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学第一章:新闻评论的学科、定义、学习的意义※新闻评论与新闻评论学的不同社会——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学(一)就新闻评论这一学科而言,在中国大约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这个观点以新闻评论专著的出版为界定标准:上海报人程仲友1947年9月出版《新闻评论学》台湾报人林大椿1978年7月出版《新闻评论学》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1985年12月出版《新闻评论教程》是我国解放后第一部新闻评论教学专著。
(二)新闻评论学的定义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词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的定义:应用新闻学的重要学科。
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新闻评论的特征与类型、历史沿革与地位,评论与政治的关系、评论的规律等。
它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研究新闻评论学的目的是探索新闻评论的运用规律,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掌握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指导新闻评论的写作实践。
注意:这一观点直接点明了评论与政治的关系,评论与一般新闻报道的显著区别是立场的鲜明性。
这一点东、西方没有差别,差别在于我国的主流媒体是党(共产党)的喉舌。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评论,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
当然,有的评论或者更多的评论并不直接论述政治问题和政治事件,但也尽量要求从政治思想的高度思考问题。
扬新敏《新闻评论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所下的定义: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宽泛,它是有关于新闻评论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应涵盖本体论、创作主体论、对象论、创作论、文体论、媒体论、接受主体与传播环境论以及新闻评论史等主张。
丁法章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定义为: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新闻评论学与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一样,是新闻传播业实务方面的基本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和实践性。
学习新闻评论学的意义第一,是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新闻的类型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无论如何分类,新闻评论都是独立存在的。
二分法:叙述类与评论类三分法:新闻报道、评论文章、文艺作品四分法:新闻、言论、副刊、广告第二,是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是媒体的灵魂。
第三,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第四,从新闻史的角度看,撰写评论者大多是媒体的主笔。
新闻史上的例子多不胜举。
第五,从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上看,新闻评论的意义新媒体的出现,评论因素加强了:时评即新闻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将要做什么?总之,我们必须在学习期间写出合格的新闻评论(借鉴往届的成绩)。
我们不仅要向课堂和老师做出答卷,而且要向媒体做出答卷,以评论的方式进入媒体。
我们要在新媒体的利用上有所作为,提倡开设个人博客。
光明观察统一投稿信箱为md@,原“网友”的投稿信箱在并行一个月后将停止使用,请广大网友将稿件投往md@,由此给各位网友带来不便,还请见谅!请赐稿作者务必注意:1、来稿邮件请注明“光明观察稿件”。
2、正文务必署名。
请将邮箱地址附于来稿文章末尾,以便联络。
3、普通稿件请直接拷贝于邮件正文,尽量避免使用附件。
稿件中如有脚注、尾注可以用附件发送,如有图片,最好将图片作为附件发送。
由于时间所限,对来稿难以一一回复,敬请作者谅解。
光明观察编辑部关于考试平日成绩占20-40%,分为几个等次:1、公开在纸质媒体发表新闻评论,层次高,质量好,满分。
2、公开在国内有影响的网络媒体发表新闻评论,质量好,80-90分。
公开在校园媒体上发表新闻评论,质量好,80分。
未公开发表的评论作业,一般在60-80分。
期末考试分为基础知识与新闻评论写作两个部分。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特点(一)什么叫新闻评论?台湾报人林大椿《新闻评论学》一书中说: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评论为基于事实发表的意见。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认为:新闻评论对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
《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新闻媒体或作者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阐述自己的观点、立场的新闻文体。
丁法章先生概括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的总称。
注意:新闻评论的应用范围在扩大,从以往单一的报刊体裁,演变为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经常运用的文章形式。
(二)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比较第一,时效性: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社会效果,如何把握时机,切合时宜,是新闻评论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首要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受众,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与此比较,理论文章虽然也服务于现实需要,但它更加着眼于普遍的指导意义,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而具体的新闻评论,正由于它的时效性,也就有特定的时间、文化背景的限制,在这个特定的时期里发挥最大效应。
但它容易出现“过时”的问题,出现“论及一点,不及其余”的问题。
理论文章阐明的是一种概念、理论、科学,就更加富有理论色彩,其社会作用往往更加深远。
新闻评论对于“热点”的特别兴趣,社会关心的问题,新闻评论必须关心。
【案例】短评:背信弃义的举动——评小泉的参拜新华社东京1月1日电(记者张焕利):元旦上午,正当人们辞旧迎新之际,小泉第四次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了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这是小泉自2001年4月就任日本首相以来,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反对,再次损害中日友好关系政治基础的一个背信弃义的举动。
小泉一意孤行,无视深受日军侵略之害的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供奉有双手沾满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鲜血的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违背了日本政府和他本人反省侵略战争的有关承诺,当然会激起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愤慨。
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是日本政府和领导人能否正确对待日本军国主义者对外侵略的历史。
中国及亚洲受害国人民一直希望日本政府和领导人正视历史,强烈要求日本政要不要到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者扬幡招魂。
但小泉不仅不听,而且一再挑战说,他“每年都要参拜”。
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政府及小泉本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假反省,而没有进行像小泉自我表白的所谓“发自内心的反省”。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的事实证明,只有正确认识历史问题,中日关系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中日两国人民才能互惠互利;只有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才能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日本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日本要想摆脱不光彩的历史阴影,就必须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对亚洲各国人民作出诚实的交待。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对待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态度。
如果日本领导人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继续坚持错误做法,必将更加失信于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人民,最终也必将损害日本自身的利益。
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小泉及一些日本政治家应认真听一听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正义呼声,并以实际行动消除参拜靖国神社造成的恶劣影响。
第二,针对性,理论文章的针对性往往面对一个时代,一个体制,甚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如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新闻评论的针对性比较具体,尽管有的新闻评论与时代重大问题、社会进程发生重大影响,但他针对的社会问题与现象是具体的(特定的时间、地域、人物、特定的事件)如1979年《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两个“凡是”。
【案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1997年8月,本文作者王强华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组稿和编发经过接受记者采访。
邓小平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的重大作用,已为世人公认。
但在具体评价中却有一种意见,认为邓小平只是这场讨论的“支持者”。
原因是引发这场讨论的,由《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公开发表的“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简称《实》文),是其他人倡议和组织撰写的,邓小平事先并不知道,当然也没有参与,而是在文章发表以后,特别是听到了文章引起不同意见、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不满并加以谴责,才使他特别关注并阅读了文章,不久就在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公开明确地支持《实》文的观点。
这种“支持者”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一段时间。
光明日报社的一些同志发现以后,曾经在1999年光明日报五十年大庆时出版了一本《光明日报与真理标准讨论》专著,该书全文收录了从胡福明的第一篇来稿、胡福明和光明日报编辑的历次修改稿直到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同志的修改定稿的原文,还收录了光明日报编辑的回忆文章和对历次修改稿的说明。
这本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1999年6月出版,出版前的1999年4月1日曾送请国家新闻出版署转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
以下是他们审读后的意见:本书比较清楚、真实地介绍了真理标准讨论发动的经过及历史背景,为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较为详细和珍贵的历史资料。
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均无问题,有出版价值。
其中,尤其是第三部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和发表经过,讲得更为全面、准确、可信。
丁法章的《教程》总结如下的针对性:1、针对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2、针对社会上的种种倾向性问题3、针对群众中流行的错误观点与行为4、针对人们普遍关心、议论纷纷而又莫衷一是的问题5、针对某种新人新事新风尚出现以后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6、针对某些所谓思想观念上的“禁区”有多少个针对性,可以讨论。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针对性。
(三)新闻评论的特征各种专著与辞书上的说法:王民《新闻评论写作》:根据我的粗浅了解,最重要的特征,也许即在“新闻”二字,亦即这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应具有新闻性。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的评论胡文龙《新闻评论学》(中国人民大学1988):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
于宁、李德民《怎样写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党报的新闻评论,第一条是导向正确,第二条是有的放矢,第三条是讲究科学,第四条是平等待人,第五条是简短生动。
扬新敏《新闻评论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以新闻事件为依托,2、时效性,3、思想性,4、论理性,5、大众性。
总结三点: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论说的公众性。