持口径一致的原则,正确引导舆论。
信息发布不一致会带来新的信任危机,应该在掌
握基本信息的情况下,确定好对外发布的口径和基调,发布前后要连贯一直,上下级口径也要一致。
4、坚持动态发布原则,先发事实,抢占舆论先机;慎发原因,避免留下口实;续发过程,
体现政府或企业认真对待的态度。
组织、策划新闻发布会,要做好危机发布预案c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危机传播管理的指导思想、危机传播管理小组的成员和职责、危机传播预案启动的程序、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发布、危机传播效果评估。
(1)制定危机传播管理的指导思想,先定“调。
(2)确定危机传播管理小组的成员和职责。
(3)明确危机传播预案启动的程序。
(4)确保信息收集渠道畅通,并对信息做出分析和评估。
信息收集对象包括内部、媒体和
公众三个方面
(5)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明确信息发布的形势、内容、发布时机。
(6)做好危机传播的效果评估。
分阶段适时评估,不断调整发布策略;放大、倚重、缩小或补救措施,事后总结反思并改进。
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都应十分清楚,把握发布时间,平等待人守信有人情味。
四、新闻发言人应该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1、对新闻事件后产生的新闻舆情、事件来龙去脉所涉及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整合。
对日常的网络舆情进行持续性的跟踪,建立日常舆情信息库,总结长期性全面性的舆情特征,从大方向把握舆情;其次面对突发事件需要进行针对性和阶段性的信息收集,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事实依据;其次要对重大会议、节假日、重大可准备已预料的事件进行信息的全面收集。
2、善于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在技术的协助下更好的把握舆论方向
可以通过浏览器搜索引擎、网络后台动态观察、信息监测分析系统、相关报告制度等技术手段了解舆情的大方向,综合把握舆情动态发展。
事件发生后要清楚信息发布的形式,信息发布者,信息传播的平台,信息反馈的人群。
做好定量研判:对评论帖子的数量、转发数量等等有个清晰的认知;做好定向判研:网民对舆情事件的总体态度倾向、信息的真假等进行分层分类梳理;定性判研:确定舆情类型,是否为热点事件,所指方向是否正确等;
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新闻发言人和相关组织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前瞻性,主动出击,尽早调查权威发布信息,同时要分清官方和民间舆论的区别,进行分类处理,并且准确判断。
1、遵循危机处理相关原则,面对批评要敢于承担,坦诚面对公众,做到不欺瞒,如有实际错误,及时道歉,安抚受众;其次,面对争议,不能自乱阵脚,要保持权威中立立场,尽快处理又要慎重处理,与相关人员有好的沟通,将舆情往好的方向引导;面对谣言要善于澄清,并且留有余地。
2、讲究沟通时效在舆情酝酿阶段早期介入,在舆情扩大之前及时介入;在舆情激化阶段紧急沟通;善后阶段择机树立形象。
3、抢占舆论制高点,针对谣言,直面回应;尊重民意,平等沟通;不回避矛盾,回应热点。
4、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借助意见领袖发声;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借助专家权威观点。
5、建立常规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方程设置和引导;建立良性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